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丈三和尚
哈薩克族的叫「氈房」,是仿蒙古包的。蒙古包是草原民族長期以來,在生活實踐中所選擇的最能與其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相和諧的居住形式。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冬暖夏涼,易於搬遷。
哈薩克氈房與純蒙古包在外形上有所區別:哈薩克氈房比蒙古包顯得要高,且頂部尖一些。相比而言,蒙古包顯得要矮一些,頂部更圓一些。
蒙古包在搭建圓形頂部時,所用的杆子的數目要比哈薩克氈房的多一些。而且,支撐蒙古包圓頂的杆子兩頭都是直的,直接搭架在牆架上,哈薩克氈房用的杆子一頭是彎的,他們將此彎頭綁在氈房的牆架上。大型的蒙古包在天窗上還可再搭建一層圓頂,看上去就像二層的蒙古包,而未見哈薩克氈房有此種者。
還有蒙古包有直接搭建在勒勒車上的,猶如現今的房車。哈薩克氈房亦未見有此類者。此外,哈薩克氈房的外部裝飾比蒙古族的蒙古包顯得豐富一些,蒙古族的相對更素雅些。
在材料和搭建方法方面,兩者並無太大區別。
新疆是有蒙古包的。目前,新疆有近17萬蒙古族。還有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等行政區。新疆的蒙古族牧民有些至今仍住在蒙古包裡。所以新疆是有蒙古包的。
新疆除了維吾爾族以外,還有哈薩克、蒙古、漢、回、塔吉克、柯爾克孜、塔塔爾、俄羅斯等其他民族。
2樓:吳田田
也住的,哈薩克族從事畜牧業,大多數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因此他們很早就創造了便於搬遷的房屋--氈房。其外形似「蒙古包」,四壁支桿,為穹窿狀,頂部呈弧形,**開一天窗,白天揭開來通風接受陽光,夜晚及雪雨天蓋上以防風寒。氈房內前半部分放置物品,後半部分住人,也是從事手工生產及待客的地方。
看**往哈納斯湖的途中,常可以看見哈薩克族人的蒙古包
3樓:囈語翩翩
哈薩克族從事畜牧業,大多數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因此他們很早就創造了便於搬遷的房屋--氈房。其外形似「蒙古包」,四壁支桿,為穹窿狀,頂部呈弧形,**開一天窗,白天揭開來通風接受陽光,夜晚及雪雨天蓋上以防風寒。氈房內前半部分放置物品,後半部分住人,也是從事手工生產及待客的地方。
現在好多住的房子都像我們漢族人一樣了,只是房子內部的裝飾不一樣,他們會在地板上撲上有民族特色的地毯,吃飯的時候就圍坐在一起,我經常到哈薩克朋友家裡去做客,他們很熱情的,大塊的羊肉多多的給呀,我剛開始也不習慣,慢慢就好了,我現在就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這裡風景很好,只是這裡的人**都比較黑。
4樓:匿名使用者
既然是遊牧民族當然會住了。只不過現在從事遊牧的人少了,住的人也就少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上來講是住的
不過我去年去採訪的時候,很多也都是在住磚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嘛
6樓:開心悟空
住的.但我想現在少了
牧民為什麼要住蒙古包?
