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詩經》
耳提面命 [ěr tí miàn mìng]基本釋義
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出 處《詩經·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匪乎攜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2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出處:《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衛武公籍自警以刺周平王
《毛詩序》曰:「《抑》,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但古人對此多有爭議。
《國語.楚語》曰:「昔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曰: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
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道我。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誦訓之諫,居寢有暬(xie)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師工之誦。史不失書,蒙不失誦,以訓御之。
於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三國吳韋昭注:「昭謂《懿》詩,《大雅.抑》之篇也,懿讀曰抑。
」是以此詩為衛武公自儆之詩,而非剌詩。宋朱熹《詩集傳》也持此觀點,雲:「衛武公作此詩,使人日誦於其側以自警。
」而清姚際恆《詩經通論》駁《毛詩序》道:「刺王則刺王,自警則自警,未有兩事可夾雜為文者。」近人亦多以為此係刺詩而非自儆之詩。
其實《毛詩序》之說並無大誤,只是措辭有些欠妥,如說成「衛武公藉自警以刺王」,就圓通無礙了。因為自儆與刺王兩事看似無關,實則「乃詩人之狡猾手法,恰當賅括在奴隸制社會詩人首創主文譎諫技巧之中」(陳子展《詩經直解》)。
至於所刺的周王是否如《毛詩序》所說是周厲王,宋代以來學者對此考辨已詳。宋戴埴《鼠璞》說:「武公之自警在於髦年,去厲王之世幾九十載,謂詩為刺厲王,深所未曉。
」清閻若璩《潛丘剳記》說:「衛武公以宣王十六年己丑即位,上距厲王流彘之年已三十載,安有刺厲王之詩?或曰追刺,尤非。
虐君見在,始得出詞,其人已逝,即當杜口,是也;《序》雲刺厲王,非也。」他們都指出《抑》不可能是刺厲王。清魏源《詩古微》進一步分析說:
「《抑》,衛武公作於為平王卿士之時,距幽(王)沒三十餘載,距厲(王)沒八十餘載。『爾』、『女』、『小子』,皆武公自儆之詞,而刺王室在其中矣。『修爾車馬,弓矢戎兵』,冀復鎬京之舊,而慨平王不能也。
」魏氏認為此詩所刺的周王不是厲王也不是幽王,而是平王,我們覺得他的意見是正確的。
周平王就是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幽王昏庸殘暴,寵愛褒姒,最後被來犯的西戎軍隊殺死在驪山。幽王死後,宜臼被擁立為王。平王二年(公元前770年),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秦襄公等以武力護送平王到洛邑,東周從此開始。
其時周室衰微,諸侯坐大。平王施政不當,《王風.君子于役》、《揚之水》就是刺平王使「君子行役無期度」,「不撫其民,而遠屯戍於母家(申國)」之作。而本詩作者衛武公則是周的元老,經歷了厲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
厲王流放,宣王中興,幽王覆滅,他都是目擊者,平王在位時,他已**十歲,看到自己扶持的平王品行敗壞,政治黑暗,不禁憂憤不已,寫下了這首《抑》詩。
詩的前四章為第一部分。首章先從哲與愚的關係說起。《詩經》的藝術手法,通常說起來主要有賦比興三種,此處用的是賦法,也就是直陳,但這種直陳卻非較常見的敘事而是說理。
「靡哲不愚」,看來是古人的格言,千慮一失,聰明人也會有失誤,因此聰明人也要謹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們天生的缺陷;而聰明人的愚蠢,則顯得違背常規,令人不解。在衛武公眼中,顯然周平王不是一個傻瓜,但現在卻偏生變得這麼不明事理,眼看要將周王朝引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衛武公多麼希望平王能夠做到「抑抑威儀,維德之隅」啊,可惜現實令人失望。於是接下去作者便開始從正反兩方面來作規勸諷諫。
第二章衛武公很有針對性地指出求賢與立德的重要性。求賢則能安邦治國,「訏謨定命,遠猶辰告」二句便是求賢的效用,立德則能內外悅服,「敬慎威儀,維民之則」二句,便是立德的結果。第三章轉入痛切的批評,「興迷亂於政」、「顛覆厥德」、「荒湛於酒」、「雖(惟)湛樂從(縱)」、「弗念厥紹」、「罔敷求先王」,一下子列舉了平王的六條罪狀,可謂怵目驚心,彷彿是交響樂中由曲調和緩的絃樂一下子進到了音響強烈的銅管樂,痛之深亦見愛之深。
