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世間萬事皆有因果一絲執念何為報何於應什麼意思

2021-03-05 14:56:12 字數 5685 閱讀 4564

1樓:super彡神灬

佛家說:世間萬物都是由因果的,種

什麼因,結什麼果,不必偏於執念,什麼是報,什麼又是應。

這句話闡述了因果的本質,告誡世人不應該有執著,不應該有放不下的心結,一切隨緣。凡物有起因,必有結果,就如同農之播種,種豆必然結豆,種瓜定是結瓜,毫無虛假。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又不同於宿命論,即「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佛法中心思想。

報應指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故現在之所得,無論禍福,皆為報應。如行放生、佈施、梵行等善業,即因種善因而招感善報;反之,行殺生、偷盜、邪淫等惡業,即因種惡因而招感惡報。

2樓:起個名好難

這個世間的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的,有因一定會有果,如水一樣,有起有落。不要去執著什麼是報應。因為報應是一定會有的。

佛曰:一切一切因緣起,一切因緣滅。六道輪迴,皆因緣流轉、因果業報。

不應有執著,不應有放不下的心結,一切隨緣。

拓展資料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

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參考資料

3樓:匿名使用者

有因必有果,有得必有失。這個世間的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的,有因一定會有果,如水一樣,有起有落。不要去執著什麼是報應。因為報應是一定會有的。

相信因果的人,不會有想不通的事。命中本不屬於你東西,你再執著、再追求也沒用;該屬於你的東西,你再拒絕、迴避也沒有用

報為虛:無論我們擁有什麼,見過什麼,在不久以後皆是虛妄。所以不要執著於眼前小事,要將目光放的長遠。

應為允: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他自己的理由。無論對與錯,他都是在允許自己的前提下去做的。因此傳達的大概是自由隨意。

拓展資料: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又不同於宿命論。古語有云: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的觀念也早已深入「以善為本」的中華傳統文化。

有情眾生每一世的意識心都是生滅的,但是因果律的成立和運作,是基於實相心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大品般若丶小品般若》所說的般若,就是在講這個「菩薩心丶不念心」八不中道統統具足的心,他恆常不滅,是真正的我。

《菩薩優婆塞戒經》異作異受即是自作自受之真義,意在於此。佛門施設種種戒律,實際是世尊基於對因果的洞徹而對眾生給予的保護,使眾生來生更圓滿。緣起性空只是解脫道的區域性,但常被誇大成佛法真旨。

若主張緣起性空,實際是否定因果,因果便無從建立,眾生皆可以成佛也成為戲論,如此之人便會口中說空、行在有中,以佛法名義造作種種不善業。佛法中說的因果主體、中道實相、般若理體、真如、涅槃、我,都是同一如來藏心體。

4樓:樂觀的高飛

闡述了因果的本質。不應有執著,不應有放不下的心結,一切隨緣。

這種同時互存和異時互存關係,其實也就是佛教所謂因果的關係。例如種子是因,芽就是果,因為先有種子,然後才有芽的發展,這是異時互存的因果關係。例如:

以老師為主,那麼老師就是因,學生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學生為主,那麼學生就是因,老師就是果。

這是同時互存的因果關係。這種因果關係,非常錯綜複雜,從這一角度來看,這一因會產生這一果,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一因會產生另一果。總之通過正面和反面來說明,事實上是沒有一個絕對的因,當然更沒有一個絕對的果。

拓展資料:

佛教除說現世因果之外,還有三世因果,就是,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因果互存的關係,經中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佛說四諦、十二因緣法門,也就是具體的說明三世因果的道理。

依此看來,所謂因果道理,其實就是因緣的原理。這樣因緣原理,正是佛教對於人們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唯一正確的解釋,這就是佛教的人生觀的基本認識。

