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壬竹延申
「髒」是指實心有機構的臟器,有心、肝、脾、肺、腎五臟,「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腸、膽、胃、大腸、膀胱等分別和五個髒相對應的五個腑,另外將人體的胸腔和腹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統稱為三焦,是第六個腑。
2樓:邀月對影
中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髒和腑兩大類,有關臟腑的理論稱為「藏象」學說。藏,通「髒」,指藏於內的內臟;象,是徵象或形象。這是說,內臟雖存於體內,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變化,都有徵象表現在外。
所以中醫學的臟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體外部徵象來研究內臟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髒和腑是根據內臟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區分的。髒,包括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五臟),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一些器官,它們的共同功能是貯藏精氣。
精氣是指能充養臟腑、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洩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還有「奇恆之腑」,指的是在五臟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於一般腑的一類器官,包括腦、髓、骨、脈、女子胞等。
應當指出的是,中醫學裡的臟腑,除了指解剖的實質臟器官,更重要的是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因此雖然與現代醫學裡的臟器名稱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路,聯絡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
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五行相生說明臟腑之間的聯絡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用五行相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
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洩脾氣之壅滯。
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剋理論來說明的。 五臟中每一髒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關係。
五臟之間的生剋制化,說明每一髒在功能上有他髒的資助,不致於虛損,又能剋制另外的臟器,使其不致過亢。本髒之氣太盛,則有他髒之氣制約;本髒之氣虛損,則又可由他髒之氣補之。如脾(土)之氣,其虛,則有心(火)生之;其亢,則有肝木克之;肺(金)氣不足,土可生之;腎(水)氣過亢,土可克之。
這種生克關係把五臟緊緊聯絡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內環境的對立統一。 就五行的相互關係而言,除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勝復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互藏又稱「五行體雜」,「……既有雜,故一行當體,即有五義」(《五行大義·卷二》)。
而明代張景嶽則明確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焉」(《類經圖翼·五行統論》)。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復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餘類推。
中醫學根據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臟互藏理論,即五臟的網路調節機制。 人體內臟器官之間,不但有結構上的某種聯絡,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聯絡、相互協調的。某一生理活動的完成,往往有多臟器的參與,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聯絡是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整體性的表現。因此內臟發生病變後也可以相互影響。 髒與髒的關係
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是有賴於氣血迴圈來輸送養料。
血的正常執行雖然是心所主,但必須藉助於肺氣的推動,而積存於肺內的宗氣,要灌注到心脈,才能暢達全身。 2.心與肝:心為血液迴圈的動力,肝是貯藏血液的一個重要臟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貯藏也就充盈,既可營養筋脈,又能促進人體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動。
如果心血虧虛,引起肝血不足,則可導致血不養筋,出現筋骨凌痛、手足拘攣、抽搐等症。又如肝鬱化火,可以擾及於心,出現心煩失眠等症。 3.心與脾:
脾所運化的精微,需要藉助血液的執行,才能輸佈於全身。而心血又必須依賴於脾所吸收和轉輸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攝血液。
若脾氣虛弱,可導致血不循經。 4.心與腎:心腎兩髒,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的相對平衡。
在生理狀態下,心陽不斷下降,,呂陰不斷上升,上下相交,陰陽相濟,稱為「心腎相交」。在病理情況下,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會引起心陽偏亢,兩者失調,稱「心腎不交」。 5.肝與脾:
肝藏血,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虛影響血的生成,可導致肝血不足,出現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等。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若肝氣鬱結,橫逆犯脾,可出現腹痛、腹瀉等。
