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雪琳戀庚
堅持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學精神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精神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發展看作是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發展要求出發,把美好的追求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的重要目標。
大學生應該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的辯證統一關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價值尺度,並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結果。
其次,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
最後,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
2樓:酷酷莉莉
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是大學文化建設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1、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注人文精神的缺失成為社會的熱點。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更是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和高新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意識和科技意識日益增強。
與此同時,人們的人文精神卻逐漸弱化,主要體現在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忽視。由於受功利教育思想的影響,有的學生只重視對於未來就業和謀生具有實用價值的學科,而對人文學科不感興趣,不下工夫,沒有充分利用人文學科的豐富知識來薰陶和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長此以往造成了人文精神缺乏症。另外,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還表現在:
在一部分學生身上表現出缺乏理想信念、缺乏社會責任心、缺乏誠信意識、人際關係協調能力差、適應能力不強、心理脆弱、性格缺陷等問題,更為嚴重的是,近年來,發生在一些大學生中的考試作弊、還貸失信、漠視生命等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生活實踐告訴我們,一個缺乏人文精神和情懷的人是很難立足社會的。
造成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於受市場經濟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一些大學在辦學思想上表現出功利主義傾向,不遵循教育規律,僅僅以市場需求為藉口,大量開設所謂的實用課程,削減人文科學課程,誤導了一些學生將掌握技能當作唯一目標,忽視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人文素質的提高,以致學生人文素質下降,道德水平滑坡。其二,一些大學專業口徑狹窄,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單一,文化陶冶淡化,影響了學生的全面協調和健康發展。
其三,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缺乏現實性、針對性和操作性。不少大學的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流於形式主義,只強化了活動形式,而忽視了文化精神的塑造。
在當代社會,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的生存壓力不斷加大,人際關係相對鬆散。在這種情形下,人文關懷顯得尤為重要。關注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質是現代大學理應承擔的重要職責。
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教育的忽視,其危害是深遠的,這不僅造成了學生個體素質的偏頗,而且直接損害了大學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社會信譽。
2、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大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培養什麼樣的人是大學首先必須弄清楚的根本問題。我們認為,就總體而言,大學培養出的人才應該兼備科學精神、科學素質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質。因為科學精神「激勵著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以一技之長立足社會,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人文精神指導著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交往,學會溝通,學會合作,以健康、積極的人格和心態適應社會。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作為人類認識和觀察世界的兩種基本方法和視角,它們都是認識與觀察世界不可或缺的。只有同時具備這兩種精神,人們對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類的實踐活動才能更自覺。但是在大學的發展歷史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張揚不是並駕齊驅的,人們總是或者偏頗於人文精神,或者偏執於科學精神,由此造成了大學精神的偏頗和缺失。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不正常的教育模式。如理工科教育環境偏於單一,文化陶冶偏弱,作為大學最基本的綜合性、學術性、人文性要求得不到必要保證,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良好的人文素質和深厚的思想底蘊;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薄弱,導致學生在學術研究和事業發展中缺乏訓練有素的科學思維方式、精神狀態和科學的方法、手段。由此培養出的人才缺乏全面、良好的總體科學與人文素質。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也應並重。現代科學日益呈現出綜合化、整體化的趨勢,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橫斷學科的迅速發展,打破了各門學科之間的壁壘和分界,為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的聯合創造了條件。對於大學而言,只有堅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才能培養出兼通科學與人文知識的大師級人才,也才能創造出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大學注重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加強學生的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學生兼備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全面提高包括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是當代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大學生的科學素質應該涵蓋以下幾、方面:
不僅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而且具有更為廣泛的科學知識;不僅具有足夠的科學精神,而且具有良好的科學思維和科學修養;不僅具有較強的研究創新能力,而且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人文素質一般是指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人文素質決定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與他人交往、與社會融合、與團隊合作的做人能力;養成學生的健康情感體驗、健全心理和人格。
只有兼備科學精神、科學素質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人才是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才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有用之才。
3、教育教學改革任重道遠
大學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實現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完美結合,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大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離和缺失現象。因此,要通過持續、深刻的教育教學改革,徹底改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不平衡、不協調的不良現象。大學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的原則,要使科學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貫穿於大學文化建設的全過程。
