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材料和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分析說明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

2021-03-22 07:14:59 字數 3714 閱讀 2926

1樓:獅子

首先需要了解「新常態」

經濟增速:「從高到中高」

經濟結構:「從劣到優」

增長驅動:「從需求側(投資)到供給側(效率和創新)」。

為什麼要推進結構性改革呢?

當前國內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消費+進出口。

目前國內是實體零售呈現回暖態勢,

網路銷售保持高速增長(網上實物商品零售額2.4萬億元,同比增長28.6%;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3.8%)

服務消費繼續快速發展(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1.2%;電影票房收入同比增長10.5%;旅遊市場持續向好)

是綠色消費成為市場熱點(重點零售企業一級能耗空調、冰箱、智慧電視銷量同比增速均高於普通空調、冰箱和電視類)

是消費**溫和**(居民消費**同比**1.4%;36個大中城市食用農產品**同比下降5.1%)

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分析夜經濟悄然興起的原因?

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樓:匿名使用者

推進增長動能轉換與膠合發展基礎知識的重點提升,提升實體經濟。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樓:被床封印的宅旭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原因: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

2023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行與cpi持續低位執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率下降,消費上升而投資下降,等等。對照經典經濟學理論,當前我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滯脹,也非標準形態的通縮。

與此同時,巨集觀調控層面貨幣政策持續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資拉動上急而下徐,舊經濟疲態顯露而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新經濟生機勃勃,東北經濟危機加重而一些原來缺乏優勢的西部省區異軍突起……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簡言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於明顯。

為適應這種變化,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優化提升空間的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擴充套件資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內容: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係。

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巨集觀調控功能。

2023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后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髮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

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

2002—2023年進入以健康化、規範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當前,我國金融正處於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階段,面臨著比以往更加複雜的局面。從國內來看,金融作為最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由於改革不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闢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

「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5、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都可深入到體制機制層面上找原因,制度變革與制度創新刻不容緩。

6、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4樓:可可粉醬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晶。這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也是問題倒逼、必經關口,是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的根本之道。

5樓:天下相思

釋義: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原因:1、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

2、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行與cpi持續低位執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率下降,消費上升而投資下降,等等。

3、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於明顯。為適應這種變化,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優化提升空間的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

擴充套件資料

改革原則:

1、供需結合、兩端發力。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實現供需互促共進。

2、因勢而謀、持續加力。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不斷深化戰略、拓展優勢、補齊短板。

3、因地制宜、精準用力。創造性落實五大任務,在「去」上見實效,在「降」上下功夫,在「補」上出實招。

4、改革創新、激發活力。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要以改革破難題,以創新促發展,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

5、綜合平衡、有序有力。著眼於轉型升級,致力於改革推進,立足於穩定發展,把握好節奏力度,積極穩妥推進改革持續深化。

結合材料一運用《經濟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我國汽車價格不斷下降

1 我國生產汽車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使生產成本下降 汽車生產能力的增長開始超過需求的增長,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外國進口汽車數量增多,我國汽車廠商為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紛紛通過降價來增強市場競爭力。第一,汽車生產能力的增長開始超過需求的增長。雖然我國汽車需求呈高速增長的趨勢,但是與供給相比,汽車需求的...

結合材料,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分析釋放消費紅利與推動經濟高質

通俗的講,當前的共識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是 消費 出口與投資。依賴出口易形成外向型經濟,一旦國際需求減少國內經濟發展易受挫。依賴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易形成 泡沫,相當於使用遠期的收益來補貼當前,一旦泡沫破裂,經濟發展也容易受挫。相對出口與投資,消費是較好的推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尤其是在國內高儲蓄率 ...

結合材料一,運用經濟生活有關知識,說明國家應怎樣促進小微企業

國家實施科學巨集觀調控,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和金融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引導小微企業調整經營戰略 加強自主創新 為小微企業在融資和稅收方面提供優惠條件,減輕小微企業的負擔。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和創業優先戰略,引導人才資源合理向小微企業流動。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支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