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曉龍修理
古代文言文中去的意思為:離去;離開。
去拼音: qù
釋義:1.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路。~向。從成都~重慶。他~了三天,還沒回來。
2.離開:~國。~世。~職。~留兩便。
3.失去;失掉:大勢已~。
4.除去;除掉:~病。~火。~皮。這句話~幾個字就簡潔了。
5.距離:兩地相~四十里。~今五十年。
6.過去的(時間,多指過去的一年):~年。~秋(去年秋天)。~冬今春。
7.婉辭,指人死:他不到四十歲就先~了。
8.表示離開說話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時用「去」,表示到說話人所在地參與某件事時用「來」。
9.的「去」可以一前一後同時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如:他~聽報告~了。
10.用在「大、多、遠」等形容詞後,表示「非常…」,「…極了」的意思(後面加「了」):這座樓可大了~了!。他到過的地方多了~了! ⑿去聲:平上~入。
11.扮演(戲曲裡的角色):在《斷橋》中,他~白娘子。
12.用在動詞後,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離開原來的地方:拿~。捎~。
13.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繼續等:信步走~(=過去)。讓他說~(=下去)。一眼看~(=上去)。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上去[shàng qù]
由低處到高處去:登著梯子~。
2.去歲[qù suì]
去年。3.去任[qù rèn]
(官吏)去職。
4.去除[qù chú]
除掉;除去:~汙跡。~顧慮。
5.去路[qù lù]
前進的道路;去某處的道路:擋住他的~。
6.故去[gù qù]
死去(多指長輩):父親~快三年了。
7.除去[chú qù]
去掉;除掉:~雜草。~弊端。
2樓:匿名使用者
去 (qù,)qù
①《動》離去;離開。《岳陽樓記》:「便有~國懷鄉,憂讒畏譏。」
②《動》距;距離。《五人墓碑記》:「夫五人之死,~今之墓而葬焉。」
③《形》過去的。《琵琶行》:「我從~年辭帝京。」
④《動》除去;去掉。《捕蛇者說》:「~死肌,殺三蟲。」
⑤《動》捨去;捨棄。《五蠹》:「~偃王之仁。」
⑥《動》用其他動詞後,表示行為動作的趨向。《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風流總被雨打風吹~。」
⑦《動》前往;到……去。《孔雀東南飛》:「阿母謂阿女,汝可~應之。」
jǔ《動》通「弆」。收藏;貯存。《蘇武》:「掘野鼠~草實而食之。」
【去婦】被遺棄之妻
3樓:匿名使用者
離去,離開
《動》離去;離開。《岳陽樓記》:「便有~國懷鄉,憂讒畏譏。」
古文中去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去有四個含義1,離開,如:陽虎去齊走趙。2,除掉,去掉。
如:除殘去穢。3,距離。
如:去門十里以為界。4,前往,如:
有敢去柳下季壟而樵採者,死不赦。
5樓:宇智波寧馨兒
大多數時候是離開的意思,也有翻譯為去掉,距離,前往 的時候。
6樓:匿名使用者
1.除去 2.離開 3.距離
古代文言文中「跑」是什麼意思?
