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美蘇在政治上最早的合作是哪一歷史事實

2021-03-05 09:22:16 字數 6533 閱讀 6044

1樓:匿名使用者

_(:зゝ∠)_ 仔細想了想,給你完善了一下答案【個人見解】:

(1)美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合作的事例——二戰中美國援助蘇聯,易北河會師,雅爾塔會議,德黑蘭會議,波茨坦會議,分兵朝鮮

(2)2023年英美兩國首腦丘吉爾和羅斯福在大西洋一艘**上舉行會晤,發表聯合宣言,史稱《大西洋憲章》,此後拋棄了過去對蘇聯的一些做法,開始對蘇聯進行援助。

(3)2023年6月,英美等**隊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從西線進攻德國。蘇軍則配合從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一連發動卡累利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三次大規模進攻戰役,吸引住東線德軍。

(4)2023年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消滅了日本關東軍,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軍的投降,促使二戰取得勝利。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次大戰行將結束的時候,美蘇都表示在德國問題上進行合作的願望,並達成了相關的協定。然而,共同敵人消失後,美蘇出於意識形態的分歧和地緣政治利益及國家利益的衝突,放棄了合作的意願,進行對立和對抗。從2023年歐洲戰爭結束到2023年兩個德國的出現,美、蘇、英、法曾舉行過6次外長會議,試圖在處理德國問題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徑。

事實表明,以美英法為一方,蘇聯為一方,各自堅持自己的主張,不願做出妥協。

材料二:2023年前後,美國加速了**德國的步伐,西方國家實行佔領區的合併,並在自己佔領區實行貨幣改革。蘇聯指責西方的舉動破壞了德國的經濟統一和經濟聯絡。

2023年6月24日,蘇聯主動出擊,實施柏林封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態度堅決.頂住蘇聯的壓力,堅守在西柏林的陣地,通過空中運輸援助西柏林,並對蘇佔區反封鎖。同時美英法先是向蘇聯發出同一內容的照會;被蘇聯基本否定。

接著西方三國決足把柏林爭端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理由是蘇聯製造的緊張局勢「構成了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威脅」。對安理會提出的方案,蘇聯實行了否決。但是美蘇雙方都沒有指望通過武力解決問題,採取了剋制態度,沒有把事態進一步擴大和惡化。

幾經交涉和談判,2023年5月12日,柏林封鎖取消。杜魯門在回憶錄中說:「**在柏林問題上所表現的粗魯和野蠻,使得歐洲人認識到,西方國家之間必須建立密切的軍事支援」。

二戰後的美蘇關係演變

3樓:愛夏的你呀

2023年3月12日,美蘇兩國開始冷戰。

在2023年二戰後期的時候,美國和蘇聯發生了一場非常祕密的戰鬥。這場戰鬥並沒有進一步的擴大,而雙方也有意揭過,也就顯得那麼鮮為人知了。

戰鬥一觸即發,蘇聯軍隊也迅速開始了**,兩軍你來我往,因為美軍是戰鬥機,所以蘇聯方面也很快派出了殲擊機,後來在空戰時,蘇聯方面發現敵人並非德國戰機,而是美國盟友,所以戰鬥就在這種最激烈的時候停止。

經過尼什空戰後,美蘇雙方都進一步的瞭解了雙方的戰力。順理成章,2023年美國投下的兩顆原子彈也是一方面出於對蘇聯強大的震懾,令其不敢輕舉妄動,可見在美國的心目中當時的蘇聯絕對是一個勁敵。

擴充套件資料

1、冷戰是一件深刻改變二十世紀全球政治格局的大事,各界對其的研究也早已汗牛充棟。不過,現有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分析論述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差異性上。

2、美蘇從二戰中的戰時同盟到二戰結束後的兩強爭霸的歷程,可以發現,美蘇兩國都是以「地緣政治」的視角思考****、選擇國家戰略的。大有「同途殊歸」之意。

4樓:王王王小六

二戰後美蘇關係的演變過程如下:

1、2023年3月5日,英國時任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

2、2023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上臺,標誌著冷戰開始。

3、2023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4、從50年代到60年代,美、蘇關係仍處在冷戰的發展時期,但是雙方的政策已有了相當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美蘇爭霸的特點是雙方既有緩和又有爭奪,優勢在美國。由於美蘇力量對比的消長,赫魯曉夫謀求蘇美合作,與美國平起平坐,開始以緩和姿態處理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關係。

5、2023年華約解散,之後蘇聯解體,說明了蘇聯模式的失敗,標誌著冷戰結束,同時也標誌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程序中的「一超多強」。

擴充套件資料

美蘇冷戰對世界的影響為:

1、美蘇冷戰是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等多個領域的對抗,觸及雙方國家生活的內裡,貫穿國際社會各個方面,並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國際關係架構。

2、在冷戰大環境下,因美蘇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兩方都在極力的避免戰爭,所以在近半個世紀裡避免了新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3、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鑑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4、面對兩極格局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形成,同時也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

