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以蟲治蟲》
【原文】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翻譯:《以蟲治蟲》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裡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後,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
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錢俶(錢鏐的孫子)登之,患其塔動。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
「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
人皆伏其精練。
翻譯:錢氏王朝統治浙東浙西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
「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於是就叫人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祕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
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
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線,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摘自中學文言文學習網,絕對是官方逐字翻譯。
2樓:匿名使用者
夢溪筆談》兩則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語文教案 → 《夢溪筆談》兩則 2006-12-14
《〈夢溪筆談〉二則》教學設計
目的要求
1.瞭解課文記述的兩則生動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學所達到的高度成就。
2.學習詳略得當突出中心的方法。
3.品味簡潔生動的語言特點。
4.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意義用法。
一、學習重點:
1.《以蟲治蟲》選自《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誌》,文章記敘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秋田中「傍不肯」消滅「子方蟲」,從而使農作物獲得豐收的事例,說明開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是促進農業增產的一項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為三層。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裡的莊稼。
元豐:宋神宗趙頊的年號(1078—1085)。慶州:
宋代州名,在今甘肅慶陽一帶。界:地域,範圍。
子方蟲:今稱粘蟲,危害麥類、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種作物。方:
正當,正在。為:成為。
秋田:秋天田地裡的莊稼。之:
結構助詞,相當於「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說明蟲害發生的年代、季節和範圍。一個「方」字,顯示蟲害的緊迫,治蟲實為當務之急。
[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
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
狗蠍:口器咀嚼式,有強大鋏狀尾須一對,能夾人、物,雜食性或肉食性。其:
它的。喙:鳥獸的嘴,此處指蟲子的嘴。
鉗:指長在昆蟲嘴上的鉗狀物。蔽地:
遍地。蔽,遮蓋。則:
連詞,相當於「就」。以鉗搏之:用鉗跟子方蟲搏鬥。
之,指子方蟲。悉為兩段: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
悉,都,全。為,成為。
[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
十天後,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
旬日:十天。皆盡:指子方蟲全部被消滅。歲:年成。以:因。「以」後省略「之」,之,指消滅子方蟲。大穰:莊稼大豐收。
這一層寫子方蟲的天敵應運而生,滅盡子方蟲,莊稼因此獲得大豐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蟲天敵的出現是自然界生態平衡現象,雖然在當時人們對此現象還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但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接著介紹子方蟲的天敵:「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這是寫它的外貌特徵,突出「有鉗」,因為這是它消滅子方蟲的有力**。「千萬蔽地」,說明為數眾多。
當它遇見子方蟲時「以鉗搏之,悉為兩段」,說明它剿滅害蟲時威力無比。「旬日子方皆盡」,說明剿滅害蟲極為迅速,乾淨徹底。「歲以大穰」,一個「以」字強調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於天敵徹底消滅了子方蟲,這就突出了「以蟲治蟲」的成功。
這裡啟示我們:如何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積極開展生物防治,充分發揮某些農作物害蟲天敵的作用,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增產、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
[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其:這樣,這種。舊:
這裡是「過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個「之」,語氣助詞,無義。
第二個「之」,它,指子方蟲的「天敵」。土人:本地的人,當地的人。
謂:稱,叫。傍不肯:
蟲名,即步行蟲。其成蟲和幼蟲都有鉗狀的鋒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蟲的幼蟲。
這一層說明天敵的出現並非偶然現象,而是「舊曾有之」。篇末點出「傍不肯」的名稱,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選自《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本文記述了北宋著名建築家喻皓用「布板」「實釘」來加強結構整體性以解決木塔穩定問題的生動事例,說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在建築理論和技術方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層。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錢帥登之,患其塔動。]
錢氏王朝統治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
兩浙:浙東、浙西的合稱,相當於今浙江省及江蘇省的長江以南、茅山山脈以東地區。梵天寺木塔:
始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八角九層,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這裡是指重建時的木塔。
錢氏:指五代時割據浙江的吳越王及其子孫。方兩**:
(木塔)才建了兩三層。方,才。級,層。
錢帥:(929—988),入宋後封吳越國王及天下兵馬大元帥。之:
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擔憂。
[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
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
雲:說。布:鋪排。故如此:所以這樣。故,所以。如此,這樣,指木塔不穩定。
[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
於是就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
乃:順接連詞,當「於是,便」講。以:介詞,用。而:轉折連詞,當「但是」講。初:從前,當初。
以上是第一層,講建塔過程中關於塔身不穩定問題,工匠們的認識和實踐都未能解決。這裡首先交代建塔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以一個「患」字,突出了「塔動」這一主要問題。塔「動如初」,說明了建築工匠未能解決這一主要問題,因為「塔動」的關鍵不在於「未布瓦」。
