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手機使用者
概念: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產力。 目前,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諸多版本里,都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邏輯問題:
關於生產力的定義,從內涵方面所定義的生產力與從外延方面所界定的生產力自相矛盾。例如,「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1)還有「所謂生產力就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它表示的是生產中人對自然界的關係。
」,(2)等等,這都是從內涵方面定義「生產力」這一概念的,同樣是這些教科書,從外延方面界定的生產力又是:「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物件,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
」,(3)這也即是所謂的「生產力三要素」。
生產力的內涵定義強調的是1社會生產能力、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生產力」是屬性概念;2生產力的外延界定強調的是實體性的三要素,「生產力」以是實體概念。正是生產力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這種非一致性,導致了目前學者們關於生產力範疇的內涵和實質的一系列爭論。比如,生產力是一種客觀實體還是生產主體的一種能力、力量?
是一種能力的話是自然力還是一種社會力量?生產力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還是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等等。
(4)但是,儘管有爭議,卻很少有人對現有生產力概念內涵或外延方面提出過疑問,很少有人注意到現有生產力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間的這種自相矛盾。
生產力決非實體,承認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有關生產力觀念上的一些錯誤蓋起因於將生產力實體化理解。生產力畢竟是一種力。
單就「力」而言,它是物理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映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相互作用的現象,它的定義是這樣的:力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或者說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作用著的物體構成的系統為維持系統自身進行能量轉換的能力或功能。「生產力」是社會科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抽象的概念,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某種社會屬性。
生產力是從事於生產活動的人們所構成的社會機體或系統進行社會物質變換、維持社會自身的一種能力或功能。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各自本身既不代表生產力,也不是生產力的要素,三者的結合只是生產活動得以實現的必要因素,即生產三要素。歷史唯物主義傳統觀點都是把這些生產三要素誤認為是生產力三要素。實際上,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結合然後作用於勞動物件,表現出的是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即勞動力。
勞動力是由人體各分工器官和肢體所構成的生命機體為了維護自身從而進行自然物質變換的能力或功能。
生產力與勞動力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社會的機體的功能或能力,後者是人的機體的能力或功能。生產力從來都是指社會的生產力。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
「生產力表現為一種完全不依賴於各個個人並與他們分離的東西,它是與各個個人同時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個人(他們的力量就是生產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對立的,而這些力量從自己方面來說只有在這些個人的交往和相互聯絡中才能成為真正的力量。」。(5)生產力,作為一種能力或力量,對應著確定的實體或載體。
生產力的主體或實體既不是勞動者,不是勞動資料或勞動物件,也不是以上生產三要素的結合體,而是具有一定生產關係的人們構成的社會機構,是「一個以人為肢體的生產機構」。(6)雖然勞動力水平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但生產力水平不是勞動者素質所能決定的,也不是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勞動物件)的先進性所能決定的。現代素質的某個勞動者,與古代人相比,其勞動力水平不可謂不高,如果讓他與周圍的人隔絕,或者使其處於動亂無序的社會環境中,即便有先進的生產機器,他與機器的結合並不能表現出多大的生產能力,充其量他只能維持自己的生存而已。
生產力是「一個以人為肢體的生產機構」進行社會物質變換的能力或功能。或者,按傳統的定義,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如果暫且撇開這些內涵定義的準確性、完備性不談,那麼,作為能力、力量意義的生產力其外延應該怎樣界定呢?
作為能力範疇的生產力,不管視其為系統還是視其為類,它的構成要素或劃分項都應該是能力要素或能力項。同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應該是統一的,這是最起碼的邏輯要求。因此,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傳統觀念的生產力三要素觀念是不合邏輯的,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根本不屬於生產力範疇!
