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為什麼古代打仗會有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說法?

2021-03-06 06:11:12 字數 5170 閱讀 1976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原因主要

有以下五點:

一、主要是繼承戰爭文化。

我國的戰爭文化從西周時期就開始成型了,那時候對發動戰爭有著很多的講究,必須要站得住道義。周武王伐紂就是因為紂王「失道」,這樣周武王就理直氣壯的聯合周邊諸侯討伐紂王。而周朝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人倫禮儀秩序,也就是周禮,其中也包括了戰爭規範。

二、表現精神氣概。

古時候講究的是英雄氣概,殺掉來使會顯得未戰先怯,在戰場上沒有了勇猛的氣概,這仗就不用打了。不過也並非絕對,有時候斬了來使也能夠顯示精神氣概。比如蒙古攻打釣魚城是派遣使者勸降,而宋軍直接斬了使者表示決不投降。

三、來使也是手無寸鐵。

使者的作用就是送信,是沒有攻擊性的,此時的使者與老弱婦孺也差不多。而殺掉一個手無寸鐵的使者,這會讓人們所不齒。

四、用作疑兵之計。

使者的作用也有刺探軍情的意味,戰場之上鬥智鬥勇,經常會將計就計放出一些真真假假的訊息讓使者上當,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赤壁之戰時的「蔣幹盜書」。

五、以最小代價達成意願。

交戰時,使者來的目的最終只有兩個:招降,或是投降。不管是招降還是投降,初衷都是一樣,那就是儘量減少**,以最小代價達成意願。

2樓:永恆哥28洀汳

您好,古人很講究禮儀,從春秋開始大國在儒家的遊說下,都開始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學說,論語中「禮讓」便可以說明當時大諸侯國所信奉的禮儀,即便是打過戰小國,出於禮數,大國國君仍需派遣禮儀司甚至親自接見對方的拜使。中國是禮儀之邦,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時代,中國人都很注重錶行禮儀. 另外,說一下**吧:

春秋時期諸侯派出的外交使節是不可侵犯的。公元前596年楚國派出申屈出使齊國,楚莊王特意囑咐不要從宋國經過。宋國執政華元聽說了,覺得這是對宋國的莫大侮辱,就設伏擊殺死楚國使者。

楚莊王為此「投袂而起」,出動大軍包圍宋國國都整整9個月。宋國派出使者到晉國告急,晉國上一年剛被楚軍打敗,不敢冒與楚國全面衝突的危險,只是派解揚為使者勸宋國堅守,不要投降。解揚經過鄭國,被鄭國抓起來交給楚國。

楚莊王親自接見解揚,企圖買通他,要他向宋軍喊話,說晉軍不再提供救援,斷絕宋軍的希望,解揚不同意。經楚莊王幾次威逼利誘,解揚才答應下來。可是當解揚來到了望城中的樓車上,就大聲疾呼,說晉國援軍不日就到,請宋國無論如何要堅持下去。

楚莊王大怒,解揚說:「我答應你的條件只是為了實現使命,現在使命實現了,請立刻處死我。」楚莊王無話可說,反而釋放他回晉國。

長期圍困而無戰果,楚莊王打算退兵,可申屈的父親攔在車前,說:「我兒子不惜生命以完成國王的使命,難道國王要食言了嗎?」楚莊王無言以對。

申屈父親建議在宋國建造住房、耕種土地,表示要長期佔領宋國,宋國就會表示屈服。宋國見楚軍不肯撤退,就派華元為使者來談判。華元半夜裡潛入楚軍大營,劫持了楚軍統帥子反,說:

「我的國君要我為使者來談判,現在城內確實已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但是如果訂立城下之盟則情願舉國犧牲。貴軍退到三十里外,我國唯命是聽。」子反就在睡床上保證做到。

第二天報告了楚莊王,楚軍真的退30裡外,和宋國停戰,雙方保證不再互相欺瞞,華元作為這項和約的人質到楚國居住。 後世將這一交戰規則稱之為「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歷史上最著名的戰時兩國使節以禮相見的故事是「彭城相會」。

450年南朝劉宋與北魏發生戰爭,劉宋發起北伐,先勝後敗,戰略據點彭城被包圍。江夏王劉義恭率領軍隊死守彭城(今徐州),北魏太武帝想一舉打過長江,派出李孝伯為使節進彭城勸降。劉義恭派了張暢為代表與李孝伯談判。

