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劉小雨雨雨
一:自然狀態。
一個人只能根據他的本能或社會習俗做事。就像一個孩子和一個原始人,他做他做的事,但他沒有意識到,或者他不太明白。這樣一來,他所做的對他幾乎沒有意義。
二:功利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為自己做各種事情。這並不意味著他一定是不道德的。他能做點什麼,結果對別人有利,動機是利己。所以他所做的一切對他都有功利的意義。
第三:道德境界。
其他人可能瞭解社會的存在。他們是社會成員。有了這種認識,他就會為社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或者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情的目的是為了「正其義而不求其利」。
他是個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有道德意義。
四:天地之境。
最後,人們可能會意識到,在整個社會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也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也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了這種覺悟,他為宇宙做了各種各樣的事情。他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並且有意識地做自己所做的事情。這種意識構成了他人生的最高境界。
馮友蘭先生是中國現**學大師,將生命劃分為四個領域:一是自然的「自然狀態」,人以自我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態存在,二者的存在對其他人和社會沒有實際意義;二是一種實用的「功利狀態」;人以自我為中心,自力更生,他的存在和行動對他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自我意義都具有現實意義;第三環境是一種公正而不求利益的「道德狀態」;這種狀態下的人的存在和行動都是以他者和社會為中心的,這對社會倫理具有重要意義;第四環境是一種超越世俗世俗和人世間的「天人合一」的環境,是人在這一領域的一切存在和行動,以自然和宇宙為中心,對宇宙萬物都具有重要意義。
2樓:劉劉劉小雨
一: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二: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
三:道德境界。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
四:天地境界。最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
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國現代新儒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將人生分為四個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對他人和社會沒有實際意義;第二境是講求實際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取捨,他的存在和作為,對自身有著實際意義,對他人和社會的意義也是相對於自我意義而言;第三境是正其義、不謀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為,皆以他人和社會為中心,對社會倫理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為,以大自然和宇宙為中心,對宇宙萬物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他所描述的四種境界之人分別為:生物的人,現實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們由低階向高階漸次而成,前一個境界是後一個境界之基礎。生物的人追求的是吃飽穿暖喝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滿足的是最基本的物質需要;現實的人則在生物的人基礎上,追求自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急功近利,唯我獨尊,惟利是圖,以自我的實用和提升為中心,表現為自私自利自立;
道德的人,自我要服從社會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和倫理的需要,自我以行義為目的,行俠仗義,懲惡揚善,我的所作所為應是道德的組成部分,此時的自我與道德的關係,就好象地球與太陽的關係,地球的自轉是緊緊圍繞太陽的公轉的,如果沒有公轉,那麼自轉也就失去了意義;宇宙的人,以事天為宗旨,人不僅是社會的人,還是宇宙的人,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人與天地壽,人與天地參,表現為自在自為自適,以天地為旨歸,天人合一,「物物而不物與物」。
3樓:匿名使用者
其中最高境界的是自然境界 其次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4樓:摯愛走原地徘徊
超越自我的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只有超越自己,才能戰無不勝。
5樓:溫眸淺含如水
他認為的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其他三個境界次之。
6樓:超級小雪
這是一種超越世俗的天地境界,他的最高境界就是超然灑脫吧
7樓:孤久
超越世俗、自同於大全的」天地境界。這就是他的最高境界
8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自然境界了,一種超越自我的自然境界,
9樓:yue雪玉
馮友蘭根據對中國的哲學所體悟到的,曾把人生的境界做了四等之分。
10樓:夏淺墨
我本人覺得老有所依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每個人的理解不同。
11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他自己突破了自己的的困境,就稱之為最高境界。
12樓:鍾玲公冶雪卉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
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
四個境界,
其中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四個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是什麼?
