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晚夏落飛霜
1、啟辭
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表示寫信人以誠懇的態度,請受信人閱讀信文。
2、正文
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
3、結語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
4、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結尾的右下方簽署寫信人姓名。如果是寫給熟識的親屬友人的,可只寫名字,不必寫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稱呼,如:弟、侄、晚等。
稱呼與名字之間,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將稱呼用小字寫在名字的左上方。
5、啟稟詞
署名的後面,可加寫啟稟詞,也可不加。常用啟稟詞如下:
對尊長:叩叩上 叩稟 敬稟
對平輩:上敬上 謹啟 鞠啟 頓首 親筆 手肅
對晚輩: 字 示 白 諭 手白 手諭
6、日期及氛圍等
在署名或啟稟詞後面,寫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寫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還可以在日期之後,寫上撰信時的處所、氛圍、心境等,如「舟中」、「燈下」、「萬籟俱寂」之類。
7、附候或致意
如寫信人的家屬、近處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後一行或加上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囑筆問候」。
2樓:匿名使用者
常用書信套語:
提稱語,用在對方稱呼後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鑑
長輩:幾前、尊前、尊鑑、賜鑑、道鑑
師長:函文、壇席、講座、尊鑑、道席、撰席
平輩:足下、閣下、臺鑒、大鑒、惠鑑
同學:硯右、文幾、臺鑒
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
女性:慧鑑、妝鑑、芳鑑、淑覽
古代人的書信格式
3樓:匿名使用者
書信一開頭,便是稱呼
;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稱呼;信的中間,提到別人時,又要稱呼。稱呼弄不清,容易鬧成笑話。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書信格式一般包括:①謂語、②提稱語、③思慕語、④正文、⑤祝福語、⑥署名,這六個部分。
5樓:小小小白
中國古代書信基本格式
書信要注意事項:地位、抬頭、分行、稱謂、結尾。
所謂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稱謂寫於起首頂頭第一行。發信人的署名在全張信箋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頭是指舊式書信,對年長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為避免雜亂無章而採用的分段陳述。每段開始前空二個字,述及不同內容時分幾段書寫。
稱謂,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於父母用膝下、膝前;對於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鑑、鈞鑒、侍右;對於平輩用臺啟、大鑒,惠鑑、臺右;對於婦女用懿鑑、慈鑑;對於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現時,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鑑,臺鑒,賜鑑,等也未嘗不可。
信寫好以後,加上結尾語,俗稱「關門」。有如「敬頌鈞安」、「即問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禮」,以及較古樸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 在社交上用「專頌檯安」。另有匆促草率語「匆匆不一」、「草草不盡」、「不盡欲言」、「恕不多寫」等。
「書信」當作一個複合詞來用,而古代「書」和「信」是有區別的,「書」指信件;「信」指使者,即傳達信僕之人。漢樂府《古詩為船衝卿妻作》劉蘭芝請母親塒絕縣令派米的媒人:「自可斷米信,徐徐更謂之。
」來信,就是來說媒的使者。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十六年:「(馬)超等屯消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
」這裡的「信」,亦指使者。「信」的這一意義,常見於漢魏六朝的文獻,不能誤解為後起義的「書信」。但在《晉書•陸機傳》內,「書」和「信」已經結合成詞,店人詩亦多見「書信」,而且有了單單以「信」指函札信件的川法。
如王昌齡《寄穆侍御出幽州》:「典逆薊門書信少,雁飛猶得到衡陽」;賈島《寄韓潮州愈》:「隔嶺篇章球華嶽,出關書信過瀧流」;元稹《酬樂天嘆窮愁見寄》:
「老去心情隨日減,遠來書信隔年聞」;俱以「書信」連言。
如果認為此三詩中之「信」仍指送「書」之人,那麼下而這首詩衛的「信」卻無須醜疑其為「書」的同義語。元稹《書樂天紙》:「金鑾殿裡書殘紙,乞與荊州元判司。
不忍拈將等閒用,半封京信半題詩。」京信加封,顯然指物,意思非常明確。可見「信」的函札之義雖系後起,並不很晚。