兩人都是當時的「名士」,互相代表各自的君主贈送禮品,儘管處在極其殘酷的戰爭環境,但他們在談判中卻仍然是文質彬彬、禮貌周全。這次談判本身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結果,可雙方的禮節及言辭,一直被後世譽為戰場佳話。

為什麼古代打仗會有「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說法?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古代打仗是十分嚴肅一件事情,雙方在交戰前會有很多禮節,而不斬來使則是出於對雙方的尊重。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說法,應該是古代時候,兩軍交戰,一直流傳下來的一個傳統。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兩軍相互信任,這樣在那些文官記載的時候,也會讓他們名垂千史。

5樓:青青若痕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定,戰爭的殘酷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定。簡單的來說,戰爭就像是一場遊戲,沒有遊戲都必須要有一定的規則,並且雙方都必須遵守這些規則,否則一切就會亂套,遊戲也就崩潰。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要懂得並且遵守這些潛規則。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室與諸侯之間、列國之間的活動交往,主要依靠派出的使節來溝通。所以各國對於使節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節是不可侵犯的。即使是兩國處在戰爭狀態,使節仍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我們要了解一下使者的作用。首先,控制戰爭規模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優勢的一方不希望弱勢的一方奮起反擊,導致自己額外的**,弱勢的一方不希望自己全軍覆沒,想要有條後路。

其次,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雙方儘管互相敵對但仍然要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不斬來使」就是其中之一。否則戰爭的後果不堪設想。

再者,不斬來使,其實就是保障資訊交流的一種默契。殺使者沒意義,使者往往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代表;並且殺使者成為一種可以預見的行為的話,各方派遣使者的意願都會降低,使者本身也可能半路逃跑而導致重要資訊無法傳達。

使者,除了幫對方傳遞資訊,其實也是在為我方傳遞資訊,相當於一個雙向中立的資訊傳遞功能,只是陣營歸屬上屬於發起端而已。戰爭雙方的使者往往扮演重要角色,雙方是戰是和使者起到關鍵作用,所以往往不斬來使。

現在戰爭中除了不斬來使以外,還有不殺俘虜、不殺醫務兵、不殺婦孺、兒童、老人以及無反抗能力的人等,體現現代社會文明人道的一面,同時也是瓦解敵方的抵抗力樹立「正義之師」的形象。

6樓:lw啊雙子

古代打仗會有「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來使畢竟是外交官,是談判的中間人。一方面是為了尊重對方,另一方面是不想激怒對方。

7樓:給你宇宙

因為我覺得雖然兩軍可能會有戰爭,但是如果殺了來使的話,就顯得自己國家非常沒有氣度。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使者是比較柔弱的形象,而且使者只是傳遞一種資訊,從戰爭的角度來說,殺使者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9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說明開戰的兩國國家還是希望戰爭能夠和平解決,不會無緣無故殺害兩國溝通的使者。

10樓:四顧無人燈下黑

因為古代打戰也是需要交流的,只能是雙方的使者來,你如果殺了,以後就沒有人來和你做外交了。

11樓:獅子小飛兔

使者的話一般都是代表著兩國的和平和友好,而且他們是身外之人不干涉自己國家的事,而且也代表著一定的好運的到來,所以不能夠殺死。

12樓:kou桑

因為使者是在戰爭中雙方交流的橋樑,一旦斬斷就意味著徹底失去了談判的機會,這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不利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對雙方的尊重,來使其實也不是什麼威脅的存在,只是對方派出的來談事情的一個委託人。

14樓:超級比目魚

來訪的使者代表著和平,就是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誰要是破了這規矩?就會很難看,令人瞧不起。

15樓:司命社會一角

首先從來使的作用說起,來使的作用其實很簡單,就是起到一個傳遞資訊的目的,就比如說把我這方的想法通過使者傳遞給另一方,如果你接受的話,有可能我們這一場仗就不用打了了,其實他們本身對於戰局的走向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還是要看雙方統帥的選擇。

其次在古代的時候還有這麼一個說法,就是說兩軍交戰的時候,你把對方的使者給斬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如果你夠強大的話,你是不會斬對方的使者的,因為為你實力夠強大,無論怎麼打都是你贏,所以就不用使用這些小伎倆去給自己添堵了。畢竟你把別人的使者給殺了,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說你都是不佔理的,要知道在古代也是有**這一說的。

不僅如此,有時候還可以通過這個使者向對方傳達一些錯誤的資訊,來達到你的某些目的,這是在古代的戰爭當中慣用的一種手段,目的就是為了擾亂敵人的軍心,從而為已方的勝利找到一個突破口。

並且據資料記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種說法是從春秋戰國時期興起的,畢竟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戰火連天的時代,每一天基本上都有戰爭發生,這些戰爭有的是出於道義的角度,有的是不道義的,甚至有時候戰爭是非常混亂的。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發現在戰場上面有一個固定的規矩變得很重要,然後慢慢的這句話就變成了一個大家都預設的潛規則。

都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但為什麼總有人不遵守?