5樓:匿名使用者

佛曰:一切一切因緣起,一切因緣滅。六道輪迴,皆因緣流轉、因果業報。不應有執著,不應有放不下的心結,一切隨緣。

6樓:g文哥

世間萬事皆有因果的意思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何解

7樓:瘋狂的騰挪躲閃

《金剛經》中的「一切有

為法,如夢幻泡影」,其實是「一切有為法」的詳細說明而已,他的後文還有一句「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核心意思其實就是說,一切依靠因緣而生的世間法,都跟夢幻一樣,就像泡沫中的影子一樣,不可琢磨,變幻無常,而且還想閃電一樣快速的變化,所以我們要依據這個規則,無時無刻都要以這個原則看世間的一切。

首先要說一下,《金剛經》全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他的文字相對較少,但是文字簡練,所以傳播度極高,很多宗派都對其有注,尤其是禪宗對其有極高的認識,而且對其特別推崇。不過,佛教派系較多,各類流派的差異其實比較大,對於《金剛經》的認識,也不能說完全統一,很多流派甚至都不重視《金剛經》,畢竟佛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體系。

其次說一下,「一切有為法」就我個人的觀點是指,修行佛法之時,不僅要看自己一天天在老去,我們還要正確看待別人的苦,眾生的苦,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僅只是注意自己的需求,更要注意他人的需求,不僅理解自己的苦,還要理解他人的苦。佛家**這樣做了,也會換來其他人這樣做,這樣大家都會理解「一切有為法」,所以大家都要理解,人世間的一切都變幻無常,就像天氣一樣,讓人捉摸不投,難以**。

實事求是的講,大多數的佛經都沒有高深的語言,直接翻譯即可,畢竟佛經是佛法的說明書,沒有過多的修飾,語言都很質樸,這也是佛教可以吸引上至**,下至貧民的重要原因。

8樓:逗貨歷史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兩句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後兩句是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這段的意思大概是說,一切依靠因緣而生的世間法都跟夢幻一樣,好像泡沫中的影子,霧靄一樣,不可琢磨,無常變幻。同時如同閃電一樣快速變化。

我們要無時不刻地這樣看待這個世間的一切,不要執著它而被它束縛我們本來解脫自在的體性。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同時也是佛教經典經書之一,其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後秦時期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歷史上流傳最廣、時間最早的譯本。

《金剛經》當初在印度有唯識家(的論釋。傳入中國後,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6個比較出名的譯本,除了鳩摩羅什翻譯的之外,其餘的5個分別是:

北魏菩提流支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南朝陳真諦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隋達摩笈多翻譯的《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翻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以及唐義淨翻譯的《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等到明清之後,三教九流也都開始註解《金剛經》,通過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加上密教的影響,《金剛經》被附加密咒形成讀誦儀軌,此時的《金剛經》早已經被改的「面目全非」。

由於佛教在唐朝時特別盛行,使得《金剛經》在當時的中國得到不少官方組織的認可。一直學習唐朝文化的日本自然也跟隨著學習唐朝的風氣。特別是在奈良時代,官立寫經所就已經大量抄寫過《金剛般若經》,直到平安時代,關於《金剛般若經》信仰都非常普及,那些從唐代傳來的《金剛般若集驗記》中的故事,都被收錄於《日本靈異記》。

9樓:癮獵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的譯者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金剛經》有幾個版本,但以鳩摩羅什譯本最為流行。《金剛經》後由禪宗所倡導,是禪宗著名的經典。

後來,由於該經長短適宜,5000多字的**易於持誦,更重要的是持誦該經功德顯著,唐以後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經。

臺灣著名禪宗大德耕耘導師曾說,持誦《金剛經》具有消災、解怨、滅罪的功效。誦持《金剛經》的方法是:選擇一本大字號易讀的、不分段的《金剛經》(世面上留傳的有兩種:

一種為分段的「分為三十二分的」;一種是不分段的)。最好是在每天早晨精神好時,盥洗完畢後,淨心地念,一口氣念它三遍,念時不要管**的意思(直心持誦,不起分別心,不要默唸),唸完後把經一合,靜心幾分鐘,看看心有何覺受?

