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有兩千年前.西漢史游的《急就篇》.兒童識字讀物.
一千四百年前樑代周興嗣的《千字文》.宋初《百家姓》.宋末《三字經》.《幼學瓊林》
2樓:泛舟若耶溪
還有《百家姓》,《朱子家訓》等,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有學四書五經等,女學生還要學《女規》、《女戒》等一堆。跟我們現在比,形式不同,但內涵差不多。
3樓:高樓居士
幼學瓊林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規》等等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規》《東萊博議》、《古文觀止》等
5樓:手機使用者
學生人塾後由塾
bai師個別du教授。年幼兒童先識zhi「方塊字」(書寫在一
dao寸多見方紙上的楷書版字),識權至千字左右後,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讀「四書」的。教法大多為先教學生熟讀背誦,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由教師逐句講解。
除讀書背誦外,有習字課,從教師扶手潤字開始,再描紅,再寫映本,進而臨帖。學童粗解字義後,則教以作對,為做詩做準備。「四書」讀完後,即讀「五經」,兼讀古文,如《東萊博議》、《古文觀止》等,並開始學習作文。
為什麼現在中小學不把**規、三字經、千字文等古代兒童啟蒙讀物正式作為課本的推薦
6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當業餘讀物,課本篇幅太長,給孩子壓力太大。 最好是能夠授意不授文,字面上認識知道就可以了,瞭解其中的意思是關鍵。 外國的文學我覺得很多都很直接,而祖先的東西過於晦澀,不易於理解。
記得采納啊
7樓:美觀實用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我是一個小學生,我們學校要把三字經,**規,百家姓,千字文列入主科,我們班學習的是語文數學英語還有
8樓:玲玲散散
學習國學經典是有好處的,如果用心對待,學習起來也非常容易!這並不是你們一個學校的要求,以後全國各地都是
9樓:朱燊林
多學點國學知識還是很好的,但感覺考試就變了味了,我覺得應該依個人興趣吧。
10樓:名字不會起哎呀
中國式教育如此,節哀好好學吧!
古代兒童學習背誦的除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還有什麼?
11樓:飯碗會唱歌
三、百、千屬於啟蒙讀物,大些了該背論語、孟子之類,然後就開始學四書五經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教材,漢唐一般背五經,宋以後背四書
12樓:盧豔芳
**規、古詩、孔子等名人的故事
13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孟子,四書五經
小學生應該學習哪些國學知識?
14樓:小鈴鐺
小學生應先從簡單的入手:《三字經》、
15樓:博達國學
啟蒙階段:《聲律啟蒙》、《唐詩精選》、《**規》規範孩子的行為習慣、《三字經》(建議閱讀學習這些經典的時候都能輔以故事或者活動,否則過於枯燥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反感)
16樓:武夷山大道
國學經典《**規》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17樓:何德明
《**規》是目前最流行的,而且輔導書籍和光碟也比較好買。
《**規》是古代啟蒙教育的主要教材,是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的一本啟蒙教材。這本書對孩子健康成長非常有幫助,包括了仁義孝道、日常生活規矩、學習方法、處世方法等諸多內容,強烈推薦給你,讓孩子學習一下。
18樓:瑩瑩的家
一般的學習《**規》就可以了。
19樓:匿名使用者
三字經、百家姓、**規、千字文
20樓:匿名使用者
三字經、百家姓、**規、千字文、顏氏家訓等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哪個更適合二三年級學生
21樓:星星惺惺
千字文,三字經和百家姓在小朋友啟蒙的時候用的,現在三年級的話還是千字文合適
22樓:攥著青春的沙
都可以的。這三種書在古代都是啟蒙書籍。
23樓:安安名優
慢慢來,先把三字經和千字文學了,再學百家姓和**規
24樓:西野翔歌
個人認為三字經更合適,三字經的道理比較易懂
經百家姓千字文的內容,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內容
三字bai經du 百家zhi 姓dao 千字內 文容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是什麼 三百千 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俗稱 三百千 是三部影響大而流行廣的啟蒙讀物。明代思想家呂坤曾說 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 三字經 以習見聞,讀 百家姓 以便日用,讀 千字文 以明義理。三百千 將早期的識字教育與中...
古代書家草書千字文誰最好這是誰的草書千字文
古代書家寫 草書千字文 寫得最好的是唐代僧人懷素!懷素 小草千字文 作為其傳世書跡中的經典,其紙本真跡首次在2017年3月被學者黃錦祥發現。此 千字文 原是經帖裝紙本 白麻紙 每頁縱26.8釐米,橫13.5釐米 現存9頁共42行 為原文過半手跡 計530字。帖外封套被舊藏家題簽為 懷素傳本墨跡 草書...
宋代儒學家認為學習五經的階梯是千字文嗎
是的。宋代儒學思想大家朱熹認為學習五經必須從基礎開始,三字經 規 千字文 是儒學開蒙的基礎入門教程。千字文琅琅上口,而且字不重複,包括各種古代知識,是啟蒙必備讀物,五經就很高深了 談談學習文學 歷史 哲學與提高人文素養的認識 潛移默化的 潤物細無聲的 龍應臺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學歷史哲學 物質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