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語大概意思是「某某不是我殺,卻因為我而死。」我想知

2021-03-20 22:58:13 字數 4866 閱讀 2287

1樓:吳田田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世說新語》載,公元322年,晉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弟王導及家族受牽連,為了請罪一大早王導帶著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這時周靑進宮,王導希望周靑能替他說些好話,便小聲對他說:「伯仁(周靑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

」結果周靑就當沒聽見,昂首走進宮去。等他從宮裡出來,已經喝得暈乎乎的,王導和他招呼,他還是不理不睬,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賊子,取個斗大金印……」

後來王敦總攬朝政,要收拾周靑遂詢問王導:「周靑也算是個人才,是不是給個官噹噹?」連問了幾次,王導因想起周靑曾在宮門口不幫自己的事就一直都沉默不語。

王敦見他這樣就眼中凶光一閃:「如果不配為官,那麼應該殺掉!」王導還是沉默。

於是,周靑被王敦殺害。

後來,王導有一次在整理中書省的檔案時,才發現周靑極力維護自己為自己辯白的奏章。又聽說了那天自己跪在宮門時,周靑一進宮就激烈地維護王家全家,只不過沒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來而已。聯想到自己卻在能救活他的時候沒有伸手相救,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兒子們說:

「我雖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幽明之中,負此良友呀!」這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的來歷。

2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語出《資治通鑑》晉紀。

晉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兄王導及家族受牽連,在宮外候罪。周伯仁進宮,王導請其說情。周伯仁表面不加理睬。

但積極向皇帝進言為王導開罪,並上書為王導請命。王導不知,所以懷恨在心。

後來王敦握有大權,詢問王導要不要殺掉周伯仁,王導一言不發,最後導致了周伯仁的被殺。後來王導從文庫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摺,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有一句成語怎麼說來著:」…………卻因……而死「大概就是自己的無心之舉,卻間接的傷害了別人。求告知!

3樓:牙牙的弟弟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原文: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字伯仁)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

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

「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

「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又不答。

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

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翻譯:晉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弟王導及家族受牽連,為了請罪一大早王導帶著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

這時周顗進宮,王導希望周顗能替他說些好話,便小聲對他說:「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結果周顗當沒聽見,昂首走進宮去。

周見到皇帝,說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說盡了好話,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喜歡喝酒,在宮裡喝醉了才出來。這時王導仍然在宮門口等著,又叫周,周沒搭理他。

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叛軍賊子,換個個斗大金印帶在身上(系肘,應該是說放到衣袖裡,古人的長袖裡一般有個兜,用來裝東西)。」

出去後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王導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後來王敦總攬朝政,詢問王導:「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應該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沒有什麼可以疑慮的。」

王導不回答。又問:「如果不做三司,那應該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還不說話。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

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檔案時,才發現周顗極力為他辯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維護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來而已。

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得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人物:

1、王導

王導(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龍、阿龍。琅玡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王匯出身於魏晉名門「琅邪王氏」,早年便與琅玡王司馬睿(晉元帝)友善,後建議其移鎮建鄴,又為他聯絡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

東晉建立後,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亂」時,王導拒絕王敦欲廢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遺詔輔立晉明帝。其後進位太保。明帝駕崩後,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並反對庾亮徵歷陽太守蘇峻入京。

「蘇峻之亂」平定後,他駁斥眾人企圖遷都的念頭,穩定局勢。此後聯合太尉郗鑑繼續執政,雖與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頗重,但終無大亂。

鹹康五年(339年),王導去世,年六十四。成帝舉哀於朝堂,遣使追諡「文獻」。 葬禮規格同霍光、司馬孚,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王導善書法,以行草最佳。他學習鍾繇、衛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有草書《省示帖》、《改朔帖》傳世。

2、周顗

周顗(yǐ)(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人。晉朝名士、大臣,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

周顗少年時便有聲譽,弱冠時襲封武城侯,曾在東海王司馬越之子、鎮軍將軍司馬毗屬下為長史。琅玡王司馬睿出鎮建業,徵辟周顗為軍諮祭酒。

後出任寧遠將軍、荊州刺史、護南蠻校尉,官至尚書左僕射。周顗以雅望而獲盛名,但他常酒醉失態,又不理俗務,有「三日僕射」之稱。

王敦之亂時,周顗被大將軍王敦冤害,終年五十四歲。後追贈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諡號「康」。

4樓:湛藍隕石的隕石

該句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5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

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周顗 字伯仁,東晉元帝時期人物,時任尚書。

王導時任司空,王氏是當時的一個豪門大族,王敦為王導的親兄弟,時任江州牧、荊州刺史。祖逖死後,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不服朝廷管束,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牴觸。晉元帝很是惱火。

