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的傳說洱海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2021-03-07 16:52:11 字數 5502 閱讀 5790

1樓:大娘很

傳說:南詔公主與蒼山獵人相愛,南詔王大怒,命羅荃法師將獵人打入洱海。公主義憤填膺,借來六瓶神風,想吹乾海水救情人,但在下關西山口跌碎了五瓶。

僅憑一瓶神風,焉能吹乾浩瀚的洱海?只留下無限遺憾的下關風終年不息。

傳說河宮裡的七公主嚮往人間生活,私自來到洱海邊與漁民段岸黑成婚。七公主有一面寶鏡能照亮海底,她為了漁民能夠多打魚,就把自己的寶鏡放入洱海中。寶鏡從此變成洱海河,世世代代放著金色的光芒。

海東漁郎以他的勤勞和純真感動了月亮女神,月亮女神下凡與他成親。誰知闖來一條公豬龍在洱海里興風作浪,糟害百姓。女神仗義打敗了惡龍,卻反被惡龍告她私奔下凡,天帝詔回月亮女神,拆散恩愛夫妻。

訣別時,女神將一隻金盤投入洱海,變成了一輪金月亮,永照人寰。

雲南洱海最佳旅遊季節大理洱海溫差不大,四季都適合到此旅遊,只是5月--10月,這裡的風特別大。

2樓:古國春秋

很久以前,洱海邊有一間茅草房,裡面住著一戶漁家,常年累月出海打漁度日。

那時候,洱海里有條大黑妖龍,為非作歹,時時掀起惡浪,打翻漁船,危害鄉親。漁民們有海不敢進,有船不能劃,有魚不能捕,只好將漁船晒在海邊

觀音老母看到這情況,就從天空中扔下一隻閃閃金光的金盆子。盆子上面繫著一條金鍊條,就用這條金鍊子捆住大黑龍,把它鎮在海底。

從此,金盆在洱海里變成一顆定海明珠------金月亮。每到天上的月亮從東方升起,洱海底的金月亮也放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出名的洱海月。

後來,有個魚夫進海打漁,一網撒進海底,收網時,沉甸甸的越拉越重。魚夫使力一拉,拖出一條金鍊子來。魚夫好生奇怪,便使勁猛拖。

金鍊子越拉越長,這時,魚夫才感到不好,心想:這東西不能取,取了它,洱海就沒有光,黑妖龍又得作怪了。他便趕緊把它放回海子裡。

魚夫回到家後,把碰到的這樁事告訴村裡人。不料,一個傳十個,十個傳一百,一傳就傳到大理城朱財迷的耳朵裡。朱財迷家財萬貫,但他貪心不足,馬上派人把魚夫找來,要魚夫帶他去找金子。

左說右說,魚夫不依。朱財迷乾脆翻下臉來,喊人把 魚夫吊在樑上,狠狠毒打,打得魚夫皮開肉綻,只得依從。隨後,朱財迷派人到四鄉找來木匠,造出三張大船,逼迫村裡的船手為他撐船,準備進海打撈。

打撈那天的一大清早,朱財迷燒香拜佛,禱告完畢才令全家人登船入海。

船隻划進海子中間,魚夫指著說:「就在這裡。」朱財迷一聽,馬上下令:

「打撈」,左撈又撈都撈不著,朱財迷心急如火,把船手一個個攆進水裡,叫他們潛入海底打撈,果然,不久撈到了。一串接一串的金鍊子裝滿一船又一船,三張大船裝的嚴嚴實實還裝不完。

朱財迷貪財成性,還叫人拉,一下拉動了黑妖龍。黑妖龍疼痛難捱,頓時掀起巨浪,把三張大船打翻海底。船手們靠平時水性好才游出海,各自回家了。唯獨朱財迷一家老小,活活淹死在洱海里。