5樓:匿名使用者

二戰期間,雙方因為共同的反法西斯目標而結成聯盟,共同對抗法西斯。但是在戰後,由於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以及出於爭奪世界霸權,美蘇開始走向對立。2023年,美國為防止歐洲被「共產主義化」而實施了馬歇爾計劃。

蘇聯出於對抗,丟擲了「經濟互助委員會」。2023年北約成立,標誌著美蘇冷戰開始形成,而2023年「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標誌著世界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50年代的朝鮮戰爭以及六七十年代爆發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其實都是冷戰背景下的區域性衝突。

美蘇關係跌到最低谷的可以說是2023年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雙方曾一度準備開展大規模的核戰爭。

在70年代以前,由於蘇聯的經濟、軍事一直處於劣勢,因此美國佔據了上風,2023年「古巴導彈危機」以蘇聯撤走導彈為結局說明了蘇聯在綜合實力上仍未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事實。但是70年代勃列日涅夫上臺之後,由於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因此蘇聯在軍事上的實力大體追趕上了美國。當時蘇聯每3位科學家中,就有1位在研究導彈和坦克。

80年代美國的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與蘇聯了全面的軍事競賽。而蘇聯因為阿富汗戰爭以及本身體制的弊端,終於被拖垮,並於2023年宣佈解體。

總體來說,美蘇戰後的關係是從戰時盟友到爭奪霸權的對手的轉變。隨著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的崩塌,這種關係也就隨之消失了。

6樓:匿名使用者

它們是反法西斯的盟友,隨著共同敵人的覆滅,它們開始了鬥爭,演變為後來的爭霸和冷戰

二戰結束後,美蘇由合作轉為敵對,美國針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冷戰。冷戰在政治經濟軍事上表現個是什麼?

7樓:高數驚魂

經濟:美bai國執行「馬歇爾計劃」du,扶持,控制zhi歐洲。

蘇聯dao成立個

回友好互助協會,執行「莫洛託答夫計劃」為社會主義國家提供資金髮展。

軍事:美國和歐洲國家組建「北約」

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組建「華約」

政治:美國的「杜魯門主義」

8樓:美濃重治

政治上孤立,各自bai宣傳自du

己的政治理想,蘇zhi聯宣傳共產主義dao,美國宣傳資本主義。

經濟回上封鎖,美蘇為答首的北約華約互不往來,不進行**和援助。

軍事上搞軍備競賽,大規模製造原子彈等殺傷性**,以及進行外太空飛行器的競賽。

9樓:匿名使用者

1.除了戰爭之外的一copy切手段,包括禁運,抵制對bai方的各du種活動(比如奧運會)

2.支援區域性戰爭(zhi比如越南戰爭,阿富汗dao戰爭)

3.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目的在於在經濟上拖垮蘇聯)4.各種競爭(比如太空探索,加加林上天了,美國就要上月球)5.

和平演變,主要是美國對蘇聯,支援蘇聯國內的民主人士6.軍事上的北約和華約對立

10樓:匿名使用者

經濟就是制裁限運關稅。軍事就是軍備競賽。

美國蘇聯在二戰的哪一場戰役中合作過

11樓:狼皮血衣

兩隻軍隊共同打一場戰役的沒有,只有相互策應,例如為了盟軍阿登戰役的成功實施,蘇軍提前開始了奧得河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2023年9月1日—2023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12樓:我叫史蒂夫

這主要看你如何理解「合作」了。

從廣義上來講,美國和蘇聯作為盟國,同時打擊共同的敵人就算合作了。這種合作關係貫穿整個而戰,從美蘇開始結盟時開始算起到冷戰開始。

但如果從狹義上來講,美蘇好像並沒有真正一場戰役是並肩作戰的。畢竟一個在東線,另一個在西線。

說道北非戰場,作反法西斯戰爭的為一塊重要的拼圖,是英美帶著其它小弟(自由法國之類的)與德國和義大利的部隊之間的作戰,跟蘇聯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北非戰役確實是極大地影響到了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程序。丘吉爾的名言「now this is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end of the beginning."就是指的二戰的轉折點之一的阿拉曼戰役的勝利。

至於太平洋戰場,基本上都是美國在打,為什麼呢?因為蘇聯和日本在諾門罕戰役之後的2023年十月就簽署了停戰協定,而珍珠港事件卻發生於2023年12月日,也就是說蘇聯在美日宣戰前就和日本停戰了。而最後蘇聯又在2023年8月8日和日本宣戰,而日本於2023年9月2日就簽署了投降協議,也就是說蘇聯最後又打了不到一個月的仗。

就是說,在時間上美蘇兩國並沒有太多的交集,也就導致了軍事上的合作的可能性很低。然後地理上,美國基本上都在太平洋的島嶼上對日作戰,而蘇聯主要集中於中國東北,所以地理位置上也導致軍事合作基本不可能。事實上美蘇兩國也沒有關於在亞洲太平洋戰場上有過軍事合作的記錄。

