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故都的秋》的問題關於《故都的秋》的問題

2021-03-05 09:20:16 字數 5065 閱讀 2707

1樓:飛仙化羽

修辭吧回答

首先我認為這即不是對比或襯托,也不是比喻和排比.

1如果從《故都的秋》全文來看,的確有以南國秋色和北國秋色相對比而體現出北國秋天色彩濃烈、回味雋永,但是提問的人只問這一句的修辭手法,還沒提到北國呢,因此熟悉原文的朋友會認為是對比或襯托,顯然是不正確的.

2我不太能理解從**可以看出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本體是什麼,喻體是什麼,

顯然不能拿幾個景色的喻體去比南國之秋這個本體吧.

不能看到"比如"兩個字就當做比喻詞,這麼判斷就忽略了比喻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和可聯想性了,這裡的"比如"只是打比方舉例子的意思.

然後是排比,排比的確有三個結構相似內容相同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格式要求,但排比著重強調的語勢,強調的是情感,這裡顯然不具有這種修辭性.

這一句中的"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

使用了列錦的修辭手法.

列錦由幾個名詞或定名結構組合在一起,構成一種特殊句式,這種特殊句式經過讀者對其語義的聯想,形成一個獨特的畫面,是寫景時常用的修辭手法

這一句將代表南國之秋特異的地方的美麗景色列舉在一起,在讀者思想上構織成一幅南國之秋的全貌,使讀者瞭解到南國之秋的特異之處.

然後才評說,這些景色所組成的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後文才將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進行對比,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色在讀者的腦海中思念中進行強烈對比.

2樓:明楓居士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

比喻的作用是用類似的景物來更加有力的說明南國之秋的色彩濃烈、回味雋永。

排比的作用是用幾個接近的景物來排列在一起,使讀者有更加直觀的認識。

3樓:·失

應該是寫作方法吧?

對比或襯托 用南國之秋的幾個列子 來襯托出北國之秋的大氣雋永

關於《故都的秋》的問題 10

4樓:匿名使用者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

5樓:橘林的

寫作背景

從2023年9月到202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他從202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這段時間裡,過的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並花了許多時間到處遊山玩水,寫下許多的遊記散文。2023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本文。

作者在對北平秋的描繪中,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物和對美的執著追求,流露出一種沉靜、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

文章疏導

1.本文題旨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並流露出憂鬱、孤獨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時代性。社會風雲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裡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2.本文結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採用並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讚頌自然之秋,讚頌北國之秋。

首尾照應,迴環往復;中部充分,酣暢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點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緻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

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鬱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

「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絡又無必然聯絡(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佔有很多篇幅。

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本文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由於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蘊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作些作者情況和背景介紹,並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注意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6樓:匿名使用者

鬱科夫原名鬱文,xx人

《故都的秋》的幾個問題。 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是什麼? 作者描...

7樓:silence一

1、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是什麼?

清。靜。悲涼。

2、作者描繪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象?

秋天的庭院,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果盛秋。(這是概括的,你也可以到文章裡面去找具體的景象,3-11自然段)

3、文章第2.3段的表達效果是什麼?

第二段寫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形成對比。將北國的秋的特點表現得更為具體

第三段寫秋庭景象,體現出北國秋的清,靜與悲涼

4、第14段抒情上的特點是什麼?

直抒胸臆

5、如何理解第3段中作者關於牽牛花顏色的品評?

「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紅色為暖色調,給人高興,愉快的感覺,紫黑色顏色過於濃烈。而因此時作者著重描述的是秋的清靜與悲涼,第三段整段都是描寫破敗,衰敗的景象,如「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 秋草」等。因此藍色或白色最能體現出作者筆下的秋的特點,更能表達出作者此時的心境。

6、第12段提及蘇東坡的《赤壁賦》作者想闡述什麼?試結合《前赤壁賦》的具體內容加以說明

以「秋士」(指古時候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識分子)自比,應該是要與蘇東坡產生共鳴。