第四章「首三句有挽回皇天之意,亦明其為王言之」(陳子展《詩經直解》),再轉回正面告誡,要求執政者(從自儆角度說是衛武公,從刺王角度說是周平王)早起晚睡勤於政事,整頓國防隨時準備抵禦外寇。「用戒戎作,用逷蠻方」兩句,顯然對幽王覆滅的隱痛記憶猶新,故將軍事部署作為提請平王注意的重大問題。
第五章至第八章,是詩的第二部分,進一步說明什麼是應當做的,什麼是不應當做的,作者特別在對待臣民的禮節態度,出言的謹慎不苟這兩點上不惜翻來覆去訴說,這實際上也是第二章求賢、立德兩大要務的進一步體現。後來孔子所謂的「仁恕」之心,以及傳統格言的「敏於事而慎於言」的道理,已經在此得到了相當充分的闡發,從這一點上說,衛武公可稱得上是一個倫理家、哲學家。在具體的修辭上,作者在純粹的說理句中,不時注意插入形象性的語句,使文氣不致過於板滯,可渭深有匠心。
如第五章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是對比中的形象,第六章的「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是動作中的形象,第七章的「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與第八章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是比喻中的形象,而「彼童而角,實虹小子」以無角公羊自誇有角的巧喻刺平王之昏聵,尤為神來之筆,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以之與《小雅.賓之初筵》「由醉之言,俾出童羖」句相提並論,說此詩「是無角者而言其有角」,《賓之初筵》是「有角者而欲其無角」,「二者相參,足見詩人寓言之妙」。
第九章至末章是詩的第三部分。在反覆申述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之後,衛武公便懇切地告誡平王應該認真聽取自己的箴規,否則就將有亡國之禍。「荏染柔木,言緍之絲」為詩中惟一用興法的兩句,興又兼比,拿有韌性的木料才能製作好琴,而上等的制琴木料還應配上柔順的絲絃作比方,說明「溫溫恭人,維德之基」的道理,可謂語重心長。
而作為對比的「其維愚人」、「其維哲人」幾句的弦外之音,無非是這樣的意思:大王啊,您聽我的話就是明主,您不聽我的話就是昏君,您可要三思啊!其言潛氣內轉,柔中帶剛。
下面第十章「匪手攜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用兩個遞進式複句敘述,已是後世扇面對的雛形,極其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功勳卓著的老臣恨鐵不成鋼的憂憤。而第十一章連用四組疊字詞,更增強了這種憂憤的烈度。於是末章作者再一次用「於乎小子」的呼告語氣作最後的警告,將全詩的箴刺推向高潮。
「取譬不遠,昊天不忒」,就如《大雅.蕩》的結尾「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一樣,是痛心疾首的悲嘆。今天的讀者面對這樣的憂憤之詞,仍覺驚心動魄,不知當時周平王讀此詩會有什麼反應?但不管效果如何,此詩「千古箴銘之祖」(吳闓生《詩義會通》)的地位當是無法動搖的。
並且,除了從文學角度說《抑》自有其審美價值外,從語言學角度說,它又是一座成語的礦藏,「夙興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捫」、「投桃報李」、「耳提面命」、「諄諄告戒」等成語,都出自本篇。
3樓:燕涉泉訪波
耳提面命是指對著耳朵告訴,表示教誨的殷勤懇切。多指(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懇切地教導。
出自《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武財神趙公明面向門口供奉可以嗎,武財神趙公明面向門口供奉可以嗎?
不行,財神不管文武絕對不能對大門,不然財留不住的,我們做過太多次實際測試了,太多的實踐經驗驗證了,確實不行!再有必須開光正規,才能有作用,不然就是空殼沒用的!開光要放心經在像身裡唸誦咒語加持,請法身入像身裡受眾生供養!才叫開光!一般的水果都行,也可以放瓶裝水不用開啟,這樣可以放一年換一次,也可以放紅...
飯店門朝北武財神趙公明應如何擺放
坐北朝南,與稼穡之神弗雷一起擺放,若近日運氣不佳,則可試用並列擺放,趙公明在上,弗雷在下 找飯店裡的財位,放在財位上 武財神的擺放位置 財神最好向南貢 或是向大街貢 最好是潔淨處所 不行的話 也不用牽強 沒有太大關係 但是你要知道怎麼才會真正得財 文財神供的是春秋時的范蠡 他七次聚財 七次散財 所以...
冒險島武公在哪點,我54級戰神任務
先做前置任務,去武陵道場找第一個npc,他要你帶100個桔梗,然後再去找他,再按上面那些哥子說的在道場外面右邊中間那個旗幟按 一直按,就把你傳送到武公那兒了 武功在武陵到場門口 有三個旗子 到中間那個進去 武功在武陵到場門口 不是有三個旗子嗎 到中間那個 進去一直上上上!就可以了 首先去次元鏡子每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