7樓:斯帕斯斯內克
古代的跑字
《戰國策》:「此兩言者,安平跑必處一焉。」裡面就有說過了,也就是說早點話,先秦時代就有跑字了。
不過和現代的意思有些差異。跑的本意據說和現代的「刨」是一個意思。至於後來什麼時候被「跑」代替的,不可考了;不過現在的「虎跑泉」還保留得有古代的含義。
8樓:小馬快跑小童鞋
古代文言文中「跑」是走的意思。古文中剛開始沒有「跑」這個字,與跑同義的就是「走」。
【例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這裡的「走「指的就是跑。
跑【pǎo 】
【古文釋義】急走
【舉例】跑,趵也。——《廣雅·釋言》
古文中表示慢走可以用「步」,「行」。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快走的可以用「趨」,比如趨之若鶩。
快跑就是「走」,比如走馬觀花,不脛而走。
9樓:匿名使用者
「跑」字自從上古時期就出現在漢語中,意思大致是用蹄刨地、踢地的動作。《孔叢子·儒服》:「聚谷如陵,跑而啄之。
」《戰國策》:「此兩言者,安平跑必處一焉。」《西京雜記·第四》:
「滕公駕至東都門,馬鳴,跼不肯前,以足跑地久之。」《博雅》:「趵也。
」跑,鄭張氏擬音「/*bruː/, /*bruːɡ/」(陽平、陽入)刨,鄭張氏擬音「/*bruː/」(陽平)
趵,鄭張氏擬音「/*preːwɢs/, /*preːwɢ/」(陰去、陰入)
到了宋代,其意義仍未改變:「是夜二虎跑地作穴,泉水湧出,因號虎跑泉。」但是,在某些方言中其意義已有發展——《集韻》稱:「秦人言蹴曰跑。」
就 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就 ①接近,靠近;
②完成,達到;
③即使;
④前往;
⑤歸於,趨向;
⑥登上;
⑦就職,赴任;
⑧承受,接受;
⑨參加,參與;
⑩效法,擇取;
11成就,成功;
12看,觀賞;
13使成功;
14變成,造成;
15產生,生成;
16假如,假使;
17向,從,跟;
18就著,根據。
11樓:匿名使用者
1.靠近 比如:金就礪則利
2.達到,完成 比如:功成名就
古代文言文中的而是什麼意思
12樓:小魚兒
文言文中的「而」是一個
多詞義多詞性的詞。
◎而 ér《名詞》
頰毛。例1: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
例2: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而 ér《連詞》
(1) 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
(2) 表示並列關係。
例: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係。
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係。
例: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5) 表示轉折關係。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係。
例: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例: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 而 ér〈代詞〉
(1) 你;你的 。
例: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例2: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例3: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例4: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例5: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這樣,此 。
例: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 而 ér〈助詞〉
(1) 表示偏正關係(定語與中心詞的關係)。相當於「之」,「的」。
例: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 而 ér《語氣詞》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例: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例: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 而 ér〈動詞〉
如,好象 。
例: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13樓:匿名使用者
而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名〉頰毛,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像兩腮的鬍子,內層像生在嘴下的鬍子。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代〉(1) 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而翁-----你的父親
(2)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這個人。
〈連〉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不譯
古文形體
(1)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2)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幹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 表示順承關係,相當於「就」、「才」。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萬鍾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4)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5)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6)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8)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9)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助〉(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3)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論語·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
(4) 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5) 結構助詞,用於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後。
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
〈動〉(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2) 另見 néng, 通「能」
①能夠。
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
②才能。
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文言文中強是什麼意思,古文中的「強」是什麼意思?
斯 s 這,這個,這裡。乃,就。文言文中常用註釋 古同 廝 卑賤。這廝 古同 澌 盡。姓。斯姓。勝事猶可追,斯人邈千載。拘留孫佛偈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感情的挫折也是一種挫折,可以磨練意志,堅強自我。天將降大人於斯人也,自己先準備好嘛。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文言文中的合字是什麼意思,古文中的合是什麼意思?例 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1.會意。從亼 j 三面合閉,從口。本義 閉合,合攏 2.同本義 close shut 合,合口也。說文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莊子 秋水 3.引申為開合之稱 合則成體。莊子 達生 合蓋隆起。後漢書 張衡傳 四面竹樹環合。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綠樹村邊合。唐 孟浩然 過故人莊 暝色已合。徐霞客遊...
乘在古代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在文言文中乘字是什麼意思
基本解釋 乘 ch ng 騎,坐 乘馬。乘車。乘客。乘警。趁著,就著 乘便。乘機 趁著機會 乘勢。乘興 x宯g 因利乘便。算術中指一個數使另一個數變成若干倍 乘法。乘冪 m?乘數。佛教的教派或教法 大乘。小乘。上乘。下乘。姓。乘 sh ng 古代稱兵車,四馬一車為一乘 乘輿。千乘之國。古代稱四為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