16樓:蘇梓晨

因為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因為如果斬殺了送信的使者那麼就會使雙方關係變得更加緊張,從而就會導致雙方爆發戰爭,這是雙方都不願意接受的,所以每當雙方打仗的時候互相送信的使者就會擁有特殊的權力,他們能夠給雙方傳遞資訊告訴對方一些重要的事情,要是把送信使者殺了那麼就沒有辦法把自己想要轉告的訊息傳遞過去,這樣就會對自己的帶兵打仗很不利,有時候就因為這個才會導致自己戰爭的失敗。

使者這個任務真的不是很多人都能夠完成的,因為這個工作一不小心就會讓自己的人頭落地,那麼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人把過來傳信的使者殺死,以此來讓對方憤怒讓對方亂了陣腳,這樣的做法發生過很多次,畢竟在當時使者很有可能會偷聽到敵方的重要資訊,所以說有的人為了不讓訊息透露出去那就只好殺了使者,那麼就不會暴露自己的資訊,從而讓對方無法打敗自己,可以說這種辦法真的是狠毒。

為什麼要有信使這個差事呢,那是因為在古代沒有別的通訊方法,只能通過人來傳遞資訊,那麼就需要信使這個差事,但是這個差事又不好做,因為要時刻防止自己被偷襲或者是暗算,因為這個差事都是帶著很多的機密,所以說不會有人不對他身上的資訊感興趣,所以說這個差事是真的很容易害死人的。往往有的人懷揣各種資訊但是最後都被處死的現象,因為他們知道太多不該知道的事情。

17樓:我沒在時你有他

肯定會有人不遵守啊,當時都殺紅眼了,看見對方的人肯定都想殺。我覺得肯定不是心甘情願的,誰想去送死?但是有些事總得有人來做。

18樓:伊美爾之歌

本來就是敵人,為什麼有來使,打戰打中間了,殺了對方很多人,惹不起人家派人來說言和,除非正人君子,要我我也了你

19樓:小陳閒談文化

有人就是沒有道德,也沒有教養,沒辦法。總是用自認為的方法來宣示自己有多能耐。

20樓:清裝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那是一種出於戰爭禮儀的表現,但是有人不遵守,可能只想獲勝,而並不想著那些禮儀。

古代打仗為什麼沒有騎牛的,古代打仗為什麼都用馬,沒有騎牛的?

牛 是高階人士用的 一般人不能做的 最早打仗諸侯們都是做牛車的 後來發現馬的專速度比牛快 耐力也好屬 適合騎兵在戰場上 衝殺 所以就一直引用了下來 其次 古代只是農耕 而牛市主要的動力 因此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牛又沒有多餘的牛可用於戰場 牛 是高階人bai士用的 一般人不能做的最早du打仗諸侯們zhi都...

古代為什麼沒有騎牛打仗的兵,古代打仗為什麼都用馬,沒有騎牛的?

騎兵的強,主要是在速度有優勢,行軍速度是步兵的n倍,有各種戰術優勢。重騎兵批上鐵甲,也有你說的那個肉盾功能。但是,牛的話,速度比步兵還慢,披上什麼甲都沒用,別說衝刺,離敵兵5米,都幹不掉對面。但是騎兵發現5裡外的敵兵,可以立馬追上去。你確定 你能像駕馬一樣駕馭牛嗎?還有牛體積大 行動遲緩啊 個頭也沒...

古代的兵為什麼只認兵符不認人,為什麼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呢?

如果將領叛變,一聲令下難道兵士們就要跟著叛變麼?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古代就產生了兵符一說,兵符是一個斷成兩塊的物事,一塊在將領手上一塊在皇帝手上。一般發令的時候是皇上的兵符與將領的兵符拼湊在一起,證明軍令有效。當然,這是理想的狀況,其實古代的將領只要把握住軍心,有時候並不需要兵符的交接即可發令 將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