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清」和「青」兩字古代通用。古代又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因此,人們認為,青陽,就是清水的北面。
古代的清水有兩個源頭:一是今河南省獲嘉縣北黑山,一是今山西省高平縣。後者就是古代的丹水,它向南穿過太行山,東流入吳澤陂,然後注入發源於獲嘉縣北黑山的清水。
再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淇縣、內黃縣,然後進入河北省的魏縣、清河縣、滄州市,至天津入海。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黃河改道,南注黎陽 (今河南浚縣北),清水就由此流入黃河。三國時曹操開白溝遏淇水北流,就走的是清水故道。
由於年長日久,受黃河改道的影響,致使河道淤塞,或某段河道改名,於是清水隱沒無聞。
被人們稱為張姓的兩個起源地的河北清河和河南濮陽,都屬古代清水流域。只不過清河在下游,濮陽在上游。
張氏得姓於河北清河的說法見於明代嘉靖年間張浚等人纂修的《張氏統宗譜》。這部譜書的《得姓郡望》篇說:「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予曰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之青陽,後改清河郡。
此張氏得姓之由。」意思是說尹城國(後來的清河郡)的清陽縣是揮造弓矢、封弓正、祀弧星的地方,也是張氏得姓的地方。但是沒有任何文獻記載河北清河是「帝后所都」,黃帝、顓頊、帝嚳等都沒有在這一地區活動,揮也不大可能在這一地區生活。
但是清河張氏從郡望角度說,確實是張氏中聲望最高、影響最大的一支。
河南濮陽古稱帝丘,是傳說中的五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活動的主要地區。濮陽是顓頊的都城所在地。顓頊死後就埋葬在這裡。
顓頊的族子帝嚳埋葬在「頓丘城南臺陰中」,即今天的河南清豐縣境內。
濮陽不僅是顓頊和帝嚳活動的中心區域,而且還是夏王相建都之地,又是商先公相土的東土。這一地區位於新石器時代華夏部族的仰韶文化與東夷部族的北辛文化的結合部。前些年在濮陽西水坡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蚌殼堆塑龍虎,被人們稱為「中華第一龍」。
近年來在這裡又發現有眾多的龍山文化遺址和先商文化遺存。
揮是弓箭的發明者,他的部族又以製造弓箭為業。因而揮生活的地區一定有製造弓箭的材料。我國最原始的弓箭有「桑弧蓬矢」,就是用桑木做弓,蓬梗做箭,但更多的是用竹作箭。
後來又用骨頭製成箭頭,稱「骨鏃」。濮陽古代有「桑間濮上」的地名。濮陽西邊的(庸阝)(y。。
g,國名,在今河南新鄉西北)地也多桑樹,因此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庸阝)風》中有《桑中》和《定之方中》兩首詩歌,說「期我於桑中」,又說「說於桑田」。這雖然是西周和春秋時期的情況,但也可以證明古代帝丘、朝歌一帶桑樹很多。《詩經》的《衛風》中有《淇奧》、《竹竿》等詩篇,說這裡「綠竹猗(yi,美盛貌)猗」、「綠竹青青」。
濮陽一帶既有柔韌的桑樹,又有堅硬的竹竿,為製造弓箭提供了材料。
張姓改他姓
在張氏大家族中,先後有一些人離開長弓徽記的軍武之列,而改歸到吐羅氏、宇文氏、完顏氏、東方氏及李,奚,汪等姓的旗下,也有人兩情難忘,扯起了新的旗號張姓改李姓。第一個改姓李的是農民起義軍首領張昌。張昌(?