而以「書」指信件的古義,一直沿用至今。寫「惠書奉悉」,作為「收到來信」的文言,是常見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人們在寫書信時候,一般都會遵守一套約定俗成的格式。上下款的稱呼;開頭結尾的致敬祝頌之辭,有許多習用語;抬頭、空格等等,也有通行的行款。
古代書信大致可以分為給艮輩的(父母、師長、上司等等)、給平輩的(兄弟、朋友、同學,同搿等等)、給晚輩的(子侄、學生等等)三種。上款寫受信人,下款寫作書人,小問敘正文,三種書信均同,為明清以來常見的格式:但漢魏六朝的書札,卻都先寫自己的姓名,後列受書人。
《報任少卿書》的開頭「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這樣。太史公,官名;牛馬走,為司馬遷自冰之訊;再拜,表示行禮;足下,為對任少卿的敬詞。下面的「曩者辱賜持,教以順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這一段活,接藉任少卿來信的話頭,引起下文。
末尾只說「書不能惡意,略陳固陋,謹再拜」,不再署名。三國魏文帝曹丕)的《與朝歇令吳質書》,開頭寫「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吳質字)無恙」,末尾寫「行矣自愛,丕白」;自己署名,前後兩見。「白」,是述說的意思。
南朝梁丘希範(遲)的《與陳伯之書》,開頭寫「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末尾復書「丘遲頓首」;頓首,示敬,亦前後兩見。「無恙」,為正文前問候的通用語。這種先署己名的格式,直到近代仍有人沿用,不過不象先寫受信人上款的那樣普遍;而對人稱字(後來亦稱人的別號)不呼名以及在書信的首尾致敬問候的傳統,至今還在延續,不過因時世不同、用語有異而已。
7樓:匿名使用者
稱謂,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於父母用膝下、膝前;對於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鑑、鈞鑒、侍右;對於平輩用臺啟、大鑒,惠鑑、臺右;對於婦女用懿鑑、慈鑑;對於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現時,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鑑,臺鑒,賜鑑,等也未嘗不可。
求古人寫信的格式與方法
8樓:妄譖
寫信的範例:
敬愛的(親愛的,尊敬的) ***: 您好!
感謝你的提醒和教誨,我會銘記於心,以後不會再發生類似的錯誤和問題,在百忙中給你造成的麻煩,我感到抱歉。。。。。。。。。。
此致 敬禮!
你的朋友青蛙 2023年10月18日
古代書信格式,發圖
9樓:麥寶兒是我
正文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
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一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
一般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後再談自己的事情。正文寫好後,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後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白處,並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後面寫上「又及」或「再啟」字樣。
結語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
舉例:請對方回信:
盼即賜復。翹企示覆。佇候明教。
時候教言。盼禱拔冗見告。萬望不吝賜教。
敬祈不時指政(正)。敢請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見告。
如何之處,恭候卓裁。至盼及時示下,以匡不逮,無任感禱。
告訴對方不用勞神回信:
謹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
答覆對方詢問:
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一粲而已。遠承下問,粗述鄙見,尚希進而教之。上述陋見,難稱雅意,亟祈諒宥。姑道一二,未必為是,僅供參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見笑。
10樓:賢
一、啟辭
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
啟辭理應屬於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於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語,在現時書信中還常可以看到,所以將此單獨提出,分兩類舉例以供參考:
1.表示寫信人以誠懇的態度,請受信人閱讀信文。
[敬稟者]
寫信人自稱是恭敬地稟陳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稟告的話,用於致父母尊長的信,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跪稟者義同「敬稟者」,用於子孫對尊長。
即稟者同上。
[敬啟者]
寫信者自謙為恭敬地陳述事情的人,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告訴下面所寫的內容。既可用於同輩,也可用於下對上。
[謹啟者]
謹,是謹慎、鄭重的意思。用於同輩。
[徑啟者]
徑,這裡是直截了當的意思,一般公私書函通用。
[拜啟者]
