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聞崇鮮
哎,大家一致蜂擁而搶的傳國玉璽沒了,造就了今天人們常常口裡唸叨的中國考古八大遺憾之一。
目前大家最為相信的說法還是:唐末帝李從珂抱璽**。
註明: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交泰殿收藏的明朝二十四國寶,清朝二十五國寶,均為各朝代自刻,不是代代相傳的寶物。
2樓:匿名使用者
皇宮中有專門的一個機構叫尚寶監,專門保管玉璽(放於中和殿內),尚寶監領太監由皇帝心腹擔任。 秦、漢有符節令及丞,領符璽郎。明清多是掌璽太監。請採納,謝謝。
3樓:匿名使用者
1.你是說秦代李斯用和氏璧造的傳國玉璽嗎?在唐代已經遺失了。至今下落不明。
2.你是說各代的皇帝存放在哪兒?歷朝歷代都設有有專門掌管璽綬的**
3、樓上說的不正確,玉璽一般都是傳承下去的不可能每個皇帝陵墓裡有
4樓:匿名使用者
傳國玉璽。就是老秦贏家的那個。到了唐晚期。五代十國就沒影了。後邊那些朝代都是自己刻的。
5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玉璽分好多種的,根據不同的用途有十幾種,咱們一般說的玉璽大都是指傳國玉璽,也就是和氏璧刻得,但早就不知蹤影了,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是歷代王朝正統的象徵
6樓:藍忘笑
故宮唄,恩~也有可能在皇帝的陵墓。
中國的皇帝玉璽在哪??
7樓:百度使用者
秦以前,各朝各代的王所用的印章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歷史上記載也不多。天子印信是周王印章的一種稱呼,但也沒有深麼特別意義。 秦始皇稱帝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這些都無所謂,皇帝自己高興了隨便刻就是了。
此外還有一方就是「傳國玉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這個意義就重大了,樓主所說的玉璽應該專指這一方。 「傳國玉璽」取材於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這裡就不說了,後來還有「完璧歸趙」也和和氏璧有關。
秦統一六國後,又得到了和氏璧,於是秦始皇命用它鐫為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為國之重器。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
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人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 此失落。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這個玉璽就有點靠不住了。
後來劉邦攻入咸陽,得到玉璽。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向太后索璽,太后擲璽於地,摔破一角,後來用**補上,就是所謂」金鑲玉」。到東漢末年,宮中變亂,玉璽失蹤。
後來諸侯討伐董卓時,孫堅攻入洛陽。從井中撈出傳國玉璽,這個玉璽真偽也不太可靠。後袁術奪璽,袁術死,徐璆攜璽至許昌獻與獻帝。
後來你篡我,我篡你,到西晉末,傳國璽又在北方五胡各國轉來轉去,直到冉魏向東晉求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建康,由此,傳國璽來到南方又轉來轉去。陳亡時,傳國璽如隋。相傳隋軍攻入建康,那個全無心肝的後主陳樹寶藏到井裡時帶了兩個妃子下井,傳國璽卻沒有帶,真是隻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好皇帝。
隋末,蕭後攜傳國璽遁入突厥。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討伐突厥,蕭後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 唐末,朱溫奪傳國璽,建後梁。
後來李存勗又滅後梁,建後唐。又後來,石敬塘引契丹軍攻打洛陽,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自 焚,傳國璽也同時被焚。應該說,傳國璽的故事到此就應該結束了,可是偏偏結束不了,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
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恐怕實實在在就是假的。 北宋末年,金兵破汴梁,掠走徽欽二帝,所謂「傳國璽」也被金國掠走,不知所之,直到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
相傳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恐怕也在其中,不過本來就是假的,磨平就磨平吧。 元末明初,蒙元棄中原而走漠北。
徐達也跟著窮追猛打,可那也有索取傳國玉璽的目的,但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譟,當然都是贗品。明末,皇太極追死林丹汗,得到蒙元傳國璽,但被乾隆認定其為贗品,乾隆也還是很有眼光的。
**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宋朝時對」傳國璽」很重視,所以偽造了一個。元朝就那麼回事了。等到明清兩朝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就已經與以往時代有所不同了。
據《明史
8樓:玄彬的家痛
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中國古代皇帝的玉璽,現在還存在麼?
