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軾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什麼精神

2021-03-22 00:09:41 字數 5272 閱讀 7372

1樓:踏雪無痕

蘇軾多元的人生觀及其豐富複雜的思想對其文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近幾年研究者對此各持不同看法。如蒲友俊《超越困境:蘇軾在海南》(《四川師大學報》2023年第3期)認為,蘇軾樂觀豁達的生存方式和審美態度,使他能戰勝在偏遠窮荒的海南儋州的種種**和磨難,登上詩歌創作和文學思想的頂峰。

陳曉芬《佛教思想與蘇軾的創作理論》(《文藝理論研究》2023年第6期)認為,「佛教思想以它涉及宇宙構成的巨集觀內容,以超脫常俗的認識方式和思維特徵,在一定程度上與創作的某些規律更能溝通」,「蘇軾一向崇信佛教,與僧人交往密切,又熟讀各種佛經,深通佛理,因而佛教思想給予他的創作許多的啟示」。劉石《蘇軾創作中與佛禪有關的幾個問題》(《貴州社會科學》2023年第3期)從佛禪典故、佛禪用語、禪意表現等三個方面論述蘇軾詩文善用禪典、禪語表現禪境的特色。高林廣《**禪宗美學對蘇軾藝術創作的影響》(《內蒙古師院學報》2023年第1期)從思維特點、審美態度及審美方式等諸方面初步考察了禪宗美學對蘇軾藝術創作的影響。

禪宗美學反理性的思維特點為蘇軾所援引,這使他的一部分作品充分強調了個體情感的抒發和文學真正內涵的審度:禪宗美學超功利的審美態度反映在蘇軾的作品中便集中體現為一種超然精神,因而造就了其創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風格特點;蘇軾援引禪宗美學「見象而離相」審美方式的直接結果是形成了其以寓意於物而又不滯於物為主要特徵的詩境特點。與之相反,齊文榜《東坡詞風與釋道思想》(《河南大學學報》2023年第2期)認為,釋道思想使東坡詞的一些豪放之作蒙上了一層虛無的色彩,其由積極用世轉向佛老思想的大轉折,反映到創作上便出現了詞風的巨大變化,代之以豪放與曠達相兼以及曠達飄逸的作品。

覃召文《佛之夢魘與禪之憂傷——嶺南時期蘇軾的禪佛情結》(《文史知識》2023年第6期)認為:「蘇軾的人格不是單一的曠達,其心中也潛藏著深深的憂傷」,並且「成了後期,特別是嶺南時期蘇軾人格的主導方面」,追求其深層原因,是「蘇軾的禪佛信仰與自我實現的要求劇烈衝突所致」,「蘇軾的禪佛信仰不僅奠定了其後期詩文的感傷主義基調,也重鑄了他自己的人格」,從比喻的意義上來說,此期的蘇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稱得上是禪佛思想的犧牲品。

另一些研究者則**了蘇軾作品與道家思想的關係。如張維《論蘇軾美學思想與道學的聯絡》(《社會科學研究》2023年第4期)論述了蘇軾的道家思想對其審美觀和藝術創作的影響,認為「他把修道同藝術創作有機結合起來,把道的觀念和道的原則貫穿到他的創作中,使得其作品具有靈氣,更具美感」。曾之魯《試論蘇軾「記」體散文中的道家思想》(《寶雞師院學報》2023年第4期)認為,蘇軾散文中體現的道家思想往往經過儒家思想的中和與改造,成為一種儒化了的道家思想,在特殊環境中,發揮出較多的積極作用。

周小華《蘇軾的「虛」、「靜」、「明」觀——論莊子的「心齋思想」對蘇軾後期思想的影響》(《學術月刊》2023年第9期)認為「蘇軾的虛靜之心,既與莊子思想超越的一面相通,又無法擺脫儒家思想的羈絆」。楊勝寬《君子如水,因物賦形:蘇軾人格思想片論》(《唐都學刊》2023年第2期)認為蘇軾繼承和綜合了儒道兩家所標榜的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君子如水,因物賦形」的人格理想,蘇軾的人生境界、文學藝術追求,都打上了這一理想人格境界的烙印。

