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故都的秋》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021-03-08 11:35:53 字數 4869 閱讀 6655

1樓:愛漂漂淼淼

郁達夫《故都的秋》(2023年8月)表達了何種情感?對此有著不同的說法。

一是認為此文表達了讚頌秋天的情感。郁達夫本人在《北平的四季》中就說:「前兩年,因去北戴河回來,我曾在北平過過一個秋,在那時候,已經寫過一篇《故都的秋》,對這北平的秋季頌讚過了一道了……」而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的結尾也鮮明地表達了這種情懷: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二是認為該文表現出一種憂鬱、孤寂和落寞的心境。比如文中寫一片飄零的槐葉,幾聲秋蟲的哀鳴,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於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進了作者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

更有甚者從題目中去推尋:為何不是《北平的秋》而是《故都的秋》?是因為《故都的秋》反映了作者憂國的深沉情懷。

理由之一是本文寫作時間在2023年「九·一八」事變和2023年「一·二八」戰爭相繼發生之後,用「故都」一詞更能折射出作者的悲涼思緒,表達對國家的深深的隱憂,體現他的「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理由之二是郁達夫本人在2023年夏遊覽了青島、北平和北戴河等地以後,就在遊記裡寫下了這樣的感慨:「在關以內和關以外,何嘗沒有明媚的山川?

但大好的山河,現在都拱手讓人拿去築路開礦,來打我們中國了,叫我們小百姓又有什麼法子去拚命呢?古人有『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的詩句,希望袞袞諸公,不要誤信詩人,把這些好地方都看作了雪地冰天,丟在腦後才好!」(《青島、濟南、北平、北戴河的巡遊》)這說明作者雖然在巡遊,但在民族危機面前不能不時刻流露憂國憂民的情緒。

阿英說:「郁達夫的小品文,是充分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的社會裡的苦悶心懷。即使是記遊文罷,如果不是從文字的浮面來了解作者的話,我感到他的憤悶也是透露在字裡行間的。

他說出遊並非『寫憂』,而『憂』實際上是存在的。」(《郁達夫小品序》)

三是認為這篇文字是歌頌與悲啼兼而有之,文中寫北國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就證明了這一點。

雖說一篇文學作品一經問世,對它的解讀也就由不得作者本人,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發掘文章的內部和外部的含義,但也會因為解讀者的主觀認識造成遊離或者是偏離文章主旨的弊病。

《故都的秋》的主旨是頌秋,理由有三:一是作者到故都北平的原因,原是為了避暑。據郁達夫的兒子鬱飛回憶:

「2023年7月杭州酷熱,父親和母親便帶了才六七歲的我上青島去住了一個月,隨後又去當時的故都北平。」(《關於我父親的〈故都的秋〉》)而並非是因為感覺北平即將陷落敵手,而要千里迢迢趕往此地去飽嘗故都的風物。作者到北平並不存在落寞孤獨的心境,在寫完《故都的秋》(2023年8月17日)之後,作者在8月18日去了天壇,8月20日至北戴河,8月23日上景山,遊故宮,8月25日,上萬牲園、北海等處,遊興甚濃,絲毫不見苦悶和寂寞,從青島到北平和北戴河,兩個月的度假,郁達夫著實過了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二是這篇文章本是一篇急就章。郁達夫在《故都日記》2023年8月16日(七夕)這一天記道:「今天是雙星節,但天上佈滿了灰雲。

晨起上廁所,從槐樹陰中看見了半形雲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確是北平的新秋。晚上看了一遍在青島記的日記,明日有人來取稿,若寫不出別的,當以這一月餘的日記八千字去塞責。接《人間世》社快信,王佘杞來信,都係為催稿的事情,王並且還約定於明日來坐索。