— 304)出身於西晉義陽(今河南省新野)蠻人張氏家庭。起義前在平氏縣(河南桐柏縣)當雜役小吏,被人卑稱為「小臣」。他從小立有大志,好論兵法攻戰,武力過人,不甘卑賤。
永康元年(300),李特在四川領導流民起義,他即暗中聯絡數千人,準備起義,但以條件未成熟而暫時沒有起事。太安二年(303)西荊州太守強行徵兵人川打仗,引起人民的強烈反抗,此時以張昌為首的數千流民就到獲得豐收的江夏(湖北安陸)一帶「就食」,瞭解到民心厭晉的情況後,即於五月在安陸縣石巖山宣佈起義。他改名李辰,以與四川的李特形成東西呼應之勢。
佔領江夏後,他擁立山都舊吏丘沉為天子,改名劉尼,以恢復漢室號召天下。李辰自任相國,下轄百官,以掌軍政大權。江鈣(今武漢)之間「一時焱起,堅牙旗,鳴鼓角」,都響應起義。
很快義軍壯大到13萬人,佔領荊、豫、江、徐、揚五州,所謂「跨帶五州,樹立牧守」,建立了穩固的統治,隨後又南下長沙、湘東、零陵。為鎮壓起義,西晉**派司馬陶侃率五路軍隊圍攻。在強敵進攻下,起義軍雖英勇「苦戰」,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告失敗。
李辰逃到下雋山(湖北通城縣境),準備待機再起。次年秋天,不幸被官兵發現被俘,遂恢復姓名,以「張昌」之名而英勇就義。姓氏的變易,在張昌這裡是一種鬥爭的策略,它伴著血與火,帶著悲愴,更表現出「長弓」徽號子民所特有的武猛和威風。
以上張昌為響應李特起義,出於策略而改姓李的,歷史上還有一些張姓人隨養父而改姓李的,唐代末年的張存信、張嗣本就是這樣。張存信(862—902),本名張汙落,回鶻人。因投於大將沙陀族人李克用門下,收為義子,改姓名為李存信。
克用義子還有李存進、李存賢、李存牢、李嗣本、李嗣恩、李嗣涼等人,他們原來的姓氏分別是孫、王、符、張、駱、邈傳烈氏,和李存信一樣,他們在鎮壓黃巢起義中為李克用立有戰功。後來李克用的親生兒子李存勖建立後唐政權,這些人又為後唐開國元勳。同光四年(926)存勖被部將所殺,沙陀族的邈佶烈氏李嗣源被推為皇帝。
嗣源怕當年同為克用義子的各位義兄義弟威脅自己的皇位,於是就下詔要他們復原姓而不復本名。但歷史文獻中,張汙落多記作李存信,也有記為張存信的。張嗣本則不知原名叫什麼。
這裡的姓氏的變化,則更多的反映的是一種權勢與利益。
另外還有被李姓王朝賜姓為李的。除前述張忠志賜姓名為李寶臣之外,尚有鄆州人張從楚,以戰功被後唐莊宗李存勖賜姓名為李紹昭,官至武信軍節度使
張姓改姓東方氏。東方朔(前154一前93)是漢武帝時代的名宦,文學家,常以正道諷諫武帝,得不到重用,故其名氣大而官位不高,歷官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長於詩賦,代表作為散文《答客難》。東方氏的始祖,卻是張氏後裔。
據文獻記載,其父張夷,字少平,世居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父病家貧,母親田氏懷他其間,父親不幸逝世。失親之痛,又使貧困中的田氏病倒了,生下孩子僅三天,她也就無奈地離開了人世。
這個失去父親的可憐的嬰兒,在黑夜中無力地大哭,被鄰居家發現而收養,這時東方剛剛發出光亮,因此就姓東方氏。關於東方朔的得姓,還有好些說法,有一說認為這個張家的孩子出生時,天剛亮,故改張氏為東方氏。也有的書如《洞冥記》說,張夷死後,田氏夢見太白星而懷孕。
守寡懷孕,田氏感到羞愧,怕人家因此而不和她來往,就跑到代郡的東方里,到五月朔日(初一)天亮時生下孩子,因而改姓東方,取名朔
2樓:匿名使用者
「張」源出 ; 一 ; 出自「姬
」姓,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張氏,世代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代仕韓,後漸成望族。二 ; 改姓,三國魏張遼原姓「聶」,改姓「張」。又三國蜀諸葛亮賜南蠻酋長龍佑那為「張」氏。
三 ; 「張」氏自漢代以後,人數漸多,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行有關。道教自稱源與黃帝,而盛行「黃帝賜姓張氏」的說法,道教領袖如張角,張魯等。四 ; 據《元和姓纂》雲 ﹔「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
張氏的由來
3樓:韓琴
張氏的由來,首先是出自上古黃帝之孫——張揮為張氏始祖,號天祿,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
其二出自姬姓的後代。春秋時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的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子孫用字來做姓氏。其三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
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元末蒙古將領伯顏帖木兒,英勇善戰,歸明朝後,被明太祖賜張姓。另有女真族人咎卜也被明太祖賜姓張。
又據《三國志·魏志》所載,魏國大將、晉陽侯張遼,本姓顳,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大姓。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的。如三國時烏桓族中張姓是貴姓;十六國時,後趙政權中,也有許多羯族張姓。
另外女真族中顏盞氏、赤盞氏等在明朝時也有改張姓的。
擴充套件資料
張姓氏族最早活動於「尹城青陽」,古地在今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境地形成許多望族,其中以遷到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
從發祥到戰國秦漢時期,張氏繁衍發展主要是在黃河南北的北方大部分地區,這時,也有張姓人入蜀郡為太守,至漢代,巴蜀地區張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時張氏先民也有遷入吳郡的。漢末由於董卓之亂,中原地區遭受嚴重破壞,北方的張氏族人被迫第一次南遷。不久,吳郡張氏首先崛起,後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張氏繁衍的中心,這時期,張姓也有遷往東北的遼寧、吉林和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和新疆等地。
