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去世一百天內能不能參加喜宴 百日祭屬於喜事還是白事

2021-03-25 13:54:26 字數 4820 閱讀 1398

1樓:匿名使用者

按照老人的說法是不可以,因為迷信說發,不管是喜葬還是什麼,去世的親人因為不捨得離開自己的至親,會留戀在其身邊一段日子。所以,一般不建議去參加婚宴,怕對喜主有所衝撞。當然了,這是老輩的迷信說法,如果你們皆不在意,那也無所謂。

信則有,不信則無,不必計較太多。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地方一個習俗,有的地方講究這些,有的地方不講究,我建議你問一問當地的老人,或問一下你的朋友是否介意此事。附:下邊是百日祭介紹

百日祭:是在逝者死亡滿百天時舉行的悼念儀式。屆時兒女都要在死者墳前和家裡的神位、靈屋前進行燒香、焚紙、拾魂等儀式。

百日這天,死者的主要親友和鄰里都要前來參加祭祀活動,並將放在神位前的靈屋拿到墳前燒化。蒙喪家這天要宴請賓客,以示謝忱。做百日之後,死者家屬即轉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3樓:大智先若愚

白事,不過現在這方面沒有那麼守規矩了,一切隨意,生活嘛

4樓:匿名使用者

1.能;2。中性的,既叫「紅白喜事」。

5樓:匿名使用者

古語,紅白皆為喜事。

6樓:米叔無敵

不能,這麼簡單的問題,至於糾結嗎?

宗教與民俗的關係是什麼

宗教信仰與民俗的關係

7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信仰與民俗本來沒啥關係...因為宗教信仰只有一個目的:修煉上天堂...

but 為了普度眾生~為了讓大家有個認識的機會~剛開始 並不要求 信徒一定要有多高的標準~所以宗教信仰與民俗 就常結合在一起...

8樓:匿名使用者

9樓:金色布拉格

我認為是相輔相成的吧。有許多宗教裡所講的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都知道,只是宗教當中講的更深入一些。就拿佛教來說吧,有很多小孩子都會說一句阿彌陀佛,很多人過年都會燒香,而且我們的祖輩都會上墳掃墓等,這些都是我們的民俗,而在佛教中就做出了很多更深入的解釋。

再就是**教,西方國家中的聖誕傑就是一個很好的解釋。

10樓:沙河鎮

2:2 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執行的邪靈.

2:3 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

宗教與民俗的區別 10

11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宗教,我理解的是。在法律和道德行為準則完善形成之前,宗教本身擔任著規範人們行為底線的職責。比如說多數宗教都有描述地獄、煉獄、或類似的內容。

而且宗教也在很長時間內是朝廷治理國家的一種工具,也類似於現今的法律和社會**。而宗教信仰多是對未知自然世界的敬畏,對英雄人物的敬仰。至於宗教文化,「文化」這東西很難說的,太過於綜合。

民俗的話,把理想化的宗教對映在現實生活就是民俗中的那一部分。而真正的民俗涵蓋量就更大了。

文化是一道菜,宗教和民俗就是油和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甚至有時候都可以互相轉化。很亂很複雜。

12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與民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屬兩個不同的範疇,宗教屬於上層建築。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們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宗教與民族的聯絡就是宗教的民族性,每一種宗教的產生,總是同某些民族的社會歷史條件聯絡在一起的。

民族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物質生活,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傳統,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尚習俗,是反映了民族的特點和形式,反映了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感情,是構成民族「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質」這一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風俗具有傳承性,社會性,自發性等特點,是民眾自發重複的行為,由某些指令所規定的行為在演變為民眾的自覺行為前,雖已廣泛流行社會,也不能列入風俗習慣之範圍,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雖然對於信仰它的民族的社會生活各方面有著深廣的影響,與這些民族的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絡,但其與民族風俗習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13樓:從鄉村走出來的

寫**呀,我不行。

宗教是一種精神信仰;民俗多指生活習俗。

----------

從現代宗教學角度說,民俗信仰是一種近似宗教信仰的準宗教現象,在某種意義上人它也可以被視為宗教信仰。但是,民俗信仰終歸和嚴格意義上的有組織的宗教信仰不同,其社會作用、社會控制力、約束力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換而言之,宗教是有組織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我這麼跟你說吧,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祕力量或實體,該神祕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神祕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

