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飛機
半兩錢 形制為圓形方孔,重 12 銖(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 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西漢初年所鑄的錢,雖陸續減輕重量,仍稱「半兩」。如呂后二年(前 186)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前 175)減為四銖,民間私鑄的半兩,有輕不足一銖的,因其輕薄如榆莢,故稱「榆莢半兩」。
漢武帝初鑄三銖錢,元狩五年(前 118)廢除半兩錢,始鑄五銖錢。 b`五銖錢簡介 五銖錢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錢文「五銖」二字。
又名五銖錢。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銖」。它的標準重量為4克,錢徑2.
5釐米,厚0.12釐米。它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
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漢末年,幣制不復改變。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鑄行東漢五銖錢。此錢徑2.
5釐米,重3.4~3.5克,外郭較窄。
靈帝時鑄「四出五銖」,即錢背有四道斜紋,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質量與東漢五銖錢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蜀漢鑄直百五銖;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鑄「太和五銖」,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鑄「永平五銖」,孝莊帝永安二年(529)鑄「永安五銖」;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鑄「大統五銖」,形制似「永安五銖」。蕭樑初期,曾鑄「大樣五銖」;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鑄「常平五銖」。
581年,隋統一後,另鑄「開皇五銖」,結束了長達一百餘年幣制混亂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鑄「開元通寶錢」,廢止五銖錢。五銖錢流通七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2樓:匿名使用者
秦權錢,重半兩(當時的單位),相當於現在的8克。此種錢幣發現於西安。
3樓:潑墨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經濟上實施的是採用統一鑄幣——「半兩」(形狀是外圓內方孔前)。。。。
4樓:英叔歸來
我有一個錢幣,一面寫的,好像是,秦阿皇宮,另一面是,半兩,請問它是秦朝的嗎,還有它的**是多少。
秦始皇統一的貨幣叫什麼
5樓:杜卡迪等等
半兩錢。
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史記平準書索隱》引《古今注》 :「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
2-3.4釐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
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載的「當百錢」。
6樓:藍汐
這道題應該選a。
原因如下:
a`半兩錢
形制為圓形方孔,重 12 銖(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 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西漢初年所鑄的錢,雖陸續減輕重量,仍稱「半兩」。如呂后二年(前 186)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前 175)減為四銖,民間私鑄的半兩,有輕不足一銖的,因其輕薄如榆莢,故稱「榆莢半兩」。
漢武帝初鑄三銖錢,元狩五年(前 118)廢除半兩錢,始鑄五銖錢。
b`五銖錢簡介
半兩錢的**:
7樓:尚純蒿小
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以**為上幣,鎰為單位;以方孔有廓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稱為「半兩」錢。這種,圓錢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8樓:
半兩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重 12 銖(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
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 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9樓:天蠍的心馳神往
補充一下,當時要讓銅錢一下子流通是不可能的,因此戰國時期各地髮型的青銅貨幣仍然是被認可的
10樓:申子於磁
正確答案應該是:a.半兩錢
b.五銖錢,漢朝才有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a 其實依據也沒什麼 就是嬴政在位時 統一貨幣 貨幣名就叫 秦半兩錢
12樓:匿名使用者
a,不過我們老師講的錢半兩。。
剛好半兩重。
秦始皇統一貨幣後規定用什麼貨幣
13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統一貨幣後規定使用「半兩」錢。
「半兩」錢為銅
鑄,圓形方孔,錢直徑一般為2.5-2.77釐米,重 12 銖(古代 1 兩為 24銖)2.5-3.35克,個別有外郭,被平素,面文「半兩」二字。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規定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這是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秦始皇於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統一全國後,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制度。
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 。**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半兩方孔圓形錢由此逐漸成為中國製錢的規定模式,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用的是哪種貨幣?
14樓:緩緩夜笙歌
上幣**和下幣銅錢(秦半兩)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和下幣銅錢。
改**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擴充套件資料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秦半兩錢的流通範圍,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游,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的貨幣。
15樓:有你在真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用的是秦半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國家強制推行秦半兩,取代原六國自有的貨幣。這一時期的半兩錢多由地方官府自行鑄造,形制的差異有所縮小,但是仍然不能做到統一。
錢體不圓,方孔仍有不方者。銘文用小篆,傳說乃李斯手書,「兩」字中的「人」部分較短,俗稱「短人兩」。
16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和下幣銅錢。
改**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秦始皇統一貨幣時鑄的標準半兩錢,根據目前出土資料可概括出以下特徵:(1)錢重半兩,即12銖,合今7.8克,一般在8克左右,錢徑在3釐米以上;(2)錢文屬秦小篆,字形寬博, 筆劃方折規範;(3)製作較精整,周邊流銅已經修磨。
秦始皇統一六國有什麼意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意義
第一次完整的統一中國 既然樓主講秦始皇 統一 六國而不是 吞併 六國,有利也有弊,是利大於弊,統一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方面講完全是歷史的必然。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採礦 冶煉 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
秦始皇統一中國有什麼歷史意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意義是什麼
秦始皇統一中國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紛爭 書同文,車同軌,使中國的文化 經濟得以進一步交流,秦始皇的統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戰亂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意義是什麼,秦始皇統一中國有什麼意義
1 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2 他建立了君主 集權制度,統一文字 貨幣 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3 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集權的封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