1樓:匿名使用者
掩耳bai盜鈴[yǎn ěr dào lídung]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zhi:「百姓有得鍾者dao,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回負。以椎毀之,鍾
答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釋義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例句青蛙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大吼一聲跳起,把蟲子捉住了。
偶今天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如破竹般殺到公司。
花錢如迅雷不及掩耳盜鈴,賺錢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這件事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的,實質上在掩耳盜鈴。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樣的話只會是掩耳盜鈴。
那些掩耳盜鈴,貪贓枉法的**,遲早會作法自斃的。
掩耳盜鈴是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愚昧的方法。
他這個人從來都不會做掩耳盜鈴的事情。
這篇文章引用了「掩耳盜鈴」這個典故,主題就更突出了。
掩耳盜鈴最後的結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用掩耳盜鈴造句
2樓:涼念若櫻花妖嬈
你這種愚蠢的做法無疑是掩耳盜鈴。
、他們硬把漢奸合法化了,這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的把戲。
我們在對待學習的態度一定要誠懇,要踏實,不要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3樓:匿名使用者
1、就是因為你上次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掩耳盜鈴導致了你這次考試沒有及格。
2、難道你不覺得你這樣掩耳盜鈴的聽課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嗎?
3、你這樣做,跟掩耳盜鈴沒什麼分別。
4、這樣做猶如掩耳盜鈴,除了自己欺騙自己外,還有什麼用呢?
5、硬把錯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把戲,事實的真相,大家心頭是雪亮的。
6、掩耳盜鈴只有在這兒是可能的,另外一邊兒是不成能的。
7、硬要將違法的蒐括說成是合法的借貸,豈不是掩耳盜鈴的做法?
8、你找藉口來掩飾**的事實,這種掩耳盜鈴的技倆,早晚會被發現的。
9、這種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盜鈴,欺騙不了大家。
10、對於自我價值的掩耳盜鈴會將你引入邪路。
11、一個人做了壞事,還編出一套理由來掩飾,那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12、**之間的交往,看似有模有樣有心有意,實際上大家都清楚,我們玩的是掩耳盜鈴。
13、掩耳盜鈴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14、這件事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的,實質上在掩耳盜鈴。
15、別以為自己聰明,可以掩飾所做的壞事,其實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16、網路上鬧的沸沸揚揚的被自殺事件,使得當地的公安機關愚蠢行為無異於掩耳盜鈴。
17、如果你在這件事情上對我掩耳盜鈴的我一定不會放過你的。
18、掩耳盜鈴最後的結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19、你這種愚蠢的做法無疑是掩耳盜鈴。
20、你女朋友站在背後痴痴地笑,說你這叫掩耳盜鈴。
21、如果不去努力,只會用謊言自欺,就是掩耳盜鈴。
22、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23、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盜鈴的事情了。
24、做事情一定要誠懇,()不要萬事都是掩耳盜鈴的。
25、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樣的話只會是掩耳盜鈴。
26、不幸的是,就像他們已經看到的,這種一廂情願掩耳盜鈴式的做法實在是沒什麼效果。
27、這兩種陰謀論聽起來像極了掩耳盜鈴。
28、他這個人從來都不會做掩耳盜鈴的事情。
29、我們在做學問上一定不能掩耳盜鈴,要的是實事求是。
30、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31、我們在對待學習的態度一定要誠懇,要踏實,不要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32、妄想把不法行為合法化,只不過是掩耳盜鈴把戲罷了。
33、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幹出掩耳盜鈴的蠢事;這又有什麼奇怪呢!
34、掩耳盜鈴是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愚昧的方法。
35、掩耳盜鈴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4樓:爸課
做人要光明正大,不要掩耳盜鈴
5樓:米小楠同學
你這種愚蠢的做法無疑是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掩耳盜鈴 原為掩耳盜鐘。掩 遮蓋 盜 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 以為自己聽不見 別人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出處 呂氏春秋 自知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 惡己自聞之,悖矣。掩耳盜鈴原為盜鐘掩耳,為一中國成語,偷鍾怕...
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什麼意思
這是某人說錯的一句話。迅雷不及掩耳,是一個成語,指速度極快。掩耳盜鈴也是一個成語,指自欺欺人。那人把這兩個成語混在一起說了。現在這句錯話已變為一句笑話,經常用在指速度極快時。就是迅雷不及掩耳本身的意思 顧名思義,打雷的速度多快啊,都來不及捂上耳朵,泛版 指速度之快 後面權 只不過是覺得好玩加上去的。...
掩耳盜鈴這則寓言中的道理是什麼
掩耳盜鈴 這則 bai寓du言中的道理是自己欺騙自己的想 zhi法dao 和做法都是十分愚蠢的。版 掩耳盜鈴,原為 權掩耳盜鐘,該典故出自 呂氏春秋 自知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 惡己自聞之,悖矣。該故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