再來說說宗教本身,宗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過去,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它的反認識邏輯性、危害性和主觀性,很少認識到它的價值邏輯性、有益性和客觀性。   宗教是理論化和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它以「上帝」、「真主」、「天公」、「諸神」等神祕偶像的意志為一條邏輯主線,把各種零碎的、具體的道德規範以及各種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聯絡起來、統一起來,這些神祕偶像實際上就是社會利益(特別是統治階級利益)的化身。總之,宗教的本質就是用主觀的、虛假的形式來反映客觀的、真實的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用唯心的外殼來包裝唯物的核心。

例如,「生死輪迴」理論反映了社會發展連續性的客觀要求;「因果報應」理論反映了人際交往的等價性規律。

民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他們直接的聯絡是信仰著共同的神祕,如宗教裡邊信仰**耶穌上帝釋迦摩尼的,民俗裡面信仰觀音天公財神的,都是神祕的力量。

15樓:匿名使用者

從現代宗教學角度說,民俗信仰是一種近似宗教信仰的準宗教現象,在某種意義上人它也可以被視為宗教信仰。但是,民俗信仰終歸和嚴格意義上的有組織的宗教信仰不同,其社會作用、社會控制力、約束力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換而言之,宗教是有組織的。

簡論宗教信仰與民俗的關係

民俗與傳統的關係

16樓:丨誰是英雄丨

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如歷史、文學(包括口頭文學)、曆法、醫藥、科學技術等,都是用一定的語言表現出來的。

宗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對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著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階級社會中,宗教對文化的影響很大,波及人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響逐漸減弱。

民族文化作為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在階級社會裡,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剝削階級的與被剝削階級的兩種文化,反映著兩個對立階級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觀。在社會主義社裡,民族文化是具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並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於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向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麼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

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雖然民俗常常因為時過境遷而不斷改變,卻自有分明的型別或模式,您知道嗎?南方的吊角樓與北方四合院就是兩種不同型別民居建築。

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累,甘願接受這種模式性規範的保護!

民俗涉及的內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領域仍在不斷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範疇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幾大部分:

1 生產勞動民俗2 日常生活民俗3 社會組織民俗4 歲時節日民俗5 人生儀禮6 遊藝民俗7 民間觀念8 民間文學

民俗宗教以什麼為核心

17樓:你本來是佛

儒道為基礎,好比是小學,中學。佛教為大學,是教化核心。

如何正確處理民族風俗習慣與宗教禮儀的關係

18樓:幽冥vs亡靈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宗教雖將教義教規與信教群眾的衣食住行、文化節慶、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相融合,但是風俗習慣與宗教禮儀仍然有所不同。要正確處理兩者的關係,對已經約定俗成的婚喪嫁娶儀式,例如起名、割禮、給亡人站禮、送葬、過乃孜爾等,雖然含有某些宗教色彩和宗教傳統,但實質上已經演變為民族風俗習慣的組成部分,應予以尊重。

19樓:aaa**王

這個概念太大了 宗教理法高於民俗

凡事看出處!聖者說可信!!!凡說不可信!沒道理的都是迷信!

夢見去世的親人去關燈,夢見親人去世自己大哭

好多都曾夢到過世的親人,醒來就覺得很疑惑,因為很可能夢中的這位親人已經去世多年,或者自己平日裡並未過多想起。中國古代認為夢中的過世親人是亡者的 靈魂 素有託夢之說,甚至在古代帝國,還有很多 先皇託夢 的說法,以此為依據成為 皇帝意旨 其實筆者認為這種東西只能對人不對事,夢境本來就是人們的思想產物,如...

親人去世後有什麼禁忌,親人去世後有何忌諱

信欺者有,不信者無。孝道,可以隨時去看望和遵守 過三天禁忌就解除了,各地風俗不一樣吧 最好別出門這幾天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親人去世後有何忌諱 行殯下葬的禁忌 是好死與凶死者的葬禮不容混同 不許寡婦,孕婦,產婦參加喪葬 再婚夫妻不同葬。葬禮的禁忌 靈柩出門 一般總得選擇一個比較吉祥的日子出殯,忌雙日下...

親人去世怎麼表達慰問,親人去世的慰問簡訊

1 逝者安息,生者奮發。2 逝者已登仙界,生者節哀順變。3 節哀吧,走的人不希望你不快樂。4 節哀順便,不要太難過了。照顧好身體。5 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要節哀順變!保重身體。6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7 家人會在那邊過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難過。8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