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富論》中認為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係並不像重商主義者聲稱的那樣,一定是非贏即輸的,而是可能實現「雙贏」的。經濟主體的「利己」不應通過損人去實現,而應通過利他來實現。具體途徑為,社會各經濟主體按自己的特長實行分工,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在總體上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
顯然,交易活動一旦越出本國範圍,國際分工和國際**就出現了。斯密的這一理論被稱為絕對優勢理論。這一理論雖然解決了國際**產生的重要動因,但卻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即如果一個國家在任何商品生產上都沒有絕對優勢,那麼這個國家還能不能參加上述國際分工?
另一位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相對優勢)理論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不論一個國家的經濟處於怎樣的狀態,經濟力量是強是弱,技術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確定各自的相對優勢,即使總體上處於劣勢,也可從諸多劣勢中找到比較優勢。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回答了斯密絕對優勢理論無法回答的問題,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各國在生產不同產品上的比較成本差別呢?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o理論)對此作出瞭解釋。該理論認為,在不同國家同種商品之生產函式相同的條件下,比較優勢產生的根源在於各國或區域生產要素相對稟賦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產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別。
因此,各國應當生產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相對充裕要素的產品,而進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的產品。這一邏輯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國之間單位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國的生產函式都是相同的。與此不同,李嘉圖的理論則認為各國比較成本的差異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之差別造成的,也即各國的生產函式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時期內這類不同性保持不變。
在斯密和李嘉圖的**理論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生產技術是給定的外生變數,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市場結構為完全競爭。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這兩個理論被稱為「古典**理論」。在h-o理論中,勞動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產規模報酬仍然不變,市場結構仍為完全競爭。
h-o理論被稱為「新古典**理論」。
無論是「古典」的,還是「新古典」的**理論(我們不妨將這兩者合稱為傳統**理論),所強調的比較利益結構都是建立在一國產業之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的。通常的情況是,發展中國家缺乏資本和技術,而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便宜的優勢。發達國家則具有資本和技術方面的優勢。
因此,比較優勢的**格局一般表現為:發達國家進口勞動密集型或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則進口後者,出口前者。
應該說,上述理論在解釋現實中的某些**格局上是相當成功的,並曾在相當長時期內構成了國際分工與**理論的主流,但它們終究存在著侷限性。
無論是以勞動生產率差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理論,還是以生產要素供給為基礎的資源稟賦理論,其比較利益產生的前提是各國的供給、生產條件不可改變,資源和生產要素不能在國際間流動,這種傳統比較優勢具有靜態的特徵。但處於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生產要素、資源可以在國際間流動;自然資源通過技術進步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資源可以通過人力資本投資而以「質量」上的優勢彌補「數量」上的劣勢。這表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靜態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並不一定具有動態的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與競爭優勢理論有哪些聯絡與區別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 5
2樓:姬覓晴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奠定了近代國際分工和國際**理論的基礎。而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超越,二者比較,有以下不同:
前提不同:比較優勢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作為理論前提,競爭優勢理論則以不完全競爭市場作為理論前提,後者比前者更符合當前的現實。
一、角度不同
比較優勢理論從全球角度考慮,認為一個國家只要按照比較成本原則分工,就會增加自身福利,並提高世界範圍的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水平。競爭優勢理論從國家角度出發,考慮怎樣才能使一國在**活動中得到的福利更多一些,生產效率提高得更快一些,在國際分工中佔據更加有利的地位。
二、範圍不同
比較優勢理論只考慮某些產品或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而且主要是對其成本即**的競爭能力進行比較。競爭優勢理論則是將一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即生產力發展水平與它國進行比較,而且,它除了考慮現實情況之外,還要考慮潛在的利益對比。
國家競爭優勢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我國外匯儲備越來越多,把錢都給美國人花了。
名詞解釋:競爭政策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區別與聯絡?