那次以後,觀音老母看清人間財主的黑心腸,於是拿出金針銀線,白夜黑夜繡了三個月零三天,繡出一幅美麗的花手帕來。待到夜深人靜,便悄悄的駕著彩雲,用繡花手帕把金月亮遮住了。從此金月亮只能映照海底,不再亮出海面了。

洱海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3樓:光弘電子商務

據說因形狀像一個耳朵而取名為「洱海」。

在古代文獻中曾被稱為:洱河、葉榆河、葉榆澤、彌河、「昆彌川」、昆明池等名,由西洱河塌陷形成,高原湖泊,外形如同耳朵,故名洱海。雖面積沒有滇池大,但由於水位深,蓄水量卻比滇池大。

蒼山洱海,山水相依。

洱海水質優良,水產資源豐富,同時也是一個有著迤邐風光的風景區。洱海,雖然稱之為海,但其實是一個湖泊,據說是因為白族人民沒有見過海,為表示對海的嚮往,所以稱之為洱海。

4樓:匿名使用者

據說因形狀像一個耳朵而取名為「洱海」。

洱海古代文獻中曾稱為葉榆澤、昆彌川、西洱河、西二河等,位於雲南大理市區的西北,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長約42.5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9.0公里,湖面面積256.

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達20米。

關於洱海過去稱「西洱河」,一些學者認為是演變於「西彌河」一詞。但考諸史籍,「西彌河」一詞出現於《元混一方輿勝覽》,而早在此之前,漢文典籍裡就已頻繁出現「西洱河」一詞了。說「西洱河」是由「西彌河」演變而來,顯然站不住腳。

洱海的名稱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稱「葉榆澤」。「葉榆」是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在洱海地區設定的縣名,「澤」是兩漢時中原地區對湖泊的稱呼。顯然,「葉榆澤」並不是洱海在當地民族語言中的名稱。

魏晉時期,洱海稱「葉榆河」。如晉朝常璩《華陽國志》:「葉榆縣有河洲」;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益州葉榆河出其縣北。」為何不言「澤」而言「河」?因為當時南中土著民族把湖泊稱作「河」。

如《後漢書。邛都夷傳》:說「地陷為澤,因名邛池,南人以為邛河。

」李膺《益州記》說:「陷湖,土人謂之陷河。」常璩本身就是西南人,《華陽國志》以「葉榆河」名洱海,比《漢書》更合乎當地民族的語言。

唐以後,「葉榆河」一詞突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洱河」、「西洱河」。如《舊唐書.南詔傳》:「其後破洱河蠻,以功策授雲南王。

」《通典,鬆外諸蠻》:「鬆外諸蠻,大唐貞觀末為寇,遣兵從西洱河討之。」這裡「洱河」即洱海,其河之西稱「西洱河」,河之東稱「東洱河」。

因洱海地區人們主要生活在洱河西部,歷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亦多發生在洱河西部,所以隋唐以後習慣上又以「西洱河」指洱河全境,出現「洱河」、「西洱河」並用的現象。

唐以後漢文典籍以「西洱河」稱洱海,與樑建方對雲南的一次軍事行動有關。據《新唐書.南蠻傳》,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派右武將軍樑建方征討鬆外蠻,平定鬆外蠻後,樑建方又率軍進徵洱海地區。在這次征討中,樑建方對洱海地區進行了詳細調查,寫成《西洱河風土記》一書,在漢文典籍中第一次使用了「西洱河」一詞。

該書不稱「葉榆河」而稱「西洱河」,說明「西洱河」是當地民族對洱海的稱呼。為什麼稱「西洱河」?《南詔中興畫卷。

文字卷》說: 「西耳河者,西河如耳,即大海之耳也.」因為洱海如耳,所以稱「耳河」,後寫作「洱河」。這是典型的漢字造字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早在魏晉時期,洱海地區即遷入了大量漢族移民。

