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love蝶舞晨軒
「黑的河流,黑的天。在黑與黑之間,疏的,密的,無千萬的燈光。一切都靜默著,只有那邊燈光的一面,鐵的聲音,沸騰的人市的聲音,不斷的煽出。
」這句詩用隱喻的手法,描寫了當時社會現實,國家正處在黑暗之中,內憂外患,但卻擋不住人民的渴望和平的願望,一切都在靜靜發酵。
「在千萬的燈光之間,紅的綠的警燈,一閃閃的亮著,在每秒鐘裡,它警告著人世的永劫的災難。」這句詩表達了人們面對戰爭,面對當的社會境況人們已經有了警醒,人們警惕著即將到來的災難。
「黑的河流,黑的天,在黑與黑之間,疏的,密的,無千萬的燈光,看吧,那邊是:永遠在掙扎的人間。」這句詩寫了雖然社會仍處在黑暗之中,但在黑暗中人們並沒有放棄,任由黑暗蔓延,人們還是在戰鬥,為了光明的為了而奮戰。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2023年艾青在歸國途中,當時國家內憂外患,情況緊急,在這種情況下艾青寫下這首詩,表現了艾青憂國憂民思想。
艾青《歐羅巴》賞析
2樓:檀香透窗櫺
這首詩是為了紀念已故法國現代派詩人阿
波里內爾(1880—1918)而作。艾青當時在牢里正在看阿波里內爾的《alcool》詩集(法文:酒),情緒受到感染,他像酒一般被點燃起來。
他引了這位他所摯愛的詩人的兩行詩當作《蘆笛》的題記:「當年我有一支蘆笛/拿法國大元帥的節杖我也不換」。
關於這首詩,艾青作過簡要的解釋:「我把蘆笛象徵藝術,把元帥節杖象徵不正的權力;詩裡罵了白里安,罵了德國的俾斯麥;而且說我將像2023年似的向巴斯底獄伸進我的手去,而這個巴斯底不是巴黎的巴斯底獄。」
蘆笛具有豐富而廣闊的象徵性。這支蘆笛是從歐羅巴帶回來的,在詩人的心靈里歐羅巴是彩色的。
他被後期印象派大師塞尚、高庚、梵高、莫的里尼亞尼們的個性鮮明、為整個世界增添了光亮和色彩的畫和波特萊爾、蘭波、凡爾哈侖等的同樣新奇的詩,深深地迷醉和浸染。
他也有了自己的與生命相連的筆。不論畫畫,還 是寫詩,這支智慧的筆使他活得更為清醒與堅強,他充滿了自信。但是他在獄中無法畫畫,而詩也被囚禁,他和他的筆都犯了罪。
於是詩人**那些不義的權貴們,他不能公開地揭露和詛罵當時壓迫、蹂躪中國的帝國主義者和封建統治人物。
他輕蔑地唾罵歐洲的白里安和俾斯麥,因為他們**和壓迫歐洲的自由民主鬥士和正直的藝術家們。這首詩是詩人對中國反動統治者的反叛的誓辭,也是咒詛他們滅亡的歌。
擴充套件資料
艾青從歐羅巴回來,帶回一隻蘆笛,他帶回的是一種「鄉愁」。大都市沒有蘆笛,大都市是個公子哥兒,它聽不見蘆笛,拿來主義令艾青回到了故鄉,重新認識故鄉。
艾青寫出了他最重要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他和西南聯大的現代派詩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他重新回到了他的保姆身邊,他無法「去終古之所居」。
他完成了一個世界觀的轉變。艾青沒有從歐羅巴帶回雷諾汽車,沒有帶回咖啡,沒有帶回「流傳在蒙馬特的故事\那冗長的\惑人的\由瑪格麗特震顫的褪了脂粉的脣邊\吐出的堇色的故事……」
他帶回了一隻蘆笛,蘆笛是金華的產物。這是一個悖論。
第一次歸來,他像尤利西斯那樣,從他鄉回到了故鄉,回到了大堰河。艾青從金華出發,穿的是長袍馬褂,到巴黎,他變成了一個西裝革履的精英。但是最後他回到了大堰河。
他走的是魯迅式的拿來之路。
3樓:好好往下過
如果北方如此悲哀,那麼一路向南,但是南方的旅人終將去向北方,因為懂得的情懷。
艾青《浮橋》賞析!急急急!