6.肝與肺:肝之經脈貫脂而上注於肺,二者有一定聯絡,肝氣升發,肺氣肅降,關係到人體氣機的升降執行。若肝氣上逆,肺失肅降,可見胸悶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見胸脅痛、於咳或痰中帶血等症。 7.肝與腎:腎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又需肝皿不斷的補充,兩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資生。
腎精不足,可導致肝血虧虛。反之,肝血虧虛,又可影響腎精的生成。若腎陰不足,肝失滋養,可引起肝陰不足,導致肝陽偏亢或肝風內動的證候,如眩暈、耳鳴、震顫、麻木、抽搐等。
8.肺與脾:脾將水谷的精氣上輸於肺,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而成宗氣(又稱肺氣)。肺氣的強弱與脾的運化精微有關,故脾氣旺則肺氣充。
由脾虛影響到肺時,可見食少、懶言、便搪、咳嗽等症。臨床上常用「補脾益肺」的方法去**。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體倦食少等症,病證雖然在肺,而病本則在於脾,必須用 「健脾燥溼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這些都是體現脾與肺的關係。 9l脾與腎: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才能發揮運化作用。
腎陽不足,可使脾陽虛弱,運化失常,則出現黎明洩瀉,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陽虛衰,亦可導致腎陽不足,出現腰滕廢冷、水腫等。 10.肺與腎:
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下歸於腎。腎主水液,經腎陽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歸於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髒,一髒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生水腫。
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髒有協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12.心與腎:心腎兩髒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對平衡,稱為 「心腎相交」;如果腎陰不足,心火過盛,失去協調,稱為<心腎不交>而出現健忘、失眠、心悸、遺精等症狀。
心與腎還有另一種生理病理關係?就是心陽和腎陽的相萬:作用,相互促進。
心的陽氣足,表現著血液迴圈暢旺,如果腎的元陽衰微(命門火衰)叮以導致心m的不足;心陽不足,也可以影響腎陽的不足。 13.心與肝:心為一身血液迴圈的中心,肝是貯藏血液的—…個重要肥器。
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貯藏充盈,就可以營養筋脈,促進人體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損耗過度,以致血.虧肝虛,血不養筋,則出現筋『繹痙浦,手足痔孿、抽搐等症狀,這說明心血過耗,肝失所養造成的病理變化。 14.心與脾:
脾的運化功能,需要心陽的推動,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須依賴於脾所吸收相轉輸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統攝血液;若脾陽慮衰,就要導致血不循經等疾病。 15.肝與脾:
肝藏血,脾主運化營弊,化生血液,如脾虛,彤響血的生成,則肝血不足,在臨床上表現為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等。 肝膽幫助脾胃消化運輸,這是一方面,但當肝氣不調,也可導致肝脾不和,出現脅痛、腹脹、滿悶不舒、厭食吞酸等症狀。如肝氣橫逆,肝氣犯脾,可5:
u現腹痛、腹洩等症狀,特別是脾虛的時候,更容易發生這種現象,所以有「見肝之病,知肝伶腫,當先實脾」的說法。 16.脾與肺:肺氣的強弱南·賴於水谷之『天的供給,水谷之氣與脾的遠化是曉切相夫,故脾虛影響到肺時,常出現面色蒼白、懶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狀。
**上常用「補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氣促,食慾不振等症狀,病變雖在肺而病本在於脾,必須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 由此就可以體現脾與肺的關係。
17.脾與腎: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才能發揮運化作用。腎陽不足可致脾陽虛弱,運化失職,出現腹膿、消化不良、大便搐洩或浮腫、腹水等腎虛症狀,**必須用健脾補腎的方法。
18.肺與肝:肝火盛時可以灼肺, 出現乾咳或痰血、胸脅痛、易怒等症狀,肝氣上逆又可影響肺氣失降,而見胸脂脹滿不舒等。 19. 腎與肝:
腎藏精,肝得腎精的滋養, 可維持肝臟的功能正常。如腎陰不足,肝失滋養,就會引起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的疾病,如頭昏眼花、耳鳴、肌肉跳動、肢體麻木、下膠無力等。常常是肝腎同治,採用滋腎養肝的方法而獲得療效。
20. 腎與肺:(1)從水液代謝方面來說, 腎的經脈上連於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調,下靠腎的開合,中靠脾的運化,故肺、脾、 腎三髒對全身水液代謝都有密切關係,一髒功能失職,均會使水液滯留而發生水腫。 (2) 從氣的關係來說,肺主呼吸而腎主納氣,二髒有協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與腑的關係
六腑是傳導飲食物的器官,它們既分工又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傳導和排洩過程。如膽的疏洩膽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納腐熟,消化水谷;小腸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濁;大腸的吸收水分和傳導糟粕;膀腕貯存和排洩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洩的主要通道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發生病變,都足以影響飲食物的傳化,所以說六腑是瀉而不藏,以通為用。 六腑是傳化食物的器官,它們即分工又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洩。
