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貞觀之風
黃馬褂沒有權利屬性,只是一種殊榮。 王公大臣得到的賞賜,這種黃馬褂並不是**都能穿,只有重大場合穿,在家裡要供起來,否則就是陰謀篡位。
一般只有以下四種人才可以享用:
1、作戰有功,顯赫的高階武將或統兵的文官可以享用。
2、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可以被特賜,賞賜時必騎馬繞紫禁城一圈。
3、皇帝出巡時,所有扈從大臣,即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僕長等皇帝的心腹之人,並可在帽頂後端插戴孔雀翎。
4、競技場上比武的優勝者和每年「行圍」時,貢獻珍貴禽獸的大臣可以享用,穿用黃馬褂時文官用黑色紐絆,武將用黃色紐絆。
2樓:匿名使用者
在清代,皇帝出門會有許多「內大臣」和「御前侍衛」隨從,這些人全要穿一種明黃色的短袖馬褂,即黃馬褂。這種馬褂長只及股、袖只及肘,以方便騎射;但它的特別之處不在款式,而在顏色------明黃。明黃也就事淡黃色,是舊時帝王專用的顏色,一般貴族和嬪妃只能用金黃色(即深黃色),平民最多隻能用杏黃色(即紅黃色)。
明黃既然是最名貴的、天子專用的顏色,那麼把這種顏色賜給貼身侍衛,侍衛們自然覺得自己是一個特殊的階層,比其他人、包括王公貴族都高人一等,更受皇帝恩寵。到後來,宮廷便利用社會各階層對黃馬褂的崇尚心理,把黃馬褂獎賞給有功的高階武將------有時也賜給統兵的文官。 與現代公司的種種激勵機制相比較,御賜黃馬褂實在是一種極高明而有效的方法。
首先,它惠而不貴。一件黃馬褂,無非一塊綢緞或紗(冬為綢緞夏為紗),能花幾個錢?比漲工資、發獎金成本低多了。
第二,它操作簡單,且沒有多少後遺症。要提拔一個幹部,要經過各方面的平衡,而且管理層人數太多,管理成本就高,效率就低。黃馬褂就沒這毛病,它基本上只是個榮譽或身份,不介入權力分配。
第三,它更持久、更方便炫耀。黃馬褂受賜者可以在一切莊重的場合穿著,而獎狀只能貼在牆上------您見過誰把一張獎狀貼在背上招搖過市?會議表彰、披紅戴花等也不能更黃馬褂比。
第四,黃馬褂代表著一種特殊的身份,明黃這種顏色代表了它的高貴,說明其主人是大清最高總裁的心腹。在未有御賜黃馬褂之前,宮廷籠絡武人不外「加『巴圖魯』勇號」、「賞帶花翎」、「封爵」、「賞賜『世職』」等。這些雖然也很榮耀,但相比御賜黃馬褂,終少一份「親近頓成心腹」之感。
因此這種黃馬褂出臺後,就被認為是無上光榮之物,得到的洋洋自得,沒得到的豔羨不已。 最後,黃馬褂還有著特殊的權利,必要時可以見官大**,方便行事。所以《鹿鼎記》李康熙賜韋小寶穿黃馬褂,在次敕令裡要「各省文武**受命調遣」,這是有現實根據的。
不過,御賜黃馬褂在道光之前很少見到,直到咸豐之後才開始流行,這已是差不多康熙之後兩百年的事了。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在康熙年間尚沒有發現御賜黃馬褂的記載。康熙賜韋小寶黃馬褂,大概只是**家之言罷了。
3樓:匿名使用者
無特定權利, 清代的一種官服。凡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等,皆服黃馬褂。後也賜與有軍功的臣下。
亦作「黃馬袿」。 清 代的一種官服。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等,皆例準穿黃馬褂。
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
清康熙年間開放的海關具體是那一年
清 宣佈開放海禁後,於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四年 1684 1685 首次以 海關 命名,先後設定粵 廣州 閩 福州 浙 寧波 江 上海 四海關。1 粵海關設立於康熙二十四年 1685 是我國最早設立的海關之一。在粵海關史上,海關關址有二 一是設立於康熙二十四年 1685 至咸豐十年 1860 間五仙門內...
康熙的兒子們的福晉有那些,清康熙的兒子的福晉們分別是誰?
皇長子允禔 嫡夫人伊爾根覺羅氏,鑲黃旗人,尚書科爾坤之女 科爾坤康熙二十年任戶部右侍郎,歷任吏部 戶部左侍郎,戶部 吏部尚書,直到康熙二十七年因為是明珠黨被被免職。繼夫人張佳氏,漢軍正黃旗人,總兵官張浩尚之女 皇二子允礽 嫡福晉瓜爾佳氏,漢軍正白旗人,都統 三等伯石文炳之女 石家雖然是漢軍旗,但實際...
撿到了大清康熙年制的瓷器碎片,就碗底但是下面的落款很好,請問有價值嗎
先看看款 東西保真 有價值 看你想怎麼出手 這個有價值,乾隆的底款也可以 我有一個瓷碗,碗底寫有大清康熙 年制 幫忙鑑定一下 你好,請你上清楚的 來看就可以了!尤其是底款的地方也要看清楚的!最好來張圖,因為現在仿品太多啦。不過一般看款,款清楚地,應該不會是假的 青花瓷器底部落款大清康熙年制是民窯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