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清學岺叢己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2樓:稍息就站那別動
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喝雄黃酒、掛香包
吃粽子:端午節首先來說肯定是吃粽子啦。吃粽子的習俗從晉代便開始了。南北方粽子也存在一些差異,南方多為肉粽,而北方則多為棗粽。
賽龍舟:一般賽龍舟前都要先祭祀,請龍神。而且划龍舟時要敲鼓。
掛艾草:一般村裡的在端午節這一天都會把艾草放在自家門口,趨利避害.
喝雄黃酒:端午節前後氣候炎熱,為了防疫一般都會喝雄黃酒。雄黃酒有驅妖辟邪,清熱解毒的功效,無論內服外用都對人的身體有好處。
佩戴香包:一般過端午節家長都會給家裡的小朋友在腰上掛上一個香包。
3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曆5月初五 賽龍舟日,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23年5月20日,該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3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在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5樓:樑輝
吃粽子 賽龍舟 擦艾葉 插蒼朮 喝雄黃酒 掛香包
6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7樓:地の裂痕
我們南方福建泉州吃粽子,天氣開始熱起來了,早上鄉下就出門採集夏天防暑防病午時草,傳說這天所採一切藥物特別有效。順便採菖蒲,艾草,買雄黃加點酒和井水一起拜祭土地公後遍撒房前屋後空地,防蛇防蟲。清潔淨環境,這天出嫁女不回孃家,這天不午睡,午時要洗個澡以應一年不生病之俗例。
節前大家有理髮習俗。
8樓:0707凱
賽龍船,吃粽子,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9樓:攻者且天攻
賽龍舟 吃粽子 插艾草 吃鹹鴨蛋 吃糯米糕 中午12點不能出門
10樓:匿名使用者
賽龍舟;端午食粽;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懸艾葉菖蒲,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
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11樓:raquel爺爺
這一天,家家戶戶熱鬧啦。女人們會在家裡,洗淨艾葉包粽子;男人們,綁上紅腰帶,賽龍舟去。
12樓:綠盾先鋒
北方大多是吃粽子,而且家家戶戶給親朋好友送粽子。
13樓:左岸清瞳
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系五彩繩,掛香囊,門上掛艾草
14樓:匿名使用者
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喝雄黃酒,掛香包來驅邪避害.
15樓:心寂寞太久
吃粽子賽龍舟
擦艾葉喝雄黃酒
16樓:朗朗大寶貝
漢族要在房簷上插艾蒿,吃粽子,小孩要繫上五彩線,等到下雨天才會揭開扔進水溝裡。
17樓:匿名使用者
mrs **ith's kitchen is **all.there is a refrigerator in the kitchen.
18樓:凌亂
sailongzhou賽龍舟 吃粽子
端午節的習俗30字!!!急!!!!
19樓:戶衣
端午節習俗:食粽、賽龍舟、懸艾、點雄黃酒、佩香囊、栓五色絲線、端午喝茶。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但是如今傳承最廣的是幾年屈原的說法。
端午節習俗:
1、食粽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從春秋時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
2、賽龍舟
賽龍舟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3、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20樓:那些逝去鎝青春
吃粽子、喝雄黃酒、吃鹹鴨蛋、賽龍舟、佩掛香囊、懸掛菖蒲、探採百草、懸鐘馗像、除五毒。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的其他名稱:
別稱1: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
別稱2: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別稱3: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農曆五月為午月,
五、午同音,
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別稱4:天中節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
別稱5: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21樓:小小的美女國家
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 賽龍舟 懸艾 點雄黃酒 佩香囊 栓五色彩線 端午喝茶。
22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好吵。婆婆薰陶樹拔針,喝雄黃酒等習俗。
23樓:change良
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五月節、五日節......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1] 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及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4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始於春秋時期,習俗有,賽龍舟掛艾草,綁五彩線,吃粽子,佩香囊等
25樓:臓綉wz衫
那裡裡沒有別的地方住在
端午節的和習俗30字
26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2023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2023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2023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
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
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
「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的來歷 習俗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 筒粽 的由來。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
端午習俗,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習俗有 扒龍舟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 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 消災。學者們認為文中記載的 飛龍 即是龍舟。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
關於端午節的習俗關於端午節的習俗50字
端午習俗包括包粽子 賽龍舟,掛菖蒲 戴香囊 掛鐘馗像驅鬼 鬥草遊戲 佩戴長命縷 伍子胥公祭活動等等,這些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擴充套件資料 1 端午食粽。端午食粽是端午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節前夕,廳堂裡妯娌婆媳團團圍坐,或者就在彈石路邊,小藤椅幾張圍攏來,滿目青綠的箬葉,糯米的晶瑩,傍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