[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
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祕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
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密:暗中,祕密地。
使:派。其:
他的,指匠師的。之: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貽:贈給。貽以金釵:
即以金釵貽(之),用金釵送給她。以,用,把。金釵,舊時婦女別在髮髻上的一種首飾。
問:詢問,打聽。之:
結構助詞,相當於「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
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
此:這,指解決塔動問題。易:
容易。耳:語氣詞,可不譯。
但:只。訖:
終了,完畢。實:使堅實。
釘之:釘木板。釘,用為動詞,意思是用釘子釘。
之,指木板。
[匠師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話,言論,指上面喻皓講的一番話。遂:於是,就。
第二層,寫喻皓採用「布板」「實釘」的辦法,解決了「塔動」的問題。
「無可奈何」一詞道出了大家對解決「塔動」這一難題無計可施,反襯了喻皓很輕易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突出喻皓技術之高。「密使」「貽以金釵」,寫出了匠師為解決「塔動」問題,費盡心機,從側面反映出在當時解決「塔動」問題之難。對這一難題,一個「笑」字寫出喻皓的神態,突出了他解決這一問題的輕鬆。
「此易耳」短短三個字,體現了他胸有成竹,技藝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筆帶過,用事實說明了喻皓的技藝高超。
[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勝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
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線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
蓋:連詞,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於「因為」。彌束:
更加緊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後六面。
相:互相。聯:
連線。如:像。
履(舊):走,踩踏。其:
那。持:支撐。
自:自然,當然。
[人皆伏其精練。]
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練:高明。
第三層,解釋「塔定」的原因,並寫了眾人對此事的反應。「人皆伏其精練」,從側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築方面的高明。
二.學習難點:
1.《夢溪筆談》這部中國文化史上的綜合性的筆記體鉅著,總結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學所達到的高度成就。課文所選的兩則,《以蟲治蟲》反映的是農業生產上的生物防治。這種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
這種方法不僅是促進農業增產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這種防治方法不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第二則《梵天寺木塔》記述北宋著名建築家喻皓解決高層建築木塔不穩定的過程,反映了我國古代在建築理論和技術方面所達到的高水平。
2.《夢溪筆談》兩則,文字簡潔生動。《以蟲治蟲》只用了70個字就記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蟲危害秋田作物時應運而生,迅速徹底地消滅了蟲害,保證了農業大豐收的情況。《梵天寺木塔》僅用130個字就清楚地記述了喻皓解決「塔動」問題的經過,傳神地描寫了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準確地解釋了木塔穩定的原因。
3.詳略得當是這兩則短文又一特點。《以蟲治蟲》介紹子方蟲的天敵比較詳細,介紹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徵,數量之多,剿滅子方蟲的情況,而介紹子方蟲為害則一筆帶過,這樣就突出了「以蟲治蟲」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記敘喻皓的語言較詳,因為這最能體現他技藝的高超。
對「塔遂定」的原因也寫得較詳,因為這是木塔穩定的科學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師按喻皓指點實施,不是本文的重點,則以「如其言」三字一筆帶過。這樣安排詳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文學知識
1.《夢溪筆談》,北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
因寫於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而得名。成書於11世紀末。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十七日,凡609條。
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業、工程技術、文學、史事、**和美術等。其中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現象部分,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於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也有所反映,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 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翔實記載。
今人有《夢溪筆談校證》。
2.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
熙寧五年(1072)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1075)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
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主張減少下戶役錢。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連累坐貶。
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市區),舉平生見聞,撰《夢溪筆談》。他博學多聞,於天文、地理、律歷、**、醫藥等都有研究。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發明活字印刷術,鍊鋼、鍊銅的方法等,凡有見及,無不詳為記錄。
又精究藥用植物與醫學,著《良方》十卷(傳本附人蘇軾所作醫藥雜說,改稱《蘇沈良方》)。
七年級語文課文《夢溪筆談》二則怎麼翻譯
買一本 中學教材全解 就ok了!夢溪筆談二則翻譯 一 譯文 1 夢溪筆談 雁蕩山的譯文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 諾矩羅贊 有 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
夢溪筆談 書畫原文及翻譯,夢溪筆談 書畫原文及翻譯
夢溪筆談書法之道翻譯以及重點字詞翻譯 夢溪筆談書法之道翻譯以及重點字詞翻譯 1 古人制造鏡子的時候,大鏡子鑄成平的,小鏡子鑄成凸的。鏡面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面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用小鏡看不到人臉的全像,所以作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獲得人臉全像。2 它的聲音應當像敲擊鐘...
七年級語文《古文二則》翻譯,古文二則的翻譯
戴震10歲的時候才會說話,大概是聰明蘊蓄得太久的緣故吧。跟隨老師讀書,看一遍就能背下來,每天背幾千字不肯停下來。老師教 大學章句 到 右經一章 以後,戴震 問老師 這憑什麼知道是孔子的話,而由曾子記述?又怎麼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不是他的學生記下來的呢?老師回答他說 這是朱熹說的。他 馬上問 朱文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