只有這樣持誦《金剛經》,才有可能證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持誦《金剛經》的最高境界)的感受,證得這種境界(感受)後,才不會把虛幻的大千世界認作是真實的。因為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變現,都是不實的;同時,境又決定了心,佛教說「心本無生因境有,」這是絕對的真理。大家是否回憶看看:

我們的思想是不是都是現在或去過所看到、所聽到或所觸及到的外在而留下來的記憶?

如果沒有外面的境界,我們會有這些記憶、思想、或念頭嗎?肯定沒有。但我們一般人通常做不到這一點,包括一些修行人,因為心裡雖然知道外在的不實,但還會把幻當作真。

比如你今天出門跌了一跤,把腳跌破了,很痛啊!你說這是假的嗎?今天你做生意虧了本,破了財,你說這是假的嗎?

你不可能把這些經歷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麼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過去的思想行為都看成是虛假的,那佛教還怎麼會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都是虛假的,那還要什麼善惡呢?

必竟你所作的善惡之業還在,你所作的善惡業是要結果的。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你肯定會說:前頭你說是假的,後頭你又說是真的,不是矛盾嗎?非也。

因為佛教所說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執著於過去的恩恩怨怨,過去了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執著(常想著)它,這才是佛教對世界真實的看法,也是《金剛經》四句偈真正的含義。但是,你說我知道了,可還是做不到、放不下呀。

如果白天領導扣了我獎金,晚上回到家裡,我在心中還是會憤憤不平的……所以說,歷代有許多高僧大德都勸人持誦《金剛經》(或精修禪定),持誦《金剛經》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達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

從今以後,你就不會再執著於過去的恩恩怨怨,也不會耽心未來會怎麼樣?因為你只活在當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這豈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樂的事嗎?

比如你今天出門跌了一跤,把腳跌破了,很痛啊!你說這是假的嗎?今天你做生意虧了本,破了財,你說這是假的嗎?

你不可能把這些經歷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過去的思想行為都看成是虛假的,那佛教還怎麼會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果都是虛假的,那還要什麼善惡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惡之業還在,你所作的善惡業是要結果的。俗話說: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你肯定會說:前頭你說是假的,後頭你又說是真的,不是矛盾嗎?

非也。因為佛教所說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執著於過去的恩恩怨怨,過去了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執著(常想著)它,這才是佛教對世界真實的看法,也是《金剛經》四句偈真正的含義。但是,你說我知道了,可還是做不到、放不下呀。

如果白天領導扣了我獎金,晚上回到家裡,我在心中還是會憤憤不平的……所以說,歷代有許多高僧大德都勸人持誦《金剛經》(或精修禪定),持誦《金剛經》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達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

從今以後,你就不會再執著於過去的恩恩怨怨,也不會耽心未來會怎麼樣?因為你只活在當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這豈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樂的事嗎?

世間萬物皆有因果,何為因果,佛家說世間萬事皆有因果一絲執念何為報何於應什麼意思

佛法從bai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du體 命運 環境等各自不相同zhi的原因dao和由來,指明瞭一切眾專生都在六道輪屬 回的生命之流中生滅流轉。之所以萬有不齊,苦樂貧富懸殊,因其間都遵循著一條因果規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今生的環境和遭遇,所受的果,是前世所造的因。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今生的所作...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其時該如何理解

就是說每個人每件事都有它規定的時間,時間到了就要結束了,不論你有多麼的不甘心多麼的後悔和捨不得,它都是要離開的,可以理解為時間或者時候 意思是說,世間的事與物,有它的開始,有它的結束,只是時間的問題.無論開始或者結束,時候到了,自然也就定了 有一種解釋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寫寫你對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

萬事皆是因果迴圈嗎,因果迴圈,自有定數,萬事皆有輪迴 這是什麼意思?

是這樣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因果迴圈。通俗來說 因果是宇宙中基本的法則和規律,有因必有果,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俗話說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簡單說,因果很簡單 瓜子 豆子就是因,瓜和豆就是果。但是因果錯綜複雜,因同時也是果,果同時也是因。比如瓜子雖然是因,可以長成瓜,但是瓜子本身也是果,是瓜這個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