7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內蒙古大草原,牧民大多住在蒙古包(哈薩克族稱氈房)中。這是因為牧民為了適應遊牧生活而建造的。蒙古包是用250根2米長的木杆作支架、外面罩有白色羊毛氈的一種圓形帳篷。
包內面積大約有15平方米左右。一般能住七八個人,大一些的可住十幾個人。
蒙古包有一扇門、一扇窗,頂部可以開啟,以便透光、透空氣,遇雨、遇寒便遮蓋起來。地上放有鐵架板床,上面鋪著一方方小地毯。左側是衣櫃,衣櫃兩邊放著疊置整齊的被、褥和毛毯。
按照蒙古族的習慣,主人要請客人坐在面對門口的地方,這是招待貴客和長者的上座。
其他客人依次沿左側落座。右方是主人的座位,這便於管理放在門右側的火爐,也便於從食品架上取食品和餐具招待客人。手抓肉是牧民待客的名菜。
肉煮的時間不長,鮮嫩肥美。吃時,左手抓肉,右手用小刀切著吃,還佐以草原上特有的醃野沙蔥,真是別有風味。晚飯後,附近蒙古包裡的牧民都自動聚集在待客的蒙古包裡,拉起馬頭琴,唱起歡樂的民歌。
轉場(搬家)是牧民生活的一大特點。根據草場和季節的情況,一年要轉場四五次到十來次。一戶牧民轉場,鄰居都來相助。
轉場時,通常有五輛膠**車。第一輛是篷車,裝較貴重的東西;第二輛裝行李;第三輛是水車;第
四、五輛裝蒙古包的木架和氈子。車隊出發時,人、牛行進在車隊的兩旁,牧狗來回奔竄著。人們形容這浩浩蕩蕩的車隊是「草原上的列車」。
初二地理 住氈房的到底是蒙古族還是哈薩克族啊 見圖
8樓:每文魚包
蒙古族,你看看狼圖騰就知道。蒙古人喝奶茶,住氈房,善騎射。還有忽必烈,成吉思汗都是蒙古族代表
9樓:carry丿微笑
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氈房:幾千年來逐水草的遊牧突厥部落民族,為了適應遊牧生活,就創造了氈房,以便於其遊牧遷徙。遠在西漢時,遠嫁至烏孫的細君公主就說其生活是「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穹廬就是指的氈房,從中可知,氈房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蒙古包又是: 氈房其形狀大致上是仿蒙古包的。哈薩克氈房與純蒙古包在外形上有所區別:
哈薩克氈房比蒙古包顯得要小巧,頂部要尖一些。相比而言,蒙古包下部是規整的圓柱型,上部是三角型。
哈薩克搭建氈房用的杆子一頭是彎的,他們將此彎頭綁在氈房的牆架上。
蒙古包在搭建圓形頂部時,所用的支撐蒙古包圓頂的杆子兩頭都是直的,直接搭架在牆架上。杆子的數目要比哈薩克的氈房多一些。
氈房的門一般都向東開,蒙古包的門一般都向南開。
蒙古包顯得更加圓渾、厚重、溫暖、大氣些,而氈房顯得小巧、簡陋、輕便些。
說了這多,蒙古包就是氈房,只不過是滿人對蒙古住房的稱呼,他們都是氈房,都是氈子這種材料做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哈薩克族是氈房,蒙古族是蒙古包,別搞混
11樓:匿名使用者
氈房應該是哈薩克族的,蒙古族都是住蒙古包的。
哈薩克氈房和蒙古包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12樓:苦味精味苦
蒙古包建築為了適應遊牧生活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分為移動的(春季、夏季、秋季住的蒙古包)和固定的(冬天住的)兩種建造方式。
移動式蒙古包(春季、夏季、秋季住的蒙古包):以遊牧生活為主的蒙古民族牧民,居住點需要根據牧場而定,必須有易於拆卸、攜帶的房屋,才能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當地建築材料缺乏,牧區可利用的為羊毛氈,因此發展了用木條做骨架,羊毛氈為覆蓋的蒙古包。
固定式蒙古包(冬天住的):草原上的另一部分牧民過著定居的生活,蒙古包改為固定式。其建築方式多樣,有以柳條編制的牆體骨架兩面墁灰泥,頂上以柳條為骨,上面鋪羊毛做成三段式的屋頂;在高寒地區,固定式的蒙古包還有用土坯或草垛為牆,草泥頂。
哈薩克族的住房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春季、夏季、秋季住的氈房,另一類是冬天住的土房或木房(俗稱「冬窩子」)。氈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佔地面積二三十平方米。
四周是環形的氈牆,上面是圓形的屋頂。由於春、夏、秋三季牧場的經常遷徙,因此牧區的哈薩克牧民一年要搬十幾次家,必須有易於拆卸、攜帶的房屋,才能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氈房的特點就是攜帶方便,易於搭卸。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整個氈房和生活用具,用毛繩綁紮停當。
幾乎每戶牧民都練就了一手「綁馱子」的絕技,在崎嶇山路的長途顛簸中,也毫不鬆散。到了目的地兩個小時左右就可搭起來。如果氈房選擇的地方不太合適,只要幾個人抬起來,擺到合適的地方就行了,因而氈房可以十分恰當地稱之為哈薩克牧民的活動房屋。
氈房的大小決定於房牆塊數的多少,一般分為四種:簡易小氈房,4塊、6塊、8塊房牆的氈房。簡易小氈房,哈薩克語稱「闊斯」(kos),這種小氈房為圓錐形,沒有房牆,房杆是直的,用數十根木杆斜撐而成骨架,木圈頂一般是正方形或圓形,房桿直接插入木圈頂的洞眼內,房杆周圍不圍芨芨草牆籬,只圍帡(ping,二聲)氈。
這種小氈房輕便,易於拆卸、安裝和攜帶,只是裡面空間太窄,住人不多。多用於轉場途中的臨時住房,特別適用於野牧駱駝、遠征、打獵和遊覽等。
蒙古包與哈薩克族氈房的枝幹區別
13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就別胡說,兩個都是用木頭杆子和氈子做出來的。他那兩個都是方便與搬家。裡面有好多本民族的手工製作。