第一,要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貫穿於大學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人文精神是人類先進文化的精髓,反映著以人的自身發展為中心的社會要求和價值取向,體現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層面的追求,是對人之為人的思考,是實現人的生命價值的所在。世界一流的大學所培養的人才在世界範圍內之所以得到廣泛的認可,是與這些大學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分不開的。
比如,美國的一流大學從管理者到教師再到學生,都把人文精神看成是一個個體所必需的基本素質,是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優秀的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因此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視不亞於對專業知識的傳授,這種對人文精神的重視可以說是美國一流大學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事實也證明,一個重視培育學生人文精神、注重學生人格健全、教會學 生如何做人的大學,才是有著長久生命力的大學,也是辦學成功的大學。例如,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正是意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香港科技大學雖然定位於培養高科技和商務人才,但依然設立了人文學院,並將學生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香港科技大學辦學雖然僅十多年但已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它成功地借鑑了歐美一流大學的辦學經驗。因此,無論什麼層次、什麼型別的大學都必須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都要把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一個歷史發展中的動態概念,從古代到當代,人文精神的歷史內涵不斷豐富擴大,它包含了以人為本、個人的自由與尊嚴、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和價值觀、道德感等層面。與之相應,人文教育的內容包含著主體性教育、民主和個性教育、人格教育以及傳統文化教育和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簡單的說教就能夠見效的。
因此,人文精神的培育應當是立體的、全方位的過程。其一,應當把人文精神和素質的培育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確立起人文學科承擔人文知識的教育和道德信仰體系的建立、其他課程寓人文精神教育於教學中的教學框架。大學要克服功利思想,不應為了增加技能性的課程而削減人文學科的課程。
其二,在人文學科的教學中,要克服機械、死板、說教的教學模式,應當更多地引導和啟發學生對如何做人、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如何處理各種關係等問題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將外在的各種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內化為自己的做人準則,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體系,從而奠定自我價值實現的基礎。黃紫華在比較中美思想品德課教育的效果後指出,美國從中小學到大學都沒有思想品德課,學校將這種教育寓於各種教育教學中,效果非常明顯;而我國從中小學到大學都有思想 品德、人生修養等課,但我們的很多學生並不懂得如何處理各種關係、如何做人,這是我們應當反省的問題。其三,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動人文精神教育。
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是現代 大學的一道文化景觀。大學舉辦的各類學術講座、學術研討會,演講比賽、科技競賽、文體娛樂活動,都是培育人文精神的良好方式,在組織、策劃這些活動時要有目的性、針對性地融人人文精神教育,通過鼓勵學生積極組織和主動參加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動,提高其人文素質。其四,要努力營造培育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圍。
要營造健康高雅的育人環境,包括物質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合理的校園佈局、完善的教學設施和齊備的文化設施綜合形成優美的校園環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感染作用,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行為取向、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心態表現具有確立、塑造、修正和提高作用。
第二,要把科學精神和科學素質的培養貫穿於大學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大學擔承著科學研究的重要使命,大學文化中不能缺少科學精神。大學裡弘揚科學精神就是要激發大學生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樹立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觀念;就是要加強科學素質的培育,使學生深刻感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內涵,重視科學技術的價值,學習科學思維、科學知識、科學技能和科學方法。
科學教育以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創造力,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為主,它崇尚客觀與理性,具有嚴密的邏輯形式,體現了世界的普遍聯絡的規律。科學教育所傳授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並由此取得的科技成果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必要工具。
大學文化建設以培育大學精神為根本目的,因此,進行科學教育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科學信仰,即對科學價值的認識,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創造精神,科學的本質就在於創造,離開了創造,科學就不復存在了,創造精神體現為善於探索、勇於創新;科學倫理,是指科學的發現與應用要有利於人類的發展,要正確對待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要引導學生構建合理、科學的知識結構。大學根據社會需要通過課程改革、專業設定、學科建設,向學生傳授各種學科知識,使學生掌握紮實的科學理論知識,建構起將來適應本職崗位的專業知識結構,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進行知識儲備。
三是要使學生掌握科學方法。要採取多種途徑向學生傳授科學方法。專業 授課教師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講解科學方法;通過組織各種科學報告會,請有關專家講授有關科學方法的基本知識;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科學實踐中領悟和掌握科學方法的真諦。
四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科學研究能力是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對已有知識的掌握能力,對已有知識的評價能力,對問題選擇的洞察力,運用各種科學方法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原理 1 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 2 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堅持物質決定意識,就堅持唯物論 3 承認意識的能動作用,就堅持了辯證法。物質決定意識和意識的能動作用是辯證統一的。割裂這種統一,會導致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片面誇大意識的能動作用,否認物質對...
絕對真理與相對性真理辯證關係的原理以及其意義
答 真理是具體的,是發展的,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一的。第一,具有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對真理是絕對真理的基礎,相對之中有絕對,絕對寓於相對之中 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真理的絕對性通過相對性表現出來 第二,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永遠處在由相對向...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辯證關係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真理,但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包括真理,真理要堅持,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所謂與時俱進,就是這個意思。馬克思主義並不是僅告訴你真理,而是交給你探索真理的方法,所謂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馬克思主義就是 漁 關於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有段經典對話,或許可以啟發你思考 世界上沒有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