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光復藏南
國 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 黨提出的全新理念,標誌著我們黨對中 國 特 色社 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境界。
社會主義是一種新 生的社 會制度,還處在實踐和發展的初期。怎樣治理社 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世界社 會主義歷史上沒有成功的經驗,只能在實踐中探索。馬 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 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原理很多是**性的;列寧在**十月革 命後不久就過世了,沒有來得及深入探索這個問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也犯下了嚴重錯誤,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黨在全國執 政以後,不斷探索這個問題,雖然也發生了嚴重曲折,但在國家治理體 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 革開放以來的進展尤為顯著。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 族團結,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出現動亂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這說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
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主要是國家制度體系還不完善,法制還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還比較突出,各級幹部的能力素質還不適應形勢任務需要,社會參與、群眾自治程度還不高,國 家治理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水平有待提高。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存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與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執行不力密切相關。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正在經歷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農村社會向工業、城市社會,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這種轉型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趨勢。長期農業、農村社會形成了深厚的「人治」傳統,而工業化、城市化的現代社會則以「法治」為主要特徵;如果說「熟人社會」難免是「人情社會」的話,那麼「陌生人社會」則必然是法 治社會。就是說,我國社會轉型已經對國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對時代要求的迴應。
黨的十 八屆三 中全會提出建設「法 治中國」的任務,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 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都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國的改革,本質上是社 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要求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加註重從制度上解決問題。鄧 小 平同志2023年在《黨和 國 家領 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域性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我們建立的社 會主義制度儘管還不完善,但是無論如何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 本主義制度好得多;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他2023年在南 方談話中又提出,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對 鄧小 平同志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著眼點和著力點都是要改革和完 善國家各方面制度。讀讀十 八屆三 中全會《決定》,涉及「制度」的內容何其多,可以說通篇都在講制度、講體制機制。
也就是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標誌著我國改革進入整體推進位制度創新、制度建設的新階段。
2樓:匿名使用者
請參考:
一、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念的新變革
隨著經濟發展、公民社會的不斷成熟,我國原有的全能**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狀況。我國必須逐漸轉變治理方式,逐步實現**的有效限權、放權和分權體系,構建國家與社會的共同治理模式。**與社會在對公共事物的管理中達到權力制衡、互相合作、協調互補的穩定狀態,必須堅定積極地推進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
對此我們党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黨委領導、**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決定》強調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十七大報告在進一步強調健全黨委領導、**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同時,明確提出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形成黨委領導、**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強調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彰顯了法治在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面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積極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為確立社會與國家相對應的政治地位奠定了紮實基礎,為構建國家與社會共同治理模式提供了制度支援。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治理問題提到總目標的高度,強調國家治理、**治理、社會治理問題,意味著黨的執政理念由**自上而下的「管理」轉變為**自上而下與社會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治理」,這顯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
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現代化是世界各國普遍追求的理想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不斷認識的結果。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是黨和人民不懈奮鬥的目標。從我國現代化程序看,總體形勢是好的,但在現代化的程序中黨政不分、政企不分、職能越位、缺位問題依然突出,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現象依然較多,人治代替法治問題依然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了我們黨以制度現代化推動國家現代化的努力。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可以使黨和**及時更新治理理念,通過創新和完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領域各項制度機制和法律法規,最大限度地減少體制機制障礙和制度漏洞,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科學化、規範化、程式化。國家治理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制度保障,要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國家治理體系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制度的重要作用,用法律和制度促進並保障各專案標的實現。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最大限度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必須明晰**與社
會的關係、**與社會各自的責任。**要完善法律法規和通過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使各種社會活動、居民的公共參與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內進行。社會要通過居民的參與來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形成秩序與活力統一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二是要敢於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解決人民群眾在社會領域中遇到的各種切身利益問題,以及感觸最深、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敢於碰社會領域中的硬骨頭。要努力消除傳統社會和文化中長期積澱、阻礙國家現代化的障礙。在現實社會中,官本位和泛行政化趨勢是亟需改革的一個領域。
官本位和泛行政化的觸角已經遍及教育、科學研究、文化藝術,甚至居民生活等領域,它使等級制度和等級觀念侵蝕社會的公共生活,破壞了社會和諧和公共參與的基本價值——平等和公正,挫傷了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加大力度改革計劃經濟中遺留的阻礙社會和諧的因素。經過35年的改革發展,人民群眾希望看到的是富有成效,公平正義,政治清明的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通過反腐敗、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群體之間的差距,完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使全體人民能夠自由遷徙,安居樂業。
四是要進一步完善居民參與公共生活的決策機制。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要求民主決策和自我治理的訴求會越來越高,建立和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就要求改革和完善社會事務的公共決策機制。與改革開放初期比較,當下的改革面臨的矛盾更多,更加複雜,尤其是涉及到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利益格局調整,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和人民群眾的參與。
正如***同志在20世紀50年代就指出的,「老百姓百分之八十的事都由他們自己來辦,我們只包百分之二十就好辦了。」在一個社會結構單一的時候,決策者可以像指揮軍隊一樣引領社會前進。當利益格局複雜、社會訴求多元以後,要把更多的決策交給社會去博弈,交給社會組織去負責,要相信社會的自治能力。
如何準確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樓:匿名使用者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這一總目標中,大家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比較熟悉,而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夠了解。
那麼,應該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呢?
一般說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力的集中體現。就我國而言,國家治理體系主要是指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這是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絡的制度體系。
國家治理能力則是指運用制度體系管理國家和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治黨治國治軍、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維護****利益、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處理各種複雜國際事務等方面的能力。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治理體系是治理能力形成的基礎,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賴於治理體系的建構;另一方面,治理能力彰顯治理體系的功能,治理能力強大是治理體系完備的表現,只有不斷提升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治理體系的效能。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適應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必然選擇。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家治理之路,積累了寶貴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實踐證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適應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自信。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相比形勢任務的新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陷,還有許多亟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要確保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完成,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就必須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制度層面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我們比較強調物質文明層面、精神文明層面的現代化建設。其實,社會主義現代化除了物質文明層面、精神文明層面的現代化,還應包括制度層面、治理層面的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使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和科學化,使國家治理者善於運用科學思維、民主思維和法治思維等,善於依靠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國家的效能。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來,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更高水平,表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要繼續完善制度體系。不斷改革那些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執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另一方面,要繼續提升治理能力。當前,我們雖然在各方面都建立了制度,但在發揮制度效能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很多制度雖然建起來了,但並沒有能充分發揮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註重治理能力的提升,努力把制度體系的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的實際效能。
國家治理體系答什麼,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下列屬於老百姓給出的答案是?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 政治 文化 社會 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 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 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體系是指中國治國理政的制度體系,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指中國治國理政能力的現代化。可以把兩者總結為,一個是制度體系,一個是制度能...
如何看待「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斯蒂芬國會記錄告白。如何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共分三個階段。如何認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如何準確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正確理解 科學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避免幾方面的認識誤區。第一,市場 社會組織 人民群眾在不同領域發...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什麼共同發揮作用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 共同發揮作用。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什麼共同發揮作用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 決定 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