9樓:匿名使用者
玉璽有兩種,一種是傳國玉璽,就是秦始皇用
和氏璧雕琢的,上面的字跡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這是秦始皇的寵臣李斯親自刻上的,這就是以後歷朝開國皇帝都夢寐以求的玉璽,有了它,就代表了權利的合法性,現在還有沒有不清楚;另一種就是歷任皇帝自己刻的,代表自己意志的玉璽,這種玉璽只有在這任皇帝在任時有法定效益,換了皇帝就就沒用了,下任皇帝得刻自己的玉璽。這種玉璽沒有傳國玉璽珍貴,一般流下來的都儲存在故宮博物院。
10樓:匿名使用者
傳國玉璽,為中國古代皇帝信物。相傳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獲得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非和氏璧),將其琢為傳國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上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後為歷代王朝正統的象徵。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治者至寶。五代朱溫受禪代唐後,玉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玉璽至此下落不明。
11樓:小屁孩
還有些因為戰亂被毀壞。現在大清的玉璽在**?
12樓:酒後狂砍
最初的玉璽是李斯用和氏璧造的,稱為傳國璽,這塊幾經折騰,在唐末早就失傳了。
可以去看百科。
13樓:凱美旋律
存在,故宮博物館各朝各代的好多還有各級**的
好多博物館都有複製品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有的在 有的不在了,傳國玉璽 幾經週轉 一般都認為是在唐末失傳了 至於清朝的應該還有 因為清朝退位不是戰爭
15樓:非我非心
有些玉璽已經被考古學家挖出來,博物館可以看到,有些很可能還在皇帝的墓中吧
16樓:六水清音
存在,乾隆的玉璽就在大英博物館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傳國玉璽**去了?
17樓:匿名使用者
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今湖北南漳縣)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
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然而經玉工辨認,璞被判定為石頭,厲王以為卞和欺君,下令斷卞和左腳,逐出國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仍然認為是石頭,可憐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
」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
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捨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400餘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遊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50餘年後,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玉工鑑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出現,遂據為己有。
秦昭王獲悉此事後,致信趙王說,願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越王懾於秦國威力,派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機智過人的藺相如不辱使命,設計取回玉璧,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的沉浮
姑且不論傳國玉璽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確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鈕,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傳國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
8年後,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
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
此後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
太后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於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
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頻繁、動盪不安的時代。「傳國玉璽」被不停地爭來奪去。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鑑自立,復奪玉璽。此階段還出現了幾方「私刻」的玉璽,包括東晉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璽、姚秦玉璽等。
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後獻給陳武帝。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治者至寶。五代朱溫篡唐後,玉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玉璽至此下落不明。
真假傳國玉璽
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傳國璽屢經發現。如宋紹聖三年(公元2023年),咸陽人段義稱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的「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13名**「考證」,認定是「真秦制傳國璽」的玉印。然而,據後世人考證,這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2023年),戶縣毛志學在泥河裡得玉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孝宗皇帝。相傳元末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曾被後金太宗皇太極訪得,皇太極因而改國號「金」為「清」。但清初故宮藏玉璽39方,其中被稱為傳國璽者,卻被乾隆皇帝看作贗品,可見傳國璽的真真假假實難確定。
據說真正的傳國璽是明滅元時,被元將帶到漠北了。真正的傳國璽是否和氏璧所為?又流向**?
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參考資料:http:
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歷史
正確。1女媧人首蛇身是事實,有白娘子和靈兒為證。2世界確實有狐狸精,我見過的。3我相信故我存在。謝謝!不正確,這只是神話,無聊的文人編出來的故事,為什麼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女人。商朝滅亡是歷史的原因,並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不正確。因為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虐無道,殘害忠良,刑法殘酷,酒池肉林整日尋歡...
中國古代武陵在那,中國古代九州是哪九個
西漢置,屬漢中郡,治所在今湖北竹溪縣 東 竹山縣西北。清 統一志 武陵故城在竹溪縣東 寰宇記 謂上庸古城在竹山縣東四十里,即武陵故城,誤。方輿 雲 竹山 縣西五十里 是。後漢省入上庸,三國魏復置,屬上庸郡,南朝梁又廢,唐武德元年 618 又復置,屬房州,貞觀十年 636 廢入竹山縣。武陵 這一地名,...
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十大皇帝中國古代十大傑出皇帝?
秦始皇嬴政 一天下,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行法制,反宗教,廢迷信,是唯一的千古一帝 漢高祖劉邦 結束戰亂,滅諸侯,建立漢朝,使用道家思想,休養生息 漢武帝劉徹,徹底消滅匈奴威脅,開疆拓土,溝通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將漢朝建設成為一個空前強盛的王朝 漢光武帝劉秀 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