據《西洱河風土記》載,當時洱海地區「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自雲其先本漢人。言語雖小訛舛,大略與中夏同。」正因為隋唐時期洱海地區居住著大量漢族移民,才出現這種南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現象。

唐初時的漢文典籍裡還出現「西二河」一詞,如魏徵《隋史.史萬歲傳》:「度西二河,人渠濫川。」李白《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至今西二河,流血擁殭屍。」其原因是這些作者沒有親自到過西洱河,是用漢字記音。南詔建立後,與中原地區交往頻繁, 「西洱河」一詞也逐步被中原地區所熟悉。

特別是唐鹹通四年(863),樊綽《雲南志》傳世後, 「西洱河」一詞便成了對洱海的固定稱謂。至於「洱海」一詞的出現,已經是明朝中葉的事了。

概言之,洱海首稱「葉榆澤」,後稱「葉榆河」,稱「洱河」、「西洱河」、「洱海」,是隨著中原地區與洱海地區交往的不斷深入出現的,也反映了邊疆與祖國內地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絡。

洱海唯一出水口在在下關鎮附近,經西洱河流出。洱海是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

5樓:匿名使用者

洱海位於位於雲南大理郊區,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是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據說因形狀像一個耳朵而取名為』洱海『。

洱海水質優良,水產資源豐富,同時也是一個有著迤邐風光的風景區。洱海雖然稱之為海,但其實是一個湖泊,據說是因為雲南深居內陸,白族人民為表示對海的嚮往,所以稱之為洱海。洱海水產資源豐富,盛產鯉魚、弓魚、細鱗魚,其中以弓魚最為著名,身形長瘦,鱗細肉鮮,號稱'魚魁',當地稱為'魚土鍋',是洱海的特產。

洱海是白族人民的'母親湖',白族先民稱之為'金月亮'。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裡泛舟洱海,那乾淨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藍天,給人以寧靜而悠遠的感受,讓人領略那『船在碧波漂,人在畫中游』的詩畫一般的意境。在洱海最南端的團山有一座洱海公園,是觀賞蒼山洱海景色的好處所。

『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明代詩人馮時可《滇西記略》說:洱海之奇在於『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洱海地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

7度,最高氣溫為34度,最低氣溫為零下2.3度,湖水不結冰。

6樓:匿名使用者

洱海,形狀像一個耳朵而取名為「洱海」。

蒼山洱海,山水相依,它是僅次於滇池的雲南第二大湖,北起洱源縣江尾鄉,南止大理下關,海拔1972米,南北長41.5公里,面積約251平方公里,因為湖的形狀酷似人耳,故名洱海。

7樓:

關於洱海過去稱「西洱河」,一些學者認為是演變於「西彌

河」一詞。但考諸史籍,「西彌河」一詞出現於《元混一方輿勝覽》,而早在此之前,漢文典籍裡就已頻繁出現「西洱河」一詞了。說「西洱河」是由「西彌河」演變而來,顯然站不住腳。

洱海的名稱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稱「葉榆澤」。「葉榆」是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在洱海地區設定的縣名,「澤」是兩漢時中原地區對湖泊的稱呼。顯然,「葉榆澤」並不是洱海在當地民族語言中的名稱。

魏晉時期,洱海稱「葉榆河」。如晉朝常璩《華陽國志》:「葉榆縣有河洲」;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益州葉榆河出其縣北。」為何不言「澤」而言「河」?因為當時南中土著民族把湖泊稱作「河」。

如《後漢書。邛都夷傳》:說「地陷為澤,因名邛池,南人以為邛河。

」李膺《益州記》說:「陷湖,土人謂之陷河。」常璩本身就是西南人,《華陽國志》以「葉榆河」名洱海,比《漢書》更合乎當地民族的語言。

唐以後,「葉榆河」一詞突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洱河」、「西洱河」。如《舊唐書.南詔傳》:「其後破洱河蠻,以功策授雲南王。

