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雨季是什麼時候

2021-03-08 16:06:48 字數 3684 閱讀 2758

1樓:森海和你

梅雨期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國長江中下游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此時,器物易黴,故亦稱「黴雨」,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

梅雨季裡空氣溼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黴,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黴雨」。 連綿多雨的梅雨季過後,天氣開始由太平洋**帶高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

雖然梅雨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但它的出現卻不是孤立的,是和大範圍雨帶南北位移緊緊相連的。

在110e以東的我國東部地區,在汛期從4月中旬起到5月上旬,主要雨帶擺動在南嶺山脈和南嶺以南地區。在個別年份,雖然在某一段時間內移到南嶺以北地區,但是從一個候(五天為一候)或一個旬的多年平均情況來看,它往往是維持在28n,29n以南。這個時期就稱為「江南雨季」或「華南前汛期」。

5月中下旬,主要雨帶北移到29n-33n範圍內(即西自我國宜昌,東經長江口,然後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國兩湖平原北至淮河南岸),穩定少動。

這時南嶺以南地區已處在雨帶之外,陰雨天氣結束;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告別了風和日麗的初夏,迎來了陰雨綿綿的季節,大雨、暴雨時而出現,一直維持到7月上旬,這就是長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節。

6月中旬開始,雨帶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區。先後在黃河、淮河流域以及華北、東北等地停滯、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強降雨過程,分別稱為「黃淮雨季」、「華北雨季」此時,長江中下游梅雨結束,驕陽高掛,進入了炎熱的盛夏季節。

這種天氣一直要維持到8月下旬,然後雨帶才隨著冷空氣的逐漸活躍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使雨帶一直退到華南沿海地區。

雨帶的這種規律性變化,說明長江中下游的梅雨並不是孤立的、區域性的天氣氣候現象,而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季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主要雨帶向北移動過程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滯的反映。

2樓:匿名使用者

梅雨--初夏時期從中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 梅雨產生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

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於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當大氣環流的形勢產生比較大的調整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跳到北緯20°以北,就開始人梅。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北跳,越過北緯25°時,梅雨期結束,這時長江流域進入伏旱期。

梅雨時節話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範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這一時期,由於大氣環流的季風調整,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江淮流域持續交綏,形成一條東西向準靜止鋒,一般稱為梅雨鋒,使得陰雨連綿和暴雨集中。由於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期,故稱「梅雨」或「黃梅天氣」。

又因這時高溫高溼,衣物容易黴爛,又稱「黴雨」。 在梅雨時期,從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維持一條穩定持久的雨帶。雨帶中的暴雨分佈不均勻,常有數個暴雨中心。

梅雨鋒的暴雨強度一般比颱風暴雨要小得多,但由於梅雨鋒持續時間長,暴雨範圍廣,造成的洪澇災害的區域一般比颱風要大。如2023年和2023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續均達2個月,長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區出現了暴雨天氣和嚴重的洪澇災害,受災害面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受災程度之重,均為歷史罕見。太湖、裡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區均出現歷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鋒暴雨的大氣環流條件一般包括: (1)在亞洲的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 (2)中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平直,頻繁的短波活動為江淮地區提供冷空氣條件; (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溼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 在這種環流條件下,使得梅雨鋒徘徊於江淮流域,並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則中尺度系統如鋒面氣旋非常活躍。

這不僅維持了梅雨期連續性降水,而且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梅雨鋒暴雨則是不同尺度環流系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定地區的特殊天氣。 由於大氣環流的變異性,導致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不同,早晚可相差40多天。

有的年份,梅雨鋒特別活躍,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有時梅雨鋒不明顯,則會出現「少梅」或「空梅」現象。如2023年、2023年和2023年,都是由於梅雨期特別長,降水特別多,從而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澇災害。

