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聖誕老東東
一、風土人情:
傣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動相當自由,可以自由戀愛。未婚青年在節日裡或盛會場合「串不少」(找未婚女子談情說愛)很盛行。流行招贅上門的習俗。
傣族舉行婚禮時,都要有隆重的「拴線」儀式,由老人用潔白的棉線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把兩人的靈魂拴在一起,並祝福新婚夫婦相敬如賓,白頭偕老。
二、民俗習慣:
1、服飾: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2、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巨集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裡,用水浸泡15分鐘後,用火烘烤而成的。
傣族也食昆蟲。傣族地區潮溼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3、建築:
幹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巨集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
擴充套件資料
傣族的文藝活動:
1、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鬥爭。
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巨集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
2、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
3、傣族文學主要是敘事詩。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長篇敘事詩。現在保留的傣族傳統長篇敘事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有歌唱人類創世活動的如《布桑蓋與瓦桑蓋》、《坤撒》,頌揚祖先創業事蹟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歷史事件的如《召網香召網朔》、《勐卯與景欠戰爭史》。
2樓:七七
傣族的民俗習慣:
1、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
2、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
3、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
4、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
5、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低處。
6、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傣族的風土人情:
1、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開門節」至「關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後,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這段時間,婚禮以為新郎、新娘祝福、拴線為主要內容。
2、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
3、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
傣族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3樓:追尋複製者
1、民俗
傣族人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
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開門節」至「關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後,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
這段時間成婚儀式在新娘家舉行,屆時要殺豬、殺雞(有的人家還宰牛),備辦豐盛的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和本寨父老鄉親。
2、風土人情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淨、常沐浴、婦女愛洗髮,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
傣族人民特色鮮明,愛好歌舞,傣族舞蹈生動形象,感情細膩,姿態優美,其最流行的是「孔雀舞」,優美的舞姿及投入的感情把孔雀美麗的姿態展現的淋漓盡致,把孔雀模仿的惟妙惟肖,如同把人們帶入詩的境界。
傣族人民不僅能歌善舞,還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生活,傣族人民主要以傣歷、傣醫藥和詩經為名。
4樓:七七
傣族的民俗習慣:
1、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
2、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
3、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
4、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
5、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低處。
6、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傣族的風土人情:
1、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開門節」至「關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後,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這段時間,婚禮以為新郎、新娘祝福、拴線為主要內容。
2、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
3、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
5樓:手機使用者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其餘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餘縣。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
現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巨集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傣歷年為陽曆年,而月為陰曆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曆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傣醫和蒙、藏、維一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藥體系。傣族地區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曆史。
傣族大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傣族地區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顯著,「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鎮企業發展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企業。 【民族節日】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節日。 【民族禁忌】 禁忌: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不能隨便大聲喧譁。 【民族飲食】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
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鬆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晒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濁,使味變酸,然後晒乾儲藏。
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呂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晒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
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地區潮溼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
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溼,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裡,回後後入鍋焙乾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築巢於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後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淨晒乾,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純正,清潔衛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製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菸草、石灰,終日不斷。由於長期嚼食脣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
燒陶業較發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製。 【傣族風俗—潑水節】 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於雲南各地。 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
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a 潑水節由來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曆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
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曆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
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什麼是風土人情,風土人情是什麼意思, 風土人情 的漢語
風土人情,讀音f ng t r n q ng,漢語成語,是指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 禮節 習慣的總稱。出處 清 文康 兒女英雄傳 第十四回 原文 又問了問褚一官走了幾省,說了些那省的風土人情,論了些那省的山川形勝。釋義 又問了褚一官我們到底走了幾個省分,說了一些,當地的風俗習慣,討論了當地的山...
高山族的風土人情和民族習慣,高山族的風土人情與民族特色
高山族,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臺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 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 泰雅人 排灣人 布農人 魯凱人 卑南人 曹人 雅美人和賽夏人。平埔人因為散居臺灣各地,20世紀後已基本漢化,人口約10萬,未計算在內。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大致可分為 泰雅 ...
求法國風土人情,求法國風土人情資料
文化 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 司湯達 巴爾扎克 大仲馬 雨果 福樓拜 小仲馬 左拉 莫泊桑 羅曼 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 巴黎聖母院 紅與黑 高老頭 山伯爵 悲慘世界 和 約翰 克利斯朵夫 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