最後就是關於蘇美最有可能合作的歐洲戰場了。但是自從2023年8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盟軍登陸諾曼底開始,到2023年4月左右美蘇在易北河會師的時候,蘇聯和美國之間都隔著個納粹德國,造成美國在西線作戰,蘇聯在東線作戰,彼此之間沒有聯絡。但等到柏林戰役要打響的時候,美國人卻放棄了進軍柏林的計劃,將柏林拱手讓給了蘇聯人。

這點在艾森豪威爾的回憶錄中也有提到,是說美國當局認為攻克柏林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而且所得的利益也不多,簡而言之就是「價效比」不高,所以選擇了讓步。就像美國沒有選擇登陸日本本土而是通過扔原子彈威懾日本的做法一樣,都是考慮到**,物資損失之類的問題。

縱觀全域性,美國蘇聯好像並沒有在哪一場「戰役」中合作過,但他們倆畢竟是並肩作戰。(除了打波蘭的時候,蘇聯和納粹德國結盟了,詳情參閱《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這兩個國家帶領著其他的國家一起打敗的納粹德國。

而且美蘇之間在戰略上是互幫互助的。

美國當時在物資,裝備上大量援助蘇聯,對蘇聯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勝利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一份來自於網際網路的資料顯示美國援助蘇聯的物資包括:

飛機 14018架

坦克和自行火炮 7056輛

裝甲車4500輛

反坦克炮5800門

高射炮 7944門

衝鋒槍 108293枝

機槍121900挺

魚雷艇 197艘

獵潛艇 105艘

炸藥 13.2237萬噸

子彈炮彈發射藥 13.0713萬噸

無線電臺 5899部

雷達 348部

**機 33萬部

**線約150萬公里

海底電纜 3300公里

汽車 409526輛

吉普車79000輛

汽車輪胎 360萬副

火車頭 1981輛

拖拉機 8071輛

摩托車 32200輛

貨船 90艘

船用發動機 7784臺

金屬切削機床 38100臺

汽油 123萬噸

各類化學品 63萬噸

鋼材 259萬噸

銅 38.76萬噸

鋁 25.64萬噸

肉罐頭 66.46萬噸

香腸和豬牛油 66.3萬噸

植物油 46.94萬噸

奶粉蛋粉乳酪 32.87萬噸

其它食品5.57萬噸

食用鹼 8165噸

軍靴 1541萬雙

皮革 4.5萬噸

這些物資支撐著蘇聯度過了最戰鬥艱難的時期並幫助它走向勝利。

反觀蘇聯也對於美國提供了莫大幫助。根據資料記載,二戰中的**人數:

美國**60萬人(其中戰死38萬人) 其中部分還是太平洋戰場上的**

而蘇聯軍隊**在1200萬左右.陣亡866萬。從**人數上我們就能明顯的看出蘇聯的貢獻。

而根據統計,歐洲戰場東西線德軍部署的兵力的比例為9:1,也就是說蘇聯幫著美國牽制住了大部分的德軍兵力,否則如果諾曼底登陸的時候盟軍面臨的是百萬精銳德國大軍的話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廣義上美蘇兩國是在名為「反法西斯」的戰役中合作過。

英國女王在政治上和首相不一致的話,該聽誰的

英國女王不會拒絕或者反對任何一方,她是表達中立意見的,英國每年通過這麼多法律,各種人事任免,女王從來沒說,支援誰或者反對誰。她代表了英國的最大利益,不會對誰表示支援,或者反對的。比如英國脫歐那些事,有很多英國人同意,也有很多英國人反對。你們知道女王到底是反對還是支援嗎?她在去年的聖誕節前,發表的文稿...

二戰後美蘇核軍備競賽的影響,美蘇都搞軍備競賽,為啥蘇聯被拖垮,而美國不但沒被拖垮 反倒國力提高了呢?

美蘇軍備競賽的不斷。四以上我們分析了美蘇兩 備競賽所帶 來 的種種消極影響它 又起到喚起全力量的鬥爭的反 作用美蘇軍備競賽越加 劇,但用辯證 唯物 主 義 的觀點推動世界和 平力量反 對戰爭看,一世界愛好和 平的人 民和 國家對 戰爭的警覺 世界人 民的和 平運 動也 就越是高漲。許 多第三世界 國...

二戰期間美軍槍支是怎樣配備的二戰時期美軍各部隊的裝備

1 剛開抄始湯姆森衝鋒槍,m1卡賓槍優先bai配備給軍官 軍du士 2 被德軍狙擊手發現這個規zhi律,湯姆森衝鋒槍,m1卡賓槍被dao當成官階識別標誌,於是軍官 軍士都被優先射殺 3 後來就取消了按官階配備 的規定,按班組火力配備要求,指定人員裝備不同的 4 不論是兄弟連 中的中尉,還是 拯救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