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意思是:豪飲七大碗玉液瓊漿固然滋味無窮,但比不上品一小壺香茗的真情趣。擁有千百條高僧的偈語又如何?參盡枯禪皆不是,還不如放下一切,喝壺茶去。
出自現代趙樸初所作的《吟茶詩》。這首詩本無題,後品詩者題。
原文: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擴充套件資料
趙樸初喜愛飲茶,自稱茶蔞子,還經常以茶禪入詩,深得飲茶真趣。
關於這首詩的兩個佛學古典
據典傳,有僧人問雪峰義存禪師:「古人道,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未審將甚麼對?』』禪師答曰:「吃茶去。」
又據傳,有唐代高僧從念禪師,人稱趙州和尚,每次話前總要說「吃茶去」,有兩位僧人至趙州和尚處,和尚問其中一位:「新近曾到此間麼?」,答「曾」,和尚曰:
「吃茶去!」。和尚又問另一位僧人:
「新近曾到此間麼?」,答「不曾!」,和尚還是曰:
「吃茶去!」。
到過的吃茶去,未到過的也吃茶去,憑你今生今世今地今時,在做些甚,要做些甚,還都是空持的偈經,我就喚你「吃茶去」,佛家講的「頓悟」就藏在這句「吃茶去!」
詩中還化用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詩意。
原文是: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譯文是:
喝第一碗脣喉都溼潤,喝第二碗去掉了煩悶。第三碗刮幹我的胃腸,最後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第四碗後發出了輕汗,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第七碗已經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昇。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佛家一句妙語,字面意:
豪飲七大碗玉液瓊漿固然滋味無窮,但比不上品一小壺香茗的真情趣。擁有千百條高僧的偈語又如何?參盡枯禪皆不是,還不如放下一切,喝壺茶去。
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是一位壽星,活到一百二十歲(778—897)。
他在趙州(今河北趙縣)觀音院禪修時,有僧來拜謁,他問來者「曾到此間否?」答「曾到。」從諗說「吃茶去!
」又有僧來觀音寺,從諗問「曾來此間否?」答「未曾來。」從諗說「吃茶去!
」院主不解其意,遂問師曰「何以來者說『曾到』或說『不曾到』都說『吃茶去』!」從諗照說「吃茶去!」
有人說「吃茶去」,深蘊禪機,可以達到「頓悟。」
難怪乎,趙樸初為陳彬藩先生所著《茶經新篇》題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真正領會「吃茶去」的深刻含意,不但可以指導僧人「心注一境」,虔誠修行,而且可以啟迪常人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從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當你正當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卻在高考名落孫山,令你熱血冷卻,理想破滅,一時不知所措,在十字路口徘徊、彷徨時———吃茶去!
當你幾經周折就業不符合心願,實在枯燥無味,百無聊賴,難於發揮所長,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時———吃茶去!
當你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左磕右絆,被人誤解,受到委曲,甚至遭人暗算,而心靈受到創傷時———吃茶去!
當與你於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甜甜蜜蜜的戀人,忽一日棄你而去,傍上大款或權貴,不啻于晴天霹靂令你目瞪口呆,甚至欲想尋短見時———吃茶去!
「吃茶去」!多麼豁達的胸懷、多麼灑脫的人生、多麼自在的境界!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但不管生存狀況如何,遂意也罷,逆境也罷,都不要把它太當作一回事,不可過於執著於身外之物。即使泰山崩於前、猛虎追於後,也一樣悠哉優哉地「吃茶去!」
人們往往羨慕別人的權勢,卻不知這權勢的背後,或許犧牲了做人的尊嚴,或許放棄了自在的生活;羨慕別人的財富,卻無從瞭解財富主人的「第一桶金」是否帶著原罪,是否背叛了友情、放棄了愛情、疏離了親情。
再說人並不是有良田千頃、廣廈千間就能快樂滿足的,真正的快樂是:心裡有智慧,沒有掛礙,終日鑽營抑或忙碌於官場、商場、職場、情場云云者,與「吃茶去」無緣。
既然明白了這事理,何不趕快「吃茶去」!
生活中有茶,茶中亦有禪,故而禪的智慧便隱匿與我們的生活之中。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焚上一枝檀香,泡上一杯茶,看那香菸嫋嫋雜著些許塵煙熒熒冉冉的飄散於空中,身處繁華繚亂的紅塵中的你,興許也能品位出另一番「吃茶去」。
禪與茶帶給我們的都是直面與安寧,都是問心無愧。我撿尋了很多詩偈,卻還是覺得由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寫的一首平樸的小詩最適合放在這篇的篇尾: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