如膽的疏洩膽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納、消化、下灌腸道;小腸的承受吸收、分別清濁;大腸的吸收水份和誹便,膀骯的貯存和徘出尿液等等.o三焦則聯絡各部分的功能,協同蒸發氣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洩的主要通道。它們的關係十分密切,一腑失職或病變,都要影響飲食物正常的傳化。 髒與腑的關係
髒與腑是表裡互相配合的,一髒配一腑,髒屬陰為裡,腑屬陽為表。臟腑的表裡是由經絡來聯絡,即髒的經脈絡於腑,腑的經脈絡於髒,彼此經氣相通,互相作用,因此髒與腑在病變上能夠互相影響,互相傳變。 臟腑表裡關係是:
心與小腸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腎與膀骯相表裡;心包與三焦相表裡。 1。心與小腸:
經絡相通,互為表裡。心經有熱可出現口舌糜爛。苦心經移熱於小腸,則可兼見小便短赤,尿道澀痛等症。
2。肝與膽:膽寄於肝,臟腑相聯,經絡相通,構成表裡。
膽汁**於肝,若肝的疏洩失常,會影響到膽汁的正常排洩。反之,膽汁的排洩失常,又會影響到肝。故肝膽症候往往同時並見,如黃疽、脅痛、口苦、眩暈等。
3.脾與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惡溼, 胃喜潤惡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為水穀之海,主消化;脾為胃行其津液,主運化。
二者燥溼相濟,升降協調,胃納脾化,互相為用,構成了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運動,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轉輸的任務。 胃氣以下行為順,胃氣和降,則水谷得以下行。脾氣以上行為順,脾氣上升,精微物質得以上輸。
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易現呢逆、嘔吐等症。脾氣不升,反而下陷,易現久洩、脫肛、子宮下脫等症。由於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在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在臨證時常脾胃並論,在**上多脾胃並治。
4.肺與大腸:經絡相連,互為表裡。若肺氣肅降,則大腸氣機得以通暢,以發揮 其傳導功能。
反之,若大腸保持其傳導通暢,則肺氣才能清肅下降。例如:肺氣蠻滯,失其肅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腸傳導阻滯,出現大便祕結。
反之,大腸傳導阻滯,又可引起肺肅降失常,出現氣短咳喘等。又如:在**上肺有實熱,可瀉大腸,使熱從大腸下洩。
反之,大腸阻滯,又可宣通肺氣,以疏利大腸的氣機。 5.腎與膀骯:經絡相通,互為表裡。
在生理上一為水髒,一為水腑,共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以腎為主)。腎陽蒸化,使水液下滲膀骯,膀骯又借腎陽的作用,通過自身的功能而排洩小便。在病理上,腎陽不足,可影響膀骯功能減弱而出現小便頻數或遺尿;膀骯溼熱,又可影響腎臟而出現腰痛、尿血等。
6.心包與三焦:經絡相通,互為表裡。例如,臨床上熱病中的溼熱合邪,稽留三焦,出現胸悶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氣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發展,溫熱病邪,便由氣分入營分,由三焦內陷心包,而出現昏迷、譫語等症。 內臟之間的聯絡是很廣泛的。它們之間既有結構上的聯絡,更有功能上的聯絡。
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以為全身的營養**;但脾的運化,除了胃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氣的疏洩、肺氣的輸布,心血的滋養,腎陽的溫煦,膽亦參予其間。內臟之間的相互關係構成了人體活動的整體性,使得各種生理功能更為和諧協調,這對於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持健康有重要意義。 臟腑之間有互為表裡的關係。
髒屬陰為裡,腑屆陽為表, 陰經屆髒而絡腑; 陽經屆腑而絡髒。臟腑在經脈上相互銜接,在病變上互為影響。
簡述五臟六腑的名稱及生理特點,五臟的生理功能特點是什麼?
五臟 心 肝 脾 肺 腎。1 五臟之心 心位於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圓而下尖,形如蓮蕊,外有心包衛護。心與小腸 脈 面 舌等構成心繫統。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髒,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生命之主宰。心的生理功能 1 心主血脈。指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循行於脈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
五臟六腑是代表身體哪個部位 各有什麼功能啊
一 髒 心 肺 脾 肝 腎合稱 五臟 二 腑 膽 胃 小腸 大腸 膀胱 三焦合稱 六腑 三 五臟共同生理特點 化生和儲藏精氣 四 五臟各自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 1 心血脈,三位一體,但其生理功能完成關鍵依賴於心臟的正常搏動 2 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稱心藏神 2.肺 1 主氣 司呼吸 肺主呼吸之氣,...
人的五臟分別對應哪五行,人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哪五行?
玄學上來說,五行主要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而中醫當中又定義了五臟六腑,據瞭解五臟與五行是相互對應的,各自對應的器官就需要不同的方式來調養。相信很多人都想弄清楚到底是如何對應的。彆著急,下面我們就從中醫的角度來一一為大家介紹心肝脾肺腎對應哪五行?黃帝內經 應用五行的生 克 乘 侮等學說,在一定程度上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