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荼靡冰漠
2樓:梧桐冷雨葉
韓愈 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韓愈排在八大家之首,並不是因為唐在宋之前,而在於他為唐宋古文運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世稱柳河東,生於長安,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官監察御史。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並稱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唐代河東解(今山西省運城解州鎮)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
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歐陽修歐陽修(1007~2023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六一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常置酒一壺,醉翁一人),吉州永豐(現江西永豐)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天聖進士。
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 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既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
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
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基本資料
蘇洵姓名:蘇洵,字明允, 號老泉 所屬朝代:宋代 所屬文學時期:宋代文學 所屬流派: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權書衡論
蘇軾蘇軾(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諡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
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獨特,優異的成就。世人稱為蘇東坡。 生平簡介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
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五,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
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蘇轍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年號潁濱遺老,北宋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
當時因「奏乞養親」,未任官職,此後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
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祕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
哲宗元祐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
元祐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聖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
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諡文定。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
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2023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2023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
熙寧二年(2023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被列寧譽為是「十一世紀中國最偉大改革家。
曾鞏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世稱「南豐先生」,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2023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嘉祐二年(2023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
熙寧二年(2023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2023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
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諡「文定」。
曾鞏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並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
古代的唐宋八大家主主要是在什麼方面有極高的造詣
3樓:萎縮誒小波
所謂的唐詩宋詞,這就就是唐宋八大家的所做的文學貢獻,不然你聽說過明朝的視、或者魏晉南北朝時期詞出名嗎
作業:唐宋八大家的貢獻,急需
4樓: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
「唐宋八大家」的稱謂究竟起於何時?據查,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後不久,推崇唐順之的茅坤根據朱、唐的編法選了八家的文章,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稱遂固定下來。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韓愈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南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蘇東坡稱讚他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氣勢巨集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
5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柳宗元,歐陽修,蘇時,蘇轍,蘇洵,曾鞏,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成就唐宋八大家成就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 三蘇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曾鞏。起源 據查,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 八先生文集 八大家之名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 文編 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
唐宋八大家是誰,唐宋八大家是誰?
唐宋八大家 是對我國唐 宋兩代八個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 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和曾鞏。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後的 八先生文集 後來唐順之在 文編 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
唐宋八大家中有幾個唐朝人,唐宋八大家是誰?唐朝的有幾個,分別是?
唐朝只有兩個人,宋朝有六個人。唐朝的這兩個人為韓愈和柳宗元。宋朝這六位為蘇軾,蘇轍,蘇洵這三蘇 還有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兩個 韓愈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是誰?唐朝的有幾個,分別是?其中蘇洵 蘇軾 蘇轍並稱 三蘇 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明朝散文家茅坤編選 唐宋八大家文鈔 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