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宮大年三十要吃素餡餃子,這有何緣由

2021-03-23 19:57:03 字數 6255 閱讀 2073

1樓:pupil丶

當年努爾哈赤為了滅明朝,殺了不少人,當然殺的人裡多數是壞人,但是也有一些是誤殺的,不吃肉餡的餃子,就是為了祭奠那些被誤殺的人,是一種懺悔,是對自己犯過錯誤的一種救贖,就是因為這個,所以清朝皇宮大年三十晚上要吃素餡餃子,後來一直延續著。

2樓:西嶺杉杉

據說當年努爾哈赤起兵創立後金時,有太多的無辜百姓犧牲,為了紀念無辜的犧牲者,他登基後便立下除夕夜吃素餃子的規矩。

3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當年與明朝大戰, 死傷無數 ,為紀念戰爭而死的兄弟所以除夕吃餃子。

4樓:sxl603069莎莎

因為這是愛新覺羅家的傳統,好像是為了紀念一場戰役中死去的人,並且在古代如果皇帝吃素的餃子的話,其他人也會相仿

5樓:貓咪桑

三十是很有紀念意義的,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吃素餃子,對於大清皇帝有紀念意義

6樓:百小度

是有特殊意義的。為了紀念在戰場上犧牲的英烈。

7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數字是有著特殊意義的,釋出「七大恨」討明檄文,表示與明朝有不共戴天之仇,只是打仗就要死人,經過多年浴血奮戰,死傷無數。

8樓:匿名使用者

吃素餡餃子表示和明有不共戴天之仇,只是打仗就要死人,多年奮戰,死傷無數

9樓:只喝可樂

這是根據祖宗留下來的規定,為了祭奠當時的英雄,烈士。

為何清朝皇宮大年三十晚上要吃素餡餃子,而不是肉餡?

10樓:紙殼子

1、清朝的清太祖不是努爾哈赤嗎,這事是他的想法,當年為

了滅明朝,殺了不少人,當然殺的人裡多數是壞人,但是也有一些是誤殺的,不吃肉餡的餃子,就是為了祭奠那些被誤殺的人,是一種懺悔,是對自己犯過錯誤的一種救贖,就是因為這個,所以清朝皇宮大年三十晚上要吃素餡餃子,後來一直延續著。

2、清朝不是滿族嗎?這也是滿族的習俗,除夕是大年三十,也就是一年裡的最後一天,包很多素餃子,凍起來,從除夕吃到十五,預示著年年有餘,不過清朝入關以後這個就變了,畢竟北京的氣候不適合凍餃子了,沒有東北那麼冷,不過皇宮大年三十那天吃素餃子的習俗算是延續了下來。

清朝皇宮是這樣,後來寓意又改變了,大家根據這種習俗想出了很多適合的寓意,比如吃素餃子代表著素淨,一年家裡肅肅靜靜的,別那麼多事,一個家庭最怕的就是事多,這是家庭和睦的象徵。

再有就是菜也是財的寓意,多吃點財,明年好發大財,為了討個吉利,芹菜,勤勞發財,韭菜,就是發財,白菜,百財,不過吃肉的地方還是挺多的,至少東北過年三十都是肉餡的,菜放的少。

清朝後期嘉慶、慈禧把這個習俗給改變了,他們開始吃肉餡的餃子,時間久了祖宗的遺訓逐漸淡化,素餡餃子成為過去,傳承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11樓:痕水月

當時清朝是滿族人,可能肉吃膩了,在大年三十的時候就想吃點蔬菜。這只是他們的一個風俗習慣吧。

1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清朝是滿族人,所以民族文化差異也比較大他們不太喜歡吃肉食所以就吃素餡餃子。

13樓:慧慧的豬

其實這就是一種心理作用罷了,就是在宣佈新的一年裡他們不會鋪張浪費的。

14樓:1小貓不吃醋

因為當時他們是滿族人,然後也不太盛行吃肉,所以就是晚上吃素餡餃子,然後後來也廣為流傳

1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講究啊,吃素是敬佛的表現,哪敢吃肉餡啊

16樓:clx詩意

這個可能是那個時候的習俗吧,他們都比較偏向喜歡素的食物,所以大年三十晚上吃素餃子。

17樓:輝煌李文

據說吃素餃子是為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死亡的人,還有就是可能和滿族人的習俗有關。

18樓:和藹的草莓居居

清朝的統治者可是滿族人,不是漢族人,可能是風俗習慣吧。

19樓:匿名使用者

統治者為滿族人,與漢族人風俗習慣不同。

大年三十吃餃子的來歷

20樓:_溾魅

古代的人們認為在除夕的交子時分,人吃了餃子會通身添力,餃子音諧交子,為「更歲交子」的意思。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的餃子是與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藥物用來治病。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

「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

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21樓:淺藍使者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

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批註:收藏評分分享

22樓:

和交子同音的。*、stxu75556625444489963214559

大年三十為什麼要吃餃子?

23樓:狗比人忠

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

「更歲交子」這個風俗開始於明朝初年,原來「交子」的諧音便演變為「餃子」。而且,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大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

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

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

24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

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

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5樓: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

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

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大年三十如何接財神,大年三十,也就是今天,什麼時候接財神合適

接財神一般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的12點鐘,當12點的鐘聲敲響之前,大家就開始接財神了。接財神前需要先壘上旺火,旺火代表著全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所以在年三十的早晨,大家都紛紛的買上了旺火,有的用煤炭堆積成旺火,有的選擇用香旺火來敬財神,還有的人選擇用無煙的旺火敬財神,同時也表示了家家戶戶對新年給予了更美...

描寫大年三十煙花的作文,描寫大年三十煙花的作文

看完春節聯歡晚會後,伴著十二點來臨的倒記時,10,9,8,7 3,2,1,0!我們向2011年告別了,隨之我們迎來了充滿希望的2012年。天空中綻放著一張張歡迎2012年的美麗的 笑臉 將天空變成了一幅亮麗的畫。一朵朵煙花把天空裝飾的絢麗動人。快看!那朵淡紫色的煙花。這是一朵小巧的煙花,它只有別的煙...

為什麼又把大年三十叫「除夕」,為什麼大年三十又叫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 除夜 歲除 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 十 年三 十 年三十晚 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 中 除 字的本義是 去 引申為 易 即交替 夕 字的本義是 日暮 引申為 夜晚 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