拜,表敬詞。用於友朋往來書信。
[敬呈者謹呈者]
皆用於下對上的公私書函。
[懇啟者]
用於平輩,表示下面信文將寫求助於對方的內容。
[茲啟者]
茲,這裡,現在。茲啟,意即今在此陳述。態度客觀平和,不含明顯敬意。
[哀啟者]
向親友報喪的書信用此。
[復稟者]
用於對尊親或上級的回信復稟。對平輩可用「再啟者」。
[專啟者]
用於專談某實事的書信。
2.根據具體情況,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如: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獲悉一是。
奉誦鈞諭,嚮往尤深。
頃獲大示,井所賜物。
惠書奉悉,如見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頓開。
披誦尺素,謹表葵私。
數獲手書,至感厚愛。
展讀琅函,甚感盛意。
接閱華簡,幸叨莫逆。
捧讀德音,喜出望外。
大札敬悉,稽復乞諒。
暌違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問,時在念中。
一別經年,彌添懷思。
前此一函,想已達覽。
手教敬悉,詞意深美,一啟蓬心。
正切馳思,頃奉華翰,快慰莫名。
頃得手示,欣悉康泰,至為寬慰。
日前曾奉一函,諒已先塵左右。
別來無恙,久不晤見,甚念賢勞。
欣奉惠書,敬聆喜訊,不勝忭賀。
久慕鴻才,今冒昧致書,以求教誨。
臺函奉讀多日,未即修復,萬望海涵。
接讀手書,知君抱恙欠安,甚為懸念。
蒙惠書並賜大著,燦若河漢,拜服之至。
迭接來示,因羈瑣務,未及奉復,深以為歉。
二、正文
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
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一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一般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後再談自己的事情。
正文寫好後,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後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白處,並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後面寫上「又及」或「再啟」字樣。
三、結語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這裡不妨臚列若干,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
恕不一一。
不宣。不悉。
不具。不備。
不贅。書不盡意。
不盡欲言。
臨穎不盡。
餘客後敘。
餘容續陳。
客後更譚。
四、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結尾的右下方簽署寫信人姓名。如果是寫給熟識的親屬友人的,可只寫名字,不必寫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稱呼,如:弟、侄、晚等。
稱呼與名字之間,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將稱呼用小字寫在名字的左上方。
五、啟稟詞
署名的後面,可加寫啟稟詞,也可不加。常用啟稟詞如下:
對尊長:叩叩上 叩稟 敬稟
對平輩:上敬上 謹啟 鞠啟 頓首 親筆 手肅
對晚輩: 字 示 白 諭 手白 手諭
六、日期及氛圍等
在署名或啟稟詞後面,寫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寫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還可以在日期之後,寫上撰信時的處所、氛圍、心境等,如「舟中」、「燈下」、「萬籟俱寂」之類。
七、附候或致意
如寫信人的家屬、近處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後一行或加上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囑筆問候」。如應向收信人的家屬、近鄰親友問候的,可加上「請向某某致意」,倘是長輩,可作「請在某某前四名問安」之類。
古代人吸菸嗎古代人抽菸嗎?
吸菸。清代前期,商品經濟已經有了顯著的發展,在客觀上為菸草生產發展和吸菸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具體說,菸草廣泛流傳和迅速普及,還同下述情況有關。1 菸草具有一定的藥用功能。早期的吸菸宣傳,十分強調甚至誇大了菸草的藥用功能,這對菸草的傳播產生深刻的影響。最早提及菸草的有關醫書,多記載它可 闢瘴 祛寒 甚至...
古代人怎麼避孕,古代人是怎麼避孕的
生理期,水銀,外射.古代人是如何避孕的?古代人避孕要喝以此能導致不能 懷孕的中草藥。古代的人根本沒有避孕的意識。隨著人類不斷的文明發展,綜合著諸多的因素,才不斷地把避孕 也叫做節制人口或計劃生育 提到日程上來。古代人知識水平不是太高,也許不能正確識別男女,所以他們避孕的方法就是自然避孕。古代人本來就...
古代人會刷牙嗎,古代人怎麼刷牙
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許多護齒措施。在 禮記 中,雞初鳴,鹹漱 的記載,這證明我國人民於2000年前就知道要早晨洗臉 漱口了。刷牙是在漱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潔牙方法。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 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