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四首的解釋月下獨酌解釋

2021-03-08 15:47:38 字數 6054 閱讀 2250

1樓:匿名使用者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2樓:匿名使用者

月下獨酌(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賞析: 酒星即酒旗星,乃主管酒宴之星。孔融《與曹操論酒緊書》:

「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酒泉,縣名,在今甘肅境內,漢武帝太初元年設,唐時任設酒泉郡。因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

詩人首先以天地尚且愛酒來說明人愛酒並沒有什麼過錯。並以此得出結論:說人們只有愛酒才無愧於天地!

古人認為酒之清者為「聖人」、 濁者為「賢人」。酒將「賢聖」皆合而為一,其好處自然難以言喻。「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便是酒的好處。不過,詩人還告訴你:你得到了酒中的樂趣,可不要去為醒者宣傳,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醉後都那樣清醒!

月下獨酌(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月下獨酌(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飢顏回。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月下獨酌解釋

3樓:情感聊啊聊

《月下獨酌》共四首,分別解釋如下

其一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

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

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其二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該地名有酒泉。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於天。我先是聽說酒清比作聖,又聽說酒濁比作賢。

既然聖賢都飲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傳!

其三三月裡的長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錦。誰能如我春來獨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飲?富貧與長壽,本來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沒有差別,何況世上的萬事根本沒有是非定論。醉後失去了天和地,一頭扎向了孤枕。沉醉之中不知還有自己,這種快樂何處能尋?

其四無窮的憂愁有千頭萬緒,我有美酒三百杯多,美酒一傾愁不再回。因此我才瞭解酒中聖賢,即使酒少愁多,酒酣心自開朗。辭粟只能隱居首陽山,沒有酒食顏回也受飢。

當代不樂於飲酒,虛名有什麼用呢?蟹螯就是仙藥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萊。姑且先飲一番美酒,乘著月色在高臺上大醉一回。

《月下獨酌》全詩

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其二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其三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其四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飢顏回。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月下獨酌》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辨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

關於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近似於天籟,所以一直為後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

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過來,連他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儘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雖然像陶潛所說的「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

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詩人已經漸漸進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詩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好像在他共舞。

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詩人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

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

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

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4樓:匿名使用者

1 基本簡介

李白的《月下獨酌》以豐富、奇特的想象,一波三折地描寫明月、身影與自己「成三人」的情況,反映了詩人政治上失意、受人排斥的孤獨與鬱憤。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

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一種複雜感情。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

詩首四句為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

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淒涼。

2 作品賞析

月下獨酌

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2.1 詩詞註解

1、酌(zhuó ):飲酒。

2、成三人:明月、月下人影和我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3、相期:相約。

4、雲漢:天河。

2.2 詩詞譯文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裡曉得暢飲的樂趣?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儘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2.3 詩詞賞析

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麼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彷彿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並無多少關係。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

它從《詩經》開始就一直賦予大自然以擬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風」等等。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

「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複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遊,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雲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歐文曾說:「詩歌是一種工具,詩人通過詩歌而讓人瞭解和歎賞他的獨特性。」李白正是有了這首「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才讓人們瞭解和歎賞他的獨特性的。

無論男女老少,任何一箇中國人,只要他舉杯淺酌,都會吟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表他對所謂風雅與獨飲的玩味。而這首詩的獨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了。

3 作者介紹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

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

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

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有 《李太白集》 。

4 相關資訊

4.1 《月下獨酌》 - 月下獨酌一

月下獨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4.2 《月下獨酌》 - 月下獨酌二

月下獨酌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4.3 《月下獨酌》 - 月下獨酌三

月下獨酌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飢顏回。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李白的月下獨酌的單字解釋,李白 月下獨酌翻譯 字詞理解

邀 即邀請。舉起杯子邀請明月 一同飲酒 對著我的影子,便有了三個人。李白 月下獨酌翻譯 字詞理解 你好 以下是翻譯我在花叢之間喝酒,一醉方休,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月不能與我同酌共飲,影徒然地跟隨著我的身體。暫且伴隨月和影,我應及時行樂...

月下獨酌賞析問題,月下獨酌的意思和賞析

月下獨酌 作品鑑賞 一 第一首 1 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 無相親 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2 於是詩人...

李白的《月下獨酌》是寫什麼節日,李白的《月下獨酌》的內容是什麼?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主要內容 花叢中一壺美酒散發芳芬,我自斟自飲沒有遠交近親。舉起酒杯邀請天上的明月,對著身影恰好成了三人。月兒既不懂得與人暢飲,影子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