(camel39)全部是批判不符合詞條的基本規則,補充一下:
生產力的內涵是人類生存和生產的能力,其外延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和精神(科技)力量。
生產力包含:人、產品、工具三個要素,即生產者、生產物件和生產資料。
人不可能是第一生產力,人首先要生存,然後才有發展;產品是第二,是維持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須的資料,包括獵物、植物和經過加工的自然資源;
總不能肚子沒吃飽就去搞高科技的西紅柿或者奢侈品——所以,科技決不是第一生產力,而是包含在工具這一要素之下的。
定義抽象概念(性質或屬性)的可以是具體事物。將外延判定為定義,將定義說成「實體概念」要出錯,出邏輯錯誤。
科技具有工具性質,可以假定為數字中的零,如果沒有其他數字領頭,那麼零還是零。
所以,科技僅僅是生產力三要素中的工具或技能。
將生產力三要素拆分開,這無疑是荒謬的。因為,既然是要素,就不可或缺,更不可被量化——量化就意味著可以無限誇張某一要素而忽視別的要素。
我們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決不可以說「科技決定生產關係」!(/camel39)
2樓:叫我魔皇大人
生產力指的就是我們的「由於工具帶來的生產的進步」,這個就是生產力。
比如我是老師,我跟我的上一級,我上課,上一級給我發工資,那我跟我所謂的「老闆」其實就是一種生產關係。就是存在一種經濟關係的這種就叫作生產關係。
舉個例子:「原來我們是用鐮刀、鋤頭這麼來鋤地的,但現在都用機器了,那這就是生產力的提高,就是我們換成機械化的農業生產之後,我們就是生產力得到了提高嘛。一般情況下,生產力是歸根於我們的生產效率的,所以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也是有矛盾的。
」思考:原來你用鐮刀、鋤頭或者說經過了生產力的進步之後,然後你的生產關係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它們兩之間也會有一些矛盾,這是我們社會主義當中的基本矛盾。
它其實是我們社會意識形態當中的一種矛盾,它不是那種特別明顯的矛盾。
什麼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3樓:樂觀的高飛
生產力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他們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 從而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並獲得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的能力.它是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生產力包括三個要素: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勞動者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部分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性質的主要標誌, 是劃分經濟發展時期的主要標誌.科學技術被應用於生產過程, 滲入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物件之中, 可引起他們素質的變化, 產生出巨大的物質力量, 從而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因此, 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
生產關係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它的具體內容包括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關係.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基礎.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決定人們在生產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一定的交換關係、一定的產品分配和消費關係。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
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內容,比較活躍,生產關係是形式,則相對穩定,按照內容和形式辯證關係的原理,內容要求形式與之相適應,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必然發生矛盾。
(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因此,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就是決定與反作用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對立統一關係的進一步和具體化。
1.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 1 )生產力的狀況(包括生產力的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狀況、性質和形式。
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質的階段上,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性質和具體形式。每一種現實的生產關係都是建立在一定性質和水平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
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
( 2 )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
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既是決定的因素,又是最革命的因素,整個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總是從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始的。
馬克思指出:「各個人藉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係,即 社會生產關係,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發展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第363頁。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就使原來由它所建立並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變得越來越不能適應,以至不能繼續保持其穩定不變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生產關係就不得不進行部分的變革以繼續維持它的存在;
而當這種生產關係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生產力繼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就必須進行全面的變革,以新的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生產關係來代替原來的、業已喪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產關係。所以,舊生產關係的滅亡、新生產關係的創立,都是客觀的必然。
2.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能動地反作用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 1 )當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合時,它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新的生產關係之所以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兩個原因:
① 它為生產力諸要素的結合,特別是人與物的結合,提供了較好的形式,從而把潛在的、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能夠比較充分地調動生產力中的積極因素,使其發揮作用。
② 它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使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有了餘地。
歷史上生產關係的每一次合乎規律的變革,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而形成的新的生產關係,都曾經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它形成以後不到 100年的時間內所創造的生產力,超過了以往一切時代所創造的生產力的總和,就是一個證明。
( 2 )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就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這種阻礙作用分為兩種情況:
① 當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的狀況及其發展要求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② 當生產關係「超越」生產力的狀況及其發展要求時,對生產力的發展也起阻礙作用。
拓展資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它是從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出發,著眼於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不夠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不到位、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等突出問題。
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重大舉措,一體建設、一體推進,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求舉例說明
生產力量不能決定生產關係!舉例子 一共有100個會做蛋糕的人,沒有擁有生產資料 生產資料私有制,他的底層基礎的生產資料相反是公有制!會做蛋糕的人不能決定生產關係!此時的做蛋糕的人還是奴人傭人,奴人傭人歸用人單位或用工單位管理,如果生產的生產物件既是蛋糕1000噸也不屬於會做蛋糕的人!壓迫這100個人...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什麼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辯證關係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
生產力指的就是我們的 由於工具帶來的生產的進步 這個就是生產力。比如我是老師,我跟我的上一級,我上課,上一級給我發工資,那我跟我所謂的 老闆 其實就是一種生產關係。就是存在一種經濟關係的這種就叫作生產關係。舉個例子 原來我們是用鐮刀 鋤頭這麼來鋤地的,但現在都用機器了,那這就是生產力的提高,就是我們...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是什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關係是什麼(詳細)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關係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發展 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內在本質的必然的聯絡,這就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所以要求 要尊重社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