最南已稱盛於今廣東韶關。
經過幾次南遷,張姓至宋以後遍及全國各地,分佈於我國大江南北各個區域。明、清之際張氏族人有漂洋過海,尋求發展的,至今在移居海外的華人中,張姓人數位居前列。
4樓:三鮮卷
關於張姓的始祖,歷代史書中有如下記載:「黃帝第五子清陽生輝,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見《元和姓纂》)「揮造弧矢,受封於張 ,後為弓氏。張,望出太原。
」(見《姓氏考略》)「 張,黃,李,趙,黃帝賜姓。」 (見《風俗通》)
5樓:釗惠夾谷以晴
《新唐書載》:以職官為姓。出自姬氏,為黃帝后人。黃帝子少昊清陽氏第五子名揮,為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觀弧星創制弓失。弓正官亦稱弓長,後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
賜,遂成張姓一支。張
zhang
系承揮,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陽郡等二十六處
在我國古代,張姓一直是一個大姓,其歷史悠久,族大支繁,恐怕很少有姓氏能與它相比。但就其**而言,主要有三: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
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
重要**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最初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亦即清陽,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建都於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
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
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
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
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間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①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②據《三國志·魏志》所
載,魏國大將、晉陽侯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
大姓。③出自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據有關資料所載,漢末三國時,烏桓族中張姓是貴姓;十六國時期由羯族建立的後趙政權中,就有許多羯族張姓,如張季即是;金有遼陽人張浩,本姓高,為東明王之後;元未有蒙古族將領伯顏帖木兒,英勇善戰,後歸明朝後,明太祖便賜姓張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戶,以武勇善戰著稱,明成祖也賜他姓張。
另外,女真族中的顏盞氏。赤盞氏等在此時也有改張氏的,等等。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張氏支派更加龐大,新的成員增加。
在我國歷史上,「張、王、李、趙」通常因其影響之大,分佈之廣,數量之多,曾被稱為我國四大姓氏,而張姓列為其首,可見張姓曾是我國的第一大姓氏。
冰淇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冰淇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第一次有冰淇淋記載是出現在1769年的英格蘭 最早的冰淇淋是在法國,好象是1919年吧 冰激凌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在元朝的時候,一位精明的食品店商人突發奇想,嘗試著在冰中新增一些蜜糖 牛奶和珍珠粉,結果,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早在3000多年前,聰明的中國人就已經利用天然冰在夏天消署。周朝的時候,...
算盤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關於算盤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百年,那時有一種工具叫算版。古人以十個算珠穿成一串,一組組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的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東漢末年,許月在 零記憶 中記載,他的老師劉鴻訪問隱士天木先生時,天木先生解釋了十四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採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這種算盤每位有五...
麵條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古代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麵條的?
麵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2.麵條簡介 麵條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麵條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磨成麵糰,之後或者壓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 拉 捏等手段,製成條狀 或窄或寬,或扁或圓 或小片狀,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