我剛寫過這篇文章的教案,應該沒有什麼錯誤。

8樓:大方客

如何理解第3段中作者關於牽牛花顏色的品評?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問題提得很好。先看原文的表述: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這裡體現了作者的一種審美品位,故都的「秋味」的特點。要「清」「靜」,還要「悲涼」,而對牽牛花的姿態和顏色的要求就體現了這種審美屬性。

注意,位置是在「破壁腰中」,顏色是「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破壁腰中」,方能體現一種衰敗感,悲涼美;「藍色或白色」,素雅,幽深,符合「清」「靜」的特點;「紫黑色」雖與「悲涼」之意切近,但過於濃烈,不夠「清」「靜」,故「次之」;「淡紅色」,應該是一種俗豔的色彩,比如牡丹的紅色被象徵為富貴之色,自然也就含有一種世俗的平庸與喧囂、俗豔特點,在審美上自然屬下品,也最不符合故都「秋味」「清」「靜」「悲涼」的特點,所以「最下」。這段文字中還不可忽略後面的一段敘述,「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這段描寫也很有意味,「秋草」必須是「疏疏落落」「尖細且長」,不能太多,不能是一蓬一蓬的,不能太招眼;否則,就不含蓄,**致,就不符合「清」「靜」「悲涼」的特點了。

9樓:匿名使用者

猛....文章要自己去體會,別人跟你說出來了,你明白了,卻不懂。文章是要多少,看想。

10樓:南郭小雙

1\清、靜、悲涼

2、秋院 秋槐、秋蟬、秋雨、秋實

3、第二段通過對比,突出了北國秋的特點及秋味;第三段給我們描繪了北國秋的庭院的秋味

4、情、景、理交融

5、直抒胸臆,表達了眷戀之情

6、不喜歡淡紅色的牽牛花是因為紅色不符合作者此時悲涼的心境

關於故都的秋的兩個問題

11樓:匿名使用者

中心:通過議論說明秋的清靜與悲涼

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文寫故都的秋緊扣「清」「靜」「悲涼版」來權選擇不同的景物,以不同的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寫北國槐樹一段,渲染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清掃後」幾句,給人一清淨悠閒的感覺,突出「清」。

「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悲秋之感,緊扣「悲涼」。

12樓:悲丫

第11段

中心bai句:「

足見du-----感觸來的」

作用:呼應zhi開篇,把賞秋dao之情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回。

情與景答:

1、秋晨觀景;2、秋槐落蕊;3、秋蟬殘鳴;4、秋雨閒人;5、秋果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徵,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

第一,面對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他思想苦悶,逃避現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鬱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麼樣的景來抒什麼樣的情,所以作者選用他們來體現故都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

關於故都的秋的兩個問題《故都的秋》的幾個問題。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是什麼?作者描

中心 通過議論說明秋的清靜與悲涼 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文寫故都的秋緊扣 清 靜 悲涼版 來權選擇不同的景物,以不同的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寫北國槐樹一段,渲染寂靜的氣氛,突出了 靜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清掃後 幾句,給人一清淨悠閒的感覺,突出 清 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幾句,抒發悲秋之感,緊扣 悲涼...

《故都的秋》急,郁達夫《故都的秋》的全文及解析

一 故都舊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 代表意義,它固有的清 靜以及滄桑味,配合內著北國自然容的秋景,秋意也就更為濃烈與普遍。人處故都秋院所見是院落的破舊,連花底還長著幾根秋草,這些讓人的 清 靜 悲涼 的主觀感受更為強烈。故詳寫故都舊院的秋。二 閒靜 落寞 蒼涼 三 中外寫秋的詩文都悲秋也頌秋,且寫得出色而...

《故都的秋》的特點是什麼,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表現秋的?

北國之秋的特點 清 靜 悲涼 南國之秋的特點 慢 潤 淡。本文是現代散文中描寫 秋 的名篇,作者筆下的秋景樸素 真切 動人,具有獨特的韻味和意境,流淌著深沉的藝術魅力。作者對於所描寫的秋景有著十分獨到的選擇 色 蟲鳴 槐樹 秋蟬 柿子 天色 牽牛花這些或大或小的景象,令文章異常生動,使讀者不由自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