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小題1:a
小題2:c
小題3:a
本題考查地
圖。小題1:結合等高線的分佈,根據河流從地勢高處向低處流的原則,圖示幹流自西南向東北流
小題2:比較兩條線路,可以看出ab長度相差不大,且均坡度較緩,跨越同樣多的等高線,但是b最大的有利條件是沒有經過河流,不用修建橋樑,同時又不佔耕地。圖中沒有顯示居民點狀況。
小題3:根據經緯度斷定該地位於我國東南丘陵地區,結合其地形和氣候條件,最合理的開發方案是山上種茶樹,山下種水稻;荔枝是熱帶水果,不能在這裡種植;種植園農業在熱帶地區。
讀「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虛線表示擬建的公路線),回答下列各題。 小題1:圖中主要河流的流向為
2樓:互擼娃
小題1:a
小題2:c
試題分析:
小題1:河流流向通常可以從河流流經地區的地勢變化來判斷,但圖中主要河流流經地區,無法從等高線變化來判斷地勢特徵,只能根據河流兩側的支流流向可判斷為從西南流向東北,河流支流總是從與幹流呈銳角的河道注入幹流的。
小題2:比較兩條線路,可以看出①線和②線長度相差不大,且坡度都較緩,跨越同樣多的等高線,但是②線最大的有利條件是沒有經過河流(支流),不用修建橋樑,同時又不佔耕地。圖中沒有顯示居民點狀況。
所以,c項符合題意。
(10分)讀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虛線表示擬建的公路線),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主要河流的流向為___
3樓:匿名使用者
(10分)
(1)從西南流向東北(2分)
(2) (每空2分,共8分)
路線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a坡度較平緩
需架設4座過河橋樑,且佔用耕地
b不用修大型橋樑,少佔耕地
靠近甲地的地段坡度太陡
試題分析:
(1)河流由高向低處流,圖中西南海拔高,等高線密集,東北部海拔低。河流由西南向東北流。
(2)修路主要考慮建設難度、工程投資等因素,a線坡度較平緩,但沿途經過眾多河流,要修橋,工程量大;b線工程量相對小,靠近甲地的地段等高線密集,坡度太陡。
讀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虛線表示擬建的公路線),完成下列問題。(共計9分) (1)(1分)圖中主要
4樓:白白忌噬
(1)從西南流向東北(1分)
(2)(4分)
路線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a坡度較平緩
需架設4座過河橋樑,且佔用耕地
b不用修大型橋樑,少佔耕地
靠近甲地的地段坡度較陡
(3)方案一 理由是:該地位於東南丘陵地區,山上坡度陡,宜種植茶樹果樹(或不宜修梯田);山下坡度緩,可種植糧棉(不一定發展城郊型農業)(4分)略
如圖為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虛線表示擬建的公路線)。讀圖回答問題。 圖示區域的開發,有以下四種方
5樓:天堂笑丶軋檵
a本題考查我國的區域地理分析。根據圖示的經緯度位置判斷,該地區位於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故適宜發展立體農業,農林牧漁等多種經營相結合,故a項正確;但荔枝為熱帶作物,小麥為溫帶作物,不適宜該地區種植;且該地區以山地丘陵位置,平原面積小,故不利於發展企業化種植園。
讀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虛線表示擬建的公路
6樓:匿名使用者
肯定是選擇a啊,看到穿越300-200-100等高線的一道道溪流了麼,到最後全部匯聚到了主河當中,而從乙地到甲地,你可以從圖中看出乙處居高,海拔在300-400之間,而甲地則在100以下,因此,按照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慣例,河流自然是從西南流向東北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和甲乙無關,從支流的方向判斷。一般來說支流流向是順著幹流方向的,右邊的支流最明顯。
8樓:匿名使用者
從圖上看28,115是江西省。河流是長江支流。不是a就是b然後流進長江
9樓:匿名使用者
這題樓上已回答,只想提醒你這是地理常見題,多練練
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
通常來情況下,等高線自 是一條閉合的曲線,線上所有地方的高度相等。一般在等高線地形圖裡面,都會有一箇中心,這個中心要麼是山頂,要麼是盆地的中心。在一座山的等高線圖裡,所以線向外共同突出的地方是山脊,向內凹的是山谷 這裡通常會畫一條線表示河流 同一幅圖,等高線密集,坡度大 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小 緩 ...
讀等高線地形圖,虛線AB表示A山脊B山谷C鞍部D山
a試題分析 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凸出的是山脊,所以答案為版a 等高線數字內 高外低的是山地,中間權的黑色三角形是山頂 等高線數字內低外高的是盆地,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是山谷,等高線兩邊高且有山頂,中間等高線相通的低的部分是鞍部,2條或2條以上的等高線重合處就是陡崖。點評 本題還可以考查等高線 在地...
下圖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已知甲村在乙村的西北方向。讀圖,完
小題1 b 小題2 a 小題3 c 試題分析 小題1 甲村在乙村的西北方向,由此可判斷圖示地區上為西下為東,左為南右為北。河流的等高線是向高處彎曲的,由此判斷河流由西南流向東北。選b正確。小題2 圖中每隔100米一條等高線,圖中規劃的公路經過的最低點海拔為0 100米,最高點為100 200米,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