13樓:冰箱裡的可樂
超越世俗、自同於大全的」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根據他對中國哲學的體悟,曾把「人生的境界」做了「四等」之分,即「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講究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誼,不謀其利』的『道德境界』和超越世俗、自同於大全的『天地境界』」。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20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20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六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家」 。
14樓:可愛的zzz聖
自然境界
建議看完全文
很有幫助
人所面對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人所面臨的人生是同樣的人生。就人的「覺解」物件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對於宇宙人生的「覺解」是具體的,有區別的,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嚴格說來,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沒有作為個體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馮友蘭認為對人生境界的區別,只能略其小異,而取其大同。在這種觀念支配之下,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區別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種型別,並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別,來論釋他所理解的人生意義或人生價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種層次最低的境界。馮友蘭認為。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特徵是「順才」和「順習」。
馮友蘭所說的「才」是人的生物學意義的「性」。這樣的「順才而行」,亦即是所謂「率性而行」。這樣的生活行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這樣的生活完全是一種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生活。馮友蘭所說的「習」,是指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社會的生活習俗。「順習而行」,是依照個人習慣和社會習俗生活,這樣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動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馮友蘭認為,「順才而行」和「順習而行」,都表明在這種境界中生活的人,對自身的生活和行為沒有了解。人生對於這種「順才而行」和「順習而行」的人來說,是一片混沌。由於這種人對於自己生活的性質完全沒有了解,他們雖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對他們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由於馮友蘭將人生境界歸之於人對於人生的「覺解」,所以在馮友蘭看來,對於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並不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開化的社會中的人,也不限於那些從事簡單工作的人。在工業社會中,在學術工作者和藝術家中間,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隻具備「自然境界」的人。因為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們對於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他們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他們雖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們對於自身的生活和行為並沒有自覺地瞭解,故他們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馮友蘭認定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從事比較複雜的社會勞動的人仍可能只具備「自然境界」,是要進一步凸現人生境界只能決定於人對人生的「覺解」,人對人生的「覺解」決定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功利境界」在人生境界中高於「自然境界」。在馮友蘭看來,「功利境界」區別於「自然境界」的地方,在於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已有了清楚地瞭解。但這種瞭解限於通過自己「心靈的計劃」和自覺的行為來謀求自身的利益。
所以「為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行為特徵。「為利」即是自私。一般而言,動物的行為都有「為利」的特徵。
但不能說「為利」即具有「功利境界」。動物的「為利」常常是一種本能,而非自覺地「為利」,動物不知道通過自己的行為來為自己謀利。一個生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也會有為了自己的利益的行為,但這種人的人生境界之所以是「自然境界」,就因為他對於自己的行為和自身利益的關係並沒有清楚地「覺解」。
馮友蘭認為,一個人在生活中,可以消極地「為我」,也可以積極地「為我」,不論其行為的方式有何區別,但目的都在「為我」或說「為利」。有的人積極地「為我」,其結果也可能使他人得利,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功在天下,利在萬世」,他們自己也可能是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但就其人生境界而言,仍然只能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是馮友蘭認定的一種較高的精神境界。「在此種境界中底人,對於人之性已有覺解。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蘊有社會底」。
(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4卷,第499頁。)人性即人的社會性。
社會性既表現為人與人的關係,又表現為人與社會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生活,必然處於同人的各種社會關係中,必然具有自己的「位分」,前者馮友蘭謂之「人倫」,後者馮友蘭謂之「職」。人們依照「倫」「職」的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便是「盡倫盡職」;「盡倫盡職」的行為便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馮友蘭把「道德境界」的特徵概括為「行義」,「行義」即是「為公」。「為利」是「為我」,目的在「佔有」,重「取」;「為公」是「利他」,目的在「貢獻」,重「與」。馮友蘭認為具有道德境界的人,即使是「取」,目的也在於「與」。
「天地境界」不同於「道德境界」,這種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具有這種境界的人,不僅瞭解人在社會中的「倫」「職」,而且瞭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種人的行為已不是停留在「行義」,而是「事天」。「事天」是以「知天」為前提的,因此,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對於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瞭解,這種瞭解是對宇宙人生的最終的覺解。
因此,「天地境界」可以使人的生活獲得最大的意義,使人生具有最**值。
近代學者馮友蘭將人生分為等級分別是
近代學者馮友蘭將人生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 1.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四個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是 天地境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 天民 有這種覺解,他就...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分小標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分五個小標題
明天星期一期末考,好緊張,雖然我語文90左右,但這種小問題也太簡單了。上面3個樓都說錯了,少了一個,不認談不上關係的。第一個就是果 追悼魯迅 後面是因,1 談 水滸傳 上面3個樓都沒注意小細節 2 笑談碰壁 3 救助車伕 4 關心女傭 這些小標題個關係是因果關係,不過是果前因後。我怕誤導你,附加上一...
藤野先生分段及段意,藤野先生每一個自然段的段意
藤野先生 是摘選自魯迅先生散文集 朝花夕拾 裡面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講述了魯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所記錄的一些生活片段,其中最重點的是記錄了藤野先生的可貴品質,同時交織著對自己的責備和對老師的感激,非常巧妙突出了魯迅先生為祖國而刻苦學習的精神。作者魯迅簡介 魯迅 1881.9.25 193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