此時晉元帝寵信劉隗刁協二人,對此二人言聽計從。王敦看不起劉隗刁協,卻又不為元帝重用,大為光火,於是起兩萬精兵,自武漢直撲南京,晉朝**大驚。

此時劉隗向晉元帝建議,殺光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員,晉元帝未答應。如此,王導聽聞後仍大為驚恐。於是王導帶領有官職的宗族子弟二十幾人,親自到晉元帝前哭訴,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叛臣逆子,但我們一心為公,絕對忠於陛下。

不僅如此,此後每天,王導都帶著這二十幾人,到殿外門口站著,以示清白,沒有通敵。

一天早晨,王導正在殿外門口,晉元帝宣周伯仁進見,周伯仁大搖大擺從王導面前經過。王導見了,大聲叫道:「伯仁,我家幾百口人,請您多關心啊!

」誰知周伯仁並不理睬,抬頭挺胸就進去了。周伯仁見了晉元帝,極力為王導開脫,說王導一向忠心,絕對不會跟王敦一起造反。晉元帝覺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吃飯。

周伯仁好酒,當即喝得稀裡糊塗才告辭出來。此時王導不知裡面情況如何,一直在外面站著,見周伯仁出來,又低聲下氣,連叫「伯仁,伯仁」,結果周伯仁沒正眼瞧他們,搖搖晃晃就回家了。但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

王導見周伯仁這樣,便很生氣,不僅如此,他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自己的壞話了,於是暗恨周伯仁。

卻說王敦確實有兩下子,二萬精兵打得劉隗幾萬大軍潰不成行。一路直逼,很快攻佔了南京外城。晉元帝一看不好,連忙打發劉隗刁協逃跑,一邊又忙著對王敦封官許願。

王敦做了大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至此,王敦便要大開殺戮了,對平時同自己關係不好的,一律殺的殺貶的貶,周伯仁也不例外。但周伯仁是當時兩大才子之一,很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勸王敦不要殺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導一眼,王導一聲不吭。

於是王敦大手一揮,殺!於是周伯仁人頭落地。

第二天,王導當然可以直入朝庭了,於是王導神氣活現地去中直機關轉了一圈,突然在臺子上發現了周伯仁給晉元帝的上書,這才發現周伯仁原來是外示無情,內裡很是為王導開脫罪名的。於是王導拿著周伯仁的表書,痛哭道:「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殺,幽冥中負此良友了。」

6樓:覃小愛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7樓:匿名使用者

1:想我七尺堂堂男兒之軀,未能戰死

沙場,馬革裹屍。卻因小人背後暗算,誤服賤人毒酒,七竅流血,中毒而死....

2:小民本一無心之舉,不料卻因引發一場離奇人命官司,害得兄長一家老小受連累,亡命天涯,被賊人追殺,我終日不安,實在有愧於心,願替兄長換一條命,從而了卻心中愧意。還望大人成全!

8樓:中原快雪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晉書·列傳三十九》記載:初,敦之舉兵也,劉隗版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權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字伯仁)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

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

「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

「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又不答。敦曰:

「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

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有一首歌。女聲,裡面有一句歌詞,大概意思是說 我對你的付出不

是這首麼?歌曲 就讓回憶隨風去 歌手 清江浦 ti 就讓回憶隨風去 ar 清江浦 al 無 by 燭光下的你 歌曲 就讓回憶隨風去 詞 翩翩起舞曲 清江浦 演唱 清江浦 曾經的擁有.又一次湧上心頭.再也不能夠.看你美麗.的雙眸.和你在一起.美好時.光飛.逝.如今沒有你.獨自品嚐.這孤寂.每一次相.逢...

有一句古文大概意思是人為了寫一首傷心的詩故意把自己弄的很傷心,可是發現寫的事並不怎麼樣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故意的文言文意思 故的含義很多,要結合上下文,具體語境來理解。不過故意是一個副詞,因此,如果故前有名詞或代詞,後面跟動詞,通常應該表示故意的意思。忘記一句說人不會因為一件事情太悲傷的古文 衍嘗喪幼子,山簡吊之。衍悲不自勝,簡曰 孩抱中物,何至於此!...

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放手是因為這件東西本來就不屬於你?什麼的,誰知道全句

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 是你的 哪怕你放手 還是你的 不是你的 就算你緊緊抓住 也會溜走 有一句話大概是 某一樣東西,如果失去了還能再回來,就屬於你 否則就不屬於你 是誰說的?凡可失者,必不得也。或者採用著名散文 赤壁賦 中一句話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有的時候有的事情一旦發生了就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