外觀是一樣可是兩個是兩個民族的所以有區別,各有各的做工技巧,具體的自己去看一下就知道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兩個都是用木頭杆子和氈子做出來的。他那兩個都是方便與搬家。裡面有好多本民族的手工製作。外觀是一樣可是兩個是兩個民族的所以有區別,各有各的做工技巧,具體的自己去看一下就知道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最大的區別是門,哈薩克族氈房是雙扇,蒙古包一般是一扇
16樓:以馨香空懋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獨特的製作技藝,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審美觀與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著不可替代的觀賞價值,同時具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
氈房,哈薩克語之為稱「宇」,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的特點。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千百年來一直為哈薩克牧民所喜愛,由於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裡又佈置得十分講究,人們稱之為白色的宮殿。它是哈薩克族先民的重要創造。
區別:氈房其形狀大致上是仿蒙古包的。哈薩克氈房與純蒙古包在外形上有所區別:哈薩克氈房比蒙古包顯得要小巧,頂部要尖一些。相比而言,蒙古包下部是規整的圓柱型,上部是三角型。
哈薩克搭建氈房用的杆子一頭是彎的,他們將此彎頭綁在氈房的牆架上。
蒙古包在搭建圓形頂部時,所用的支撐蒙古包圓頂的杆子兩頭都是直的,直接搭架在牆架上。杆子的數目要比哈薩克的氈房多一些。
氈房的門一般都向東開,蒙古包的門一般都向南開。
蒙古包顯得更加圓渾、厚重、溫暖、大氣些,而氈房顯得小巧、簡陋、輕便些。
蒙古人為什麼喜歡住蒙古包
17樓:析物明理
蒙古包蒙古包
mongolianyurts
蒙古等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
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
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釐米、長230釐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線,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線。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釐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遊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遊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
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遊牧部落,終年趕年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賬篷。
哈薩克族穿什麼樣的衣服,哈薩克族服裝與維吾爾族服裝的區別?
哈薩來克族的是以草原遊牧文化為源特徵的民族,bai服裝便於騎乘,du其民族服zhi裝多用羊皮 狐狸皮dao 鹿皮 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男子內穿套頭式高領襯衣,青年人的衣領上多刺繡有彩色圖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帶,上系小刀,便於飲食,下穿便於騎馬的大襠皮褲,戴...
哈薩克是屬於歐洲還是亞洲,哈薩克到底是亞洲還是歐洲
屬於亞洲。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國名來自其主體民族哈薩克族。位於亞洲中部。北鄰俄羅斯,南與烏茲別克 土庫曼 吉爾吉斯斯坦接壤,西瀕裡海,東接中國。哈薩克近年來加強了與俄羅斯等獨聯體各國的經濟 政治 軍事等方面的一體化,2015年1月1日,與俄羅斯 白俄羅斯 亞美尼亞等國家...
哈薩克歷史到底有多少年,我說哈薩克有2023年曆史,你們想想哈薩克有多少年曆史
歷史哈薩克族源比較複雜,一般認為,主要是古代的烏孫 康居 阿蘭 奄蔡 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人 大月氏以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 鮮卑 柔然 突厥 鐵勒 契丹 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從13世紀初蒙古民族強大,到15世紀哈薩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關哈薩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聯合的步伐。而哈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