4樓:匿名使用者
競爭優勢是一個企業或國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業或國家更能帶來利潤或效益的優勢,源於技術、管理、品牌、勞動力成本等。
比較優勢是相對更具有有時或劣勢更小的方面。
假設a國製造汽車方面強於b國,而b國在製造麵包方面強於a國,這是「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如果a國在汽車上和麵包上都對b國有優勢,但是汽車方面有更大的優勢,那麼a國會將資源投放在它乾的最好的,利潤最高的汽車上。而b國儘管作麵包的效率不如a國,但是,它可以將最好的資源投放在a國放棄的麵包領域。
這就是「比較優勢理論」(***parative advantage)。
經濟學中的「兩利相權擇其重,兩害相權擇其輕」
5樓:匿名使用者
競爭優勢是絕對值
比較優勢是相對值
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理論聯絡和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產生於國與國之間的相對**差,而造成這種**差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國家技術水平的差異造成的。在只有勞動一種生產要素的情況下,技術水平的差異體現為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絕對優勢理論強調引發國際**的是國與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基於絕對優勢的國際**可以使**參與國從**中獲利。
比較成本優勢理論仍然認為國際**產生於國與國之間技術水平差異帶來的商品**的相對差異,但是在這裡技術水平的差異體現為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異而不是絕對差異。根據比較優勢所決定的國際**仍然會對各**參與國帶來福利的改進。一國即使在某種商品上不具有絕對優勢,但是只要在該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那麼該國也可以生產並出口該商品,從而使**發生,並且在**中獲益,整個國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的區別
7樓:阿離
1、理論不同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的原因是國與國之間的絕對成本的差異,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所耗費的成本絕對低於他國,該國就具備該產品的絕對優勢,從而可以出口;反之則進口。各國都應按照本國的絕對優勢形成國際分工格局,各自提供交換產品。
2、背景不同
絕對優勢理論是亞當·斯密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在他2023年出版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中反對重商主義,要求自由放任,系統的提出了絕對成本說。亞當·斯密因此成為自由**理論的首先倡導者和鼻祖。
比較優勢理論是國家之間存在某種特徵差異; 各國的比較利益的靜態不變的,不存在規模經濟;自由**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進行的,以物物交換為形式;生產要素在一國國內可以自由流動,在兩國間則不能流動; 不存在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經濟發展。
3、假定條件不同
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8樓:天行健管理諮詢
共同點:
1、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範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2、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3、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4、都有其自身的侷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不同點:
1、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2、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3、適用範圍不同: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較優勢理論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4、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9樓:徐筱灃
亞當斯密於《國富論》中最早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比較優勢理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中提出,是用國與國之間生產同一產品相對勞動生產率優勢解釋國際**原因的理論。兩者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共同點:
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範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d:都有其自身的侷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不同點:
a: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b: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c:適用範圍不同: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較優勢理論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d: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參考資料
試述大衛 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與赫克歇爾 俄林資源稟賦理論(即
新古典的h o要素稟賦理論,從要素稟賦結構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所導致的要素相對 在國際間的差異方面來尋找國際 發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圖模型中關於一種生產要素投入假定的侷限,取得了相當的成功。經濟學和經濟學類的區別 經濟學僅指經濟學本專業,而經濟學類則包括金融 國貿 財政 投資 稅務 經濟學 國民經濟學...
比較優勢理論的現實性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關於經濟學專業樓上已經說了很多了,差不多了,我就不多說了。我談談下面一個問題吧,南理工可以從文科專業轉到理工科類的專業嗎?有什麼樣的條件嗎?首先在南理工經濟學不能算是文科專業,他上的是理科高等數學,南理工在外省經管院專業也只招理科生的。其次,文科專業轉理科沒有限制的,只要你有這個實力通過轉系考試。每...
校外學生託管班和校內託管,有什麼競爭優勢
校內託管是學校老師看管,時間不會長,但有利於學習,校外時間可以很長,但不會真心看管 名詞解釋 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 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 有計劃 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