宋**學興起,對蘇軾創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鄭榮基《蘇軾文藝理論批評和創作思想的核心》(《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23年第4期)認為「理」貫穿著蘇軾的整個哲學思想、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不過蘇軾的理帶有樸素的辯證唯物思想,指的是事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客觀規律,表現在重理、知理和達理三個方面。

還有部分研究者從美學的角度分析了蘇軾的文藝觀。如王世德《蘇軾論妙出法度的審美意味》(《徐州師院學報》2023年第2期)論述了蘇軾藝術觀中法度與新意的關係,及其「寄至味於淡泊」的藝術追求。張毅《清曠之美——蘇軾的創作個性、文化品格及審美取向》(《文藝理論研究》2023年第4期)以「清曠」之境概括了蘇軾作品的藝術特性。

耿琴《蘇軾「行雲流水」說》(《煙臺大學學報》2023年第4期)認為蘇軾反覆以行雲流水喻詩文之道,反映了他崇尚自然的美學追。

讀到這裡,大家已經對蘇軾有了一定的瞭解,蘇實在文學創作上是成功的,可是做官上卻是不成功的。因為他的性格與當時的社會太格格不入。雖然他有理想,有抱負,但他的才幹卻因受到排擠而無法得到施展,可謂是生不逢時。

最後,蘇軾選擇了用寫詩來排解痛苦,

用創作來充實自己,取悅自己。於是留下了許多氣勢磅礴的壯麗詩篇。蘇是有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他也有著自己的審美觀點,那就是寫作。因此,他的詩深受他的審美觀的影響。

蘇軾身上有哪些好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

2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嘉祐二年(2023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2023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4]  ;其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1 寧靜淡泊

2 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

3 聰明智慧

4 有愛心善良

5 風趣幽默

6 有才華

7 高風亮節

8 鍾情專一

9 樂觀

10 老當益壯

3樓:練橙與

他,就是蘇軾。    一個浪漫的詩人,一個豪放的詞家,一個超脫的文人,一個瀟灑的人間過客,一個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師。      蘇軾的人格深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並對三家相容幷蓄,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體現蘇軾個性的人格精神體系。

       儒家講求入世,蘇軾做官銳意進取,渴望建功立業,濟世報國,幹一番大事業,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為像周瑜那樣「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古風流人物」,甚至在已經「鬢微霜」的年齡,仍發出「又何妨」的吶喊,強烈的入世精神表露無遺。

他會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傷,「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壯志未酬,功業無成,失望至極,更從反面表現了蘇軾的強烈的進取精神。   蘇軾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講求辯證處世,物我合一。「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場夢,輝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蘇軾一生,都是一場夢而已。「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在滾滾不息的長江面前,是多麼的渺小,一切的失意潦倒,愁苦挫折又算得了什麼?

只是一個瞬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逝者如斯,「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卒莫消長也」,「人無盡也」,水、月、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變是永恆的,不變也是長久的。  佛家思想同樣深深地印入了蘇軾的人格和心靈之中。佛家說「萬事皆空」,人生中的原本使人煩惱、讓人心焦的諸種悖論,生死、貧富……都可以被化解。

所以,蘇軾渴望超脫生死貧富得失禍福榮辱等一切世俗的悖論對人的心靈的束縛。「了無絲髮掛心,置之不足複道世」「還以世俗,永與世俗忘。」他對功利人生結局看得透徹,對富貴等悖論淡然處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短短几行,居然包括了四重境界:

