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風起吳越
《澶淵之盟》
北宋與遼契丹訂立和約的事件。北宋真宗景德元年(2023年),遼蕭太后和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兵抵澶州(今濮陽),直逼北宋都城東京汴梁(今開封),朝野震驚,主戰、主和兩派各持己見,莫衷一是。宋真宗(趙恆)畏敵,欲從王欽若、陳堯叟等之計,遷都南逃。
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堅持抵抗,併力促真宗皇帝御駕親征。真宗勉強至澶州督戰。宋軍士氣大振,堅守遼軍背後城鎮,又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射死遼大將肖撻凜(凜,一作覽)。
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素主議和,一味苟安,以「屈己安民」為藉口。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繼遣曹利用赴遼營談判,於12月間(2023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由宋每年輸遼歲幣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因澶州亦名澶淵郡,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在我國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2023年***視察河南,路過新鄉,曾詢問宋真宗所登北門樓是否還在。**路過濮陽曾留下「能擲孤注寇來好」的詩句。
今濮陽縣城有「契丹出境碑」,也稱「迴鑾碑」,詩文為宋真宗所作寇準所書;「御井」為宋真宗所用之水井。
2樓:匿名使用者
稱號為:澶淵之盟(我們老師說的)
宋遼議和被稱為什麼?
3樓:第七代火影大人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最後依靠寇準無可匹回敵的勇氣答
終於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歲貢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萬萬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歷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之後,北宋邁向顛峰--仁宗朝就算稱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顛峰,都不為過.遼國關南之地得而復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後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於經濟拮据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
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宋真宗景德元年(2023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的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因同平章事(宰相)寇準、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
4樓:心語梧桐
宋遼來議和,遼撤兵,宋給源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後遼宋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北宋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割據局面,但也井未形成如漢、唐時的全國統一,長城內外還有遼國、西夏與之對峙。
宋初,太宗趙光義曾企圖趁勢收復石敬瑭割讓契丹(後改稱遼)的燕雲地區,但兩次攻遼失敗,只好放棄收復燕雲的打算,對遼採取守勢。此時,遼卻採取攻勢,不斷南侵。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和聖宗耶律隆緒發兵南下,深入宋境。
真宗懼遼,欲採納大臣王欽、陳堯叟遷都南逃之計,宰相寇準則力請真宗親征。真宗無奈北上,至澧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城鎮,又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射死遼大將蕭撻凜 (一作覽)。
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只希望遼軍能儘快北撤,急忙遣使求和。十二月,宋、遼商定和議,交換「誓書」,約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lo萬兩、絹20萬匹。
又約定遼帝稱宋帝為兄,宋帝稱遼帝為弟,宋遼為兄弟之國。締約後,宋、遼之間不再有大的戰事。
北宋和遼和議在歷史上稱為什麼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的知識講述和e的意義
5樓:大朗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積極影響
一、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於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二、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非教科書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失去的錢宋又可以通過外貿賺回)。
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消極影響
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請採納
6樓:感性的轅門射戟
澶淵之盟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後晉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北宋與遼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
宋真宗景德元年,宋戰勝了遼,反而訂立了「澶淵之盟」,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33] ,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34]
仁宗慶曆二年,又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並改「贈」為「納」。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
這次結盟後,北宋因為邊疆戰事危機的解除,國內經濟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後來神宗時又割河東地七百里。[35]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長時間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對於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部暗流湧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
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也有利於中國各民族的發展和融合。
希望採納!謝謝!
7樓:匿名使用者
是澶淵之盟吧,使宋遼百餘年沒有發生戰爭
宋遼盟約 主要特點
8樓:匿名使用者
宋真宗景德元年(2023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的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因同平章事(宰相)寇準、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
【過程:】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
遼軍主力集中於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
遼朝統軍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駑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后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遼史》載:
「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
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盟約訂立時間及代表:】
雙方於十二月初達成停戰協議,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負責與蕭太后談判。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
【盟約內容:】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
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影響與意義:】
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最後依靠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於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歲貢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萬萬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歷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之後,北宋邁向顛峰--仁宗朝就算稱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顛峰,都不為過.遼國關南之地得而復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後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於經濟拮据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
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9樓:冥亡心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北宋景德元年(2023年),遼承天皇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發兵南下,連破宋軍,十一月已抵達黃河邊的重鎮澶州城北,威脅宋都東京,宋朝野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則力請宋真宗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這時寇準倚重的將領是在抗遼戰爭中屢立戰功的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覽),遼軍士氣受挫。
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大振。宋、遼兩軍出現對峙局面。
遼軍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對宋進行一次物資掠奪和政治敲詐,因折將受挫,表示同意與宋議和。宋真宗亦希望遼軍能儘快北撤,於是遣使向遼求和。十二月,雙方達成和議,約定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對方逃亡的「盜賊」,雙方可以依舊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築城堡、改移河道,並約定宋遼為兄(宋)弟(遼)之國。
由於盟約在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締結,澶州亦名澶淵郡,故史稱宋遼此次盟約為「澶淵之盟」。
對宋而言,澶淵之盟不過是以「賄賂」來取和平,甚至可說是喪權辱國。但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這對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有正面的作用。
事實上,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無論從大歷史的角度,還是大民族的角度來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淵之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迭經爭論的命題。
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對的觀點。肯定者認為它雖是一個屈辱性的條約,但簽訂後,北方地區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和平環境,它溝通了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否定者則認為澶淵之盟的簽訂,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以後兩宋之積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
兩國之間發生友誼的事,形容兩國友誼詩詞
一衣帶水 源遠流長 君有奇才我不貧。清 鄭板橋 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 唐 王勃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 白居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清 蒲松齡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春秋 孟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
中美兩國主要有哪些文化差異,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
中國跟美國在有些文化及 社會差異上是根深蒂固的。一 個人主義 美國人相當崇尚個人主義,東方社會 當然包括中國人 則強調家族及階級層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及有影響力的分別。美國人崇尚個人特質的例子很多,父母較少伸手干預子女的發展 而中國父母對孩子干預嚴重。二 隱私權 美國人通常很尊重別人的隱私。就是知己...
晉楚爭霸中兩國霸主分別是誰,晉楚爭霸的詳細情況
應該是晉文公和楚共王 晉楚爭霸相持一百年多之久,兩方在位時不止一位國君,時興時弱,相繼崛起衰落再崛起衰落,如果非得說出霸主則大致可以依戰役分為四段時期 城濮之戰 邲之戰 鄢陵之戰再加上第二次弭兵之盟。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 晉國晉文公勝,晉國崛起稱霸。邲之戰 公元前597年 楚國楚莊公勝,楚國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