4樓:ts紅塵過往
當土地與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時候, 當道路與道路被水截斷了的時候, 智慧的人類佇立在水邊: 於是產生了橋。 橋是土地與土地的連繫; 橋是河流與道路的愛情; 橋是船隻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站, 橋是乘船者與步行者揮手告別的地方。
苦於跋涉的人類, 應該感謝橋啊。
艾青《北方》的賞析
5樓:匿名使用者
對侵略戰爭的控訴
解讀欣賞《北方》時,提到了艾青寫的自由體詩,在抒發情感和開創藝術境界等方面,都體現了高度的控制和樸素自然的特點,他的詩從整體形態到段落、節奏、氣氛,以及分行,都不是隨意製作的。一首詩就是一個生命,從形到神,一次生成,並且最完美地達到了這個藝術生命的審美意象的要求。我自己寫詩盡力地想做到這一點,但是很難達到這個近乎天然的境界。
讀《乞丐》這首短詩,我深深感知,這首詩達到了這個境界。它是整塊岩石雕的,準確地說,是用岩石般的不可動搖和不可更改的語言創作而成的。艾青的許多詩都有這種完美的生命感,如《他起來了》、《生命》、《吹號者》等等。
這首詩每讀一次,總讓我痛苦地回憶起戰爭的災難,它是對萬惡的侵略戰爭的有力的控訴。2023年春天,我從戰火連天的家鄉逃出,正流落在隴海線上,我看到過艾青見到的這些飢寒交迫從戰區來的乞丐。我當時也有過近似乞討的經歷。
因此,我理解那些乞丐的苦難和絕望的心情。他們「吶喊著痛苦」,他們凝視著你吃「任何食物」,他們伸出「烏黑的手」……這都是由於飢餓,都是由於戰爭。感謝詩人為我們留下了這幅戰爭的真實的影象,使我們永遠憎恨和反對不義的戰爭。
我國已故著名畫家蔣兆和畫過一幅長卷《流民圖》,也是記錄這次戰爭的罪惡行跡的,畫的都是被戰爭驅趕和戕害的流浪者的悲苦的形象,與艾青的《乞丐》的情境異常相似。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寫過一首詩《窮人們》,刻畫了窮人如「棕色的陋室的屋頂」的可憐的背部,如「家畜的眼睛」,如」枯黃落葉的手」,這些細微的部分,最能顯示出窮人內心的苦痛,因此,多少年過去,它們仍深深地鏤刻在讀者的心上。記得還有一位外國著名詩人韓波寫過《捉蝨子的人》,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痛苦的詩篇。
艾青的《乞丐》可與世界上這類不朽的詩篇相媲美。
前面說這首詩給人的感受是一次完成的藝術生命。一次完成的詩,往往要在詩人心中孕育很久。艾青回憶寫這首詩時說,乞丐伸出的永不縮回的手的細微動作,他是觀察了很久之後才捕捉到這個體現痛苦的動作的,說明《乞丐》這首詩孕育的時間是很長的。
這首詩全部是用切實的語言和細微準確的動作表現的,沒有誇張和虛構,這些樸實的語言都是絕對不能改動一個字的。正是這些生命的語言,才誕生了一個活的悲痛的正在乞討的乞丐。
中國有另一位詩人也寫過一首題名「乞丐」的詩:「薔薇路上/走來乞丐一個。/口裡唱著山歌/手裡握著花朵。
/明朝不得食/便死在薔薇花下。」這首詩裡這個乞丐,從內心到細微的動作,絕不是真正的飢寒交迫的乞丐,而是一個虛假的「美」化了的乞丐,實際上歪曲了乞丐這個痛苦的意象。或許這位詩人寫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乞丐」,所謂的「花丐」:
求愛的名士,但這與乞丐這個真實的名稱有何相干?艾青的《乞丐》才是真實的誰都祈望人間早一天絕跡的乞丐。
艾青的《乞丐》發表後不久,有論者卻說這首詩寫得過於悲傷和憂鬱,而且進一步說這種悲傷和憂鬱是根源於詩人主觀的情緒,以及受了意象派和象徵派的陰影的毒害。這就令人奇怪了,難道寫乞丐的悲傷和憂鬱還有寫過頭的問題嗎?艾青的《乞丐》中所寫的悲傷和災難不論從思想意義還是從審美角度上看,它都是對侵略戰爭的有力的控訴,如果詩人沒有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那種屬於乞丐的痛苦和悲憤,是絕寫不出這首詩的。
當我們讀到下面三行詩,我們能不清醒地深思嗎?
「飢餓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學會憎恨」。乞丐憎恨的是什麼?他憎恨的當然是侵略戰爭和萬惡的民族敵人。
這裡絕對找不到一點象徵派的陰影,它是一個真實的被戰爭的血淚塑造成的乞丐,它也是中國新詩歷史上一個不朽的乞丐形象。
艾青詩選盼望的賞析,艾青詩選浪的賞析
艾青的 盼望 就是這樣一首好詩。它一共只有六句,描述了海員在 起專錨 和 拋錨 時的屬喜悅心情和兩種 盼望 一種是 盼望出發 因而便喜歡看到 起錨所激起的那一片潔白的浪花 一種是 盼望到達 因而就很高興聽到 拋錨所發出的那一陣鐵鏈的喧譁 至於海員們為什麼喜歡 盼望出發 又為什麼高興地 盼望到達 詩人...
艾青詩選秋賞析,艾青詩選秋天的早晨的賞析?不少於200字
艾青的秋寫於1939年秋的湖南。特殊的時代背景使這首詩有著恃殊的情思,但基本上仍極具 艾青 特色。1937年抗戰爆發後,詩人投身於抗日救國運動的洪流之中,但終因國力不濟,抗戰節節失利,形勢所迫,作者不得不輾轉於杭州 武漢 桂林等地。走南闖北的飄緲生活使艾青獲得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藝術上也趨於成熟,有多...
艾青《我愛這土地》賞析,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賞析
這首詩以 假如 開頭,這個頭開得突兀 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詩中的 鳥 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歷代詩人所反覆詠唱的杜鵑 鷓鴣那樣,稍一點染,即具有一種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蘊,而是全靠作者在無所依傍的情況下作出新的藝術追求。再則,詩中特地亮出 嘶啞的喉嚨 也和古典詩詞中棲枝的黃鶯 啼血的杜鵑 沖天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