吟嘯暴風驟雨,一任煙雨平生,笑看雨過微晴,無風無雨無晴。蘇軾的一生並非無風雨。三次遭貶,一次坐牢,可謂大風大雨,他卻能不俱風雨,一任平生,笑看陰晴。

如果說這些都不算什麼,最讓人佩服的是能夠做到無風無雨無晴。           所以,餘秋雨先生稱讚蘇軾「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這就是蘇軾,一個充滿了獨特人格魅力的蘇軾。

在1000多年後的今天,也許,我們只能以仰望的目光,來解讀這個世間不可無一,卻又難得其二的蘇軾

4樓:思戀

好學,詩文寫得是好。為人,在很多地方為民興辦了工程。正直,在朝時不屈服於權貴。淡泊,看淡名利,會寫會做飯,會享受生活。抗擊打能力強

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遊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後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蘇軾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小學生學習。能在少先隊活動上講

5樓:nice史澤昆

一、蘇軾抄書 感受:要勤學,有毅力,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蘇軾抄書】

異日,公往見,遂為知己。自此,時獲登門。偶一日謁至,典謁(傳達人員)已通名,而東坡移時不出。

欲留,則伺候頗倦;欲去,則業已通名。如是者久之,東坡始出,愧謝久候之意。且雲:

「適了些日課,失去探知。」坐定,他語畢,公請曰:「適來先生所謂『日課』者何?

」對雲:「鈔《漢書》。」公曰:

「以先生天才,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何用手鈔邪?」東坡曰:「不然。

某讀《漢書》到此凡三經手鈔矣。初則一段事鈔三字為題;次則兩字;今則一字。」公離席(從座位上站起來,表示肅然起敬),復請曰:

「不知先生所鈔之書肯幸教否。」東坡乃令老兵就書几上取一冊至。公視之,皆不解其義。

東坡雲:「足下試舉題一字。」公如其言,東坡應聲輒誦數百言,無一字差缺。

凡數挑,皆然。公降嘆良久,曰:「先生真謫仙才(謫降到人間的神仙之才)也!

」二、讀書態度

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

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年輕人讀書,每一本好書都讀它幾遍。好書內容豐富就像知識的海洋,讀書時人的意識指向一個方面,就像開啟了一扇視窗,不能使各個方面的知識進入視野,讀一遍書只是獲取了意識指向的那個方面的資訊而已。

所以希望讀者每讀一遍都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

三、讀書方法

「八面受敵」法:即「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餘念」,意思是說讀書分數次來讀,每次確定一個視角,有意識地掌握某一方面 內容,不要涉及旁的問題。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讀,書中各方面的內容都精通了,應對起來,便能夠得心應手。

如他讀《漢書》時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貸等若干方面,每讀一遍研究一個方面的問題,幾遍讀下來,對這幾個方面都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這顯然比那種盲目讀書,隨意涉獵的方法要好得多。

你從魯班身上學到了什麼我們從魯班身上學到了什麼

魯班總能從 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 得到啟示 然後發明一些東西 這個值得我們去學習 讓我知道了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善於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奧祕.多注意生活當中身邊的細節,留意許多不起眼的小事,會增長許多智慧。魯班 公元前507年 公元前444年 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 公輸般...

竹子身上有什麼品德可以讓我們學習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千古流傳的佳句,可說把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寫得淋漓盡致。竹在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無論是峰峰嶺嶺,還是溝溝整整,她都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生存。儘管長年累月守著無邊的寂寞與淒涼,一年四季經受著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但她始終 咬...

汽車的窗玻璃為什麼可以從裡面看到外面,而從外面看不到裡面呢

可能有兩個原因 1.貼膜起到了增反膜的作用,這與光學鏡頭的類似.2.貼膜還可能使光發生了偏振 如果沒有貼反光膜,從裡面能看到外面,外面看不到裡面的原因是因為裡面沒有比較強的光源,光線從外面進入裡面,再從裡面反射出來,強度太弱,人眼覺得看不清。要是裡面有一大燈開著,又是在夜裡,那就能看清了。貼一層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