而2023年出現少梅,使江淮地區顯得異常乾旱。還有的年份,會出現梅雨帶北移後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維持相對穩定的現象,習慣上稱「倒黃梅」。如2023年8月的「倒黃梅」對浙江各地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這種梅雨期的異常情況,往往與全球大氣環流的異常變化聯絡在一起的。 在正常情況下,7月上旬後,江淮流域梅雨自南而北陸續結束,鋒面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江淮流域進入高溫少雨的伏旱天氣。

3樓:匿名使用者

梅雨是初夏季節長江

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或稱江淮流域)區域內往往有一段連續陰雨時段,它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北移過程中在長江流域停滯的結果,是由北上的暖空氣和冷空氣交匯形成的降雨過程。這時,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時期,故稱「梅雨」。古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生動地描繪了當地梅雨季節的自然景象。

因為梅雨季節裡空氣溼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黴,因此也有稱之為「黴雨」的。梅雨結束,盛夏隨之到來。

除了我國以外,朝鮮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節,但世界同緯度其它地區卻沒有,因此,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

我國梅雨區的範圍,北起淮河,南至閩、贛、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東的27—34°n之間。梅雨期長度以梅雨區中部最長,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長25天。梅雨區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

但這是氣候平均情況,每年可以相差很大。例如,入梅期遲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長梅雨期可以長達60天甚至更長,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長,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沒有梅雨,稱為「空梅」。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數2023年,該年梅雨期總雨量超過多年平均值的兩倍以上。

4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梅雨? 居住在長江

中下游的人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晴雨多變的春天一過,初夏隨著而來,但不久,天空又會雲層密佈,陰雨連綿,有時還會夾帶著一陣陣暴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梅雨」來臨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 範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梅雨」的名稱是怎麼得來的呢?原來它源於我國的一個氣象名詞。

梅雨,在古代常稱為黃梅雨。早在漢代,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對梅雨更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首詠《梅雨》詩:

「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其中的「梅實迎時雨」,指梅子熟了以後,迎來的便是「夏至」節氣後「三時」的「時雨」。

現在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 宋代賀鑄曾被稱譽為「賀梅子」,據說就是因為他在《青玉案》一詞中寫下了這樣的名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宋代陳巖肖在《庚溪詩話》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的記述。明代徐應祕在《玉芝堂談薈》中寫道:「芒後逢壬立梅,至後逢壬斷梅」。

歷史上所稱的「黃梅雨」通常是指「梅」節令內的降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群眾習慣上取「芒種」節氣為梅節令,此時正值梅熟時節,因此也叫「黃梅」。 此外,由於這一時段的空氣溼度很大,百物極易獲潮黴爛,故人們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黴雨」。

明代謝在杭的《五雜炬

上海的雨季是什麼時候,上海梅雨季節是什麼時候

4月至9月是雨季。上海的主要氣候特徵 冬冷夏熱,四季分明,但冬季常有寒流 雨熱同季,降水充沛,但變率較大 光溫協調,日照較多,但年際多變。全年降水總量平均為1149.8 毫米,降水日數131天。4月至9月平均各月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這6 個月的總雨量約佔全年總量的70 6月和9月是兩個明顯的多雨...

梅雨季節應該注意什麼,梅雨季節主要注意什麼

家居防潮篇 整體防潮事半功倍 說到防潮,我們就會理解成單件的物品防潮,但每個家庭的物品種類都很多,要每一件都專心防潮有較大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做好家居大環境的防潮保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家庭的整體防潮,還有助於提高生活的舒適度。昨日,記者就梅雨季節如何進行家居整體防潮走訪了一些專業人士,...

為何黃梅天腰痠背痛,為什麼梅雨季節腰背特別疼痛

黃梅天腰痠背痛是因為中醫上常說的溼重,意思就是溼氣較重,容易下沉。正常人體對外界溫度 溼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 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會導致體內水分調控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就溼重了。溼氣過重,容易引起腰痠背痛 小便疼痛甚至造成下肢水腫等症狀。有些女性的體質比較弱,嚴重的,甚至出現痛經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