」《通典,鬆外諸蠻》:「鬆外諸蠻,大唐貞觀末為寇,遣兵從西洱河討之。」這裡「洱河」即洱海,其河之西稱「西洱河」,河之東稱「東洱河」。

因洱海地區人們主要生活在洱河西部,歷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亦多發生在洱河西部,所以隋唐以後習慣上又以「西洱河」指洱河全境,出現「洱河」、「西洱河」並用的現象。

唐以後漢文典籍以「西洱河」稱洱海,與樑建方對雲南的一次軍事行動有關。據《新唐書.南蠻傳》,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派右武將軍樑建方征討鬆外蠻,平定鬆外蠻後,樑建方又率軍進徵洱海地區。在這次征討中,樑建方對洱海地區進行了詳細調查,寫成《西洱河風土記》一書,在漢文典籍中第一次使用了「西洱河」一詞。

該書不稱「葉榆河」而稱「西洱河」,說明「西洱河」是當地民族對洱海的稱呼。為什麼稱「西洱河」?《南詔中興畫卷。

文字卷》說: 「西耳河者,西河如耳,即大海之耳也.」因為洱海如耳,所以稱「耳河」,後寫作「洱河」。這是典型的漢字造字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早在魏晉時期,洱海地區即遷入了大量漢族移民。

據《西洱河風土記》載,當時洱海地區「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自雲其先本漢人。言語雖小訛舛,大略與中夏同。」正因為隋唐時期洱海地區居住著大量漢族移民,才出現這種南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現象。

唐初時的漢文典籍裡還出現「西二河」一詞,如魏徵《隋史.史萬歲傳》:「度西二河,人渠濫川。」李白《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至今西二河,流血擁殭屍。」其原因是這些作者沒有親自到過西洱河,是用漢字記音。南詔建立後,與中原地區交往頻繁, 「西洱河」一詞也逐步被中原地區所熟悉。

特別是唐鹹通四年(863),樊綽《雲南志》傳世後, 「西洱河」一詞便成了對洱海的固定稱謂。至於「洱海」一詞的出現,已經是明朝中葉的事了。

概言之,洱海首稱「葉榆澤」,後稱「葉榆河」,稱「洱河」、「西洱河」、「洱海」,是隨著中原地區與洱海地區交往的不斷深入出現的,也反映了邊疆與祖國內地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絡。

雲南大理洱海的女石像叫什麼名,是怎樣由來的

那個大理守護神阿嵯耶觀音,傳說遠古時期,大理一片沼澤,而且被惡神黑羅剎控制,人們不堪疾苦。阿嵯耶觀音不忍百姓的苦難,前往大理 黑羅剎,還百姓安寧生息。大理守護神阿嵯耶觀音 在大理地區佛傳故事中阿嵯耶觀音的傳說是最多的 說他曾用智慧戰勝了專吃人眼的惡魔羅剎,締造了千年依舊的三月街 觀音古市 說他曾化為...

描寫「蒼山洱海」的成語有哪些,描寫「蒼山洱海」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1 層巒疊嶂 拼音 c ng lu n di zh ng 解釋 層巒 山連著山 迭障 許多高險的象屏障一樣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險峻。造句 層巒疊嶂,出沒翠濤。2 美不勝收 拼音 m i b sh ng sh u 解釋 勝 盡。美好的東西很多,一時看不過來。造句 展覽館裡展出的各種工藝品琳琅滿目,美不勝...

理想中的洱海的作文,理想中的洱海的作文

上關風,下關花,蒼山雪,洱海月 大理著名的風花雪月的風姿讓人大為感嘆!今年暑假,有幸領略洱海的風姿。剛到洱海岸邊就將我所折服,被她的遼闊所震撼,它的美純而不柔媚,果然不愧讓人神往,讓人為之傾心!低頭看洱海,水晶瑩剔透,映出船與人,之間還時不時的夾雜著悠閒自得的魚兒。洱海的水是綠色的,碧綠的,青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