」8月17日日記:「晨起,為王佘杞寫了兩千個字,題名:『故都的秋』。

」當然郁達夫能一蹴而就此文,與郁達夫對北平的熟悉是分不開的。2023年始,郁達夫曾在北平生活了一年多,對北平充滿了好感:「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無一不可愛的,就是大家覺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聯合上一起,在我也覺得是中國各大都會中所尋不出幾處來的好地。

……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北平的四季》)「北方如北平,就是一個理想的都城。」(《住所的話》)

《故都的秋》算是隨筆一類的文字,和他用心專注的遊記文字不同,郁達夫把這類文字做成集子,取名《閒書》。而被大家稱道的《故都的秋》,作者本人對此並未看重,郁達夫在《寫作的經驗》中說過:「平生的信條,第一是『被催逼出來的文字,決不是好作品。

』因之我自開始寫作到如今,從沒有寫過一篇有自信的作品」。在《記閩中的風雅》中說:「我常以為寫印象記宜於速,要趁它的新鮮味還不曾失去光輝中間;但寫介紹、批評、分析的文字,宜於遲,愈觀察得透愈有把握。

」既然《故都的秋》是一篇即興寫成的文字,因此其中的感情流露也是隨性的,過度的解讀就有點畫蛇添足了。

2樓:曠野微塵

故都的" 秋",其實是郁達夫的" 秋",是表現了他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和人生態度的"秋"。作者在文中所刻意表現的"種種衰亡的生命" 正好顯示了作者對生命滿懷感傷與哀憐的情感態度,並由此奠定了本文"悲涼"的情感基調。本文的悲涼美感,跟傳統的悲秋情結有關,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關,跟作品的創作背景也有關。

3樓:匿名使用者

對故都的思念,對祖國的熱愛

《故都的秋》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4樓:劉子德

1.本文題旨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並流露出憂鬱、孤獨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時代性。社會風雲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裡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2.本文結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採用並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讚頌自然之秋,讚頌北國之秋。

首尾照應,迴環往復;中部充分,酣暢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點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緻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

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鬱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

「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絡又無必然聯絡(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佔有很多篇幅。

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本文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由於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蘊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作些作者情況和背景介紹,並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注意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按照「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清秋景色。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勝日秋果;最後以議論收尾,進一步讚頌北國之秋。

首尾照應,迴環往復;中部充分,酣暢淋漓。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緻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濃厚的主觀色彩。

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鬱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士大夫傾向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這樣細膩而深刻。

最能表現情景交融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絡又無必然聯絡(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也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寫得出的,未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

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那樣佔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掩藏;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更給人以厚重感。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對故都之秋的嚮往、眷戀之情,並流露出憂鬱、孤獨的性格。

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中的時代精神。社會風雲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裡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不免也夾雜著一些苦澀。

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秋浦歌李白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秋浦歌十七首 表達了作者一種匡時濟世之大志而又無門可報,欲罷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懷,同時在歌詠中又或隱或現地流露出憂國傷時和身世悲涼之嘆,抒發了自己抱負 境遇和不平的思想感情。原文 其一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

《故都的秋》寫故都的秋總特點是什麼?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你好 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滿意的話 請採納 謝謝 首先是 秋 的特點 以 清 靜 悲涼 為特色的 色彩濃 回味永 它給人的感受是 深沉 幽遠 嚴厲 蕭瑟 思想感情 作者用故都的秋折射出作者對國家的擔憂,抒發了嚮往 眷戀的感情,流露出作者憂思 孤獨冷落的感受。故都的秋 寫故都的秋總特點是什麼?表達...

《故都的秋》的特點是什麼,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表現秋的?

北國之秋的特點 清 靜 悲涼 南國之秋的特點 慢 潤 淡。本文是現代散文中描寫 秋 的名篇,作者筆下的秋景樸素 真切 動人,具有獨特的韻味和意境,流淌著深沉的藝術魅力。作者對於所描寫的秋景有著十分獨到的選擇 色 蟲鳴 槐樹 秋蟬 柿子 天色 牽牛花這些或大或小的景象,令文章異常生動,使讀者不由自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