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華夏 九州 中原等等名詞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他們各自之間

2021-03-25 20:04:13 字數 5023 閱讀 2096

1樓:呂屹

中國有三個意思,地名,華夏族2023年建立的國家的正式國號,文化概念,華夏也有三個意思,地名,民族稱號,文化概念,對外稱中國,華夏族由中原向四方擴張,一開始中國就是指中原,後來泛指華夏的土地。中原是華夏族的發源地,中原的重要處於他的地理位置和先人的起源帶有一種文化正統意味。傳說禹建立的政權將華夏分為九州,後來也成為地名,華夏代稱,大禹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甲骨文中對商湯的歌頌中就是沒有滅夏,甲骨文中也沒有夏字。

為什麼中國稱為華夏,華夏的含義又是什麼?

2樓: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以區別與周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始帶有民族概念。

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拓展資料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

「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辭海》華夏條為:「中國古稱華夏。」

在這些註解中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廣闊的疆界與和雅的禮儀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服飾紋章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疆域廣闊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實際上,「美」字本義就有「疆域廣闊」的意思。

「美」從羊從大。「大」指國土遼闊,「羊」指生活在這片遼闊國土上的人民,稱讚他們馴順如羊。「美」的字典義為「味甘」,這是轉義,因為古代帝王視治大國為烹小鮮,故有此轉義。

文獻有「諸夏」之稱,乃「諸多夏國」、「華夏列國」之義,因為先秦時期華夏是由九州諸國組成,「諸夏」之稱如同女真諸部之稱。

「華夏」所指即為周朝於西周時期的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民族先民的稱謂。現也可代指漢民族,如:《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明朝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郁達夫《滿江紅·閩于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3樓:純黑的眸子

華夏:古代中國的別稱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 ,以區別與周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出自四嶽之後的姜戎子駒支說:

"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華夏起源於華胥,伏羲的母親即為華胥氏。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 ,也是周王朝的自稱,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帶有民族概念。

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4樓:默默她狠傷

華夏的含義:中國的古稱;古代漢族的自稱,華,是為「章服之美」也,夏,是為「禮儀之大」也。關於稱呼有以下幾種解釋:

《左傳》中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一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華」;

夏朝是第一個王朝,也意味著第一個家族,實際也是第一個族群控制多個民族進行融匯所形成的「國」,即第一個國家。所以才出現了「華夏」這個詞。而且基本代指的是國家,雖然這個國家在當時的地域實際是很小的一塊;

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

夏朝從一開始就以**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黃帝和炎帝,後由於合併融合,蠻,夷,戎,狄等民族相繼融入華夏族,構成後來漢族的主體,漢族由漢王朝而得名,此前稱華夏族,所以漢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體為華夏族。

拓展資料:

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5樓:匿名使用者

《左傳》中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一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華」。

後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夏朝從一開始就以**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6樓:匿名使用者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

《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

」「華夏」原義為「光榮的夏人」,即「榮耀的中國人」,是族名。後來也兼指中國之人的居住地區。最後代指「中國」,成為古代中國的自稱,成為國名。

  出處:《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羽 威震華夏, 曹公 議徙 許都 以避其銳。」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喜信和勇》:

「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 《滿江紅·閩于山戚繼光祠題壁》詞: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號稱華夏。華夏二

字源於何處?現代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各無華夏條。而《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華夏(hua xia)條目為:

「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長期相處,逐漸形成華夏族。

」 《辭海》華夏條為:「中國古稱華夏。 《左傳.定公十年》 (孔子曰):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疏:『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一也。』《書.武成》:

『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

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由此可知華夏之稱早於春秋,先於中國。

然而由左傳引文可見,華為榮,夏為大等解釋均為不妥。這似乎只是中華成為泱泱大國以後的望文生義。我認為,華夏應類似炎黃,源於實體,並非形容詞。

夏應源於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名字。正如陰曆又名夏曆,據說因為夏朝就已經採用此歷。華先於夏,與夏並稱,故**應相似。

遍閱辭源、古典,華應該源於中華始祖伏羲的故土,華胥國之名。   「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也可代指漢族,如:

明朝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 郁達夫 《滿江紅·閩于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8樓:

《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

」「華夏」原義為「光榮的夏人」,即「榮耀的中國人」,是族名。後來也兼指中國之人的居住地區。最後代指「中國」,成為古代中國的自稱,成為國名。

9樓:百度使用者

華夏的意思就是華夏民族,專指自堯舜禹至夏朝這段時期形成的民族部落至建國時期的民族種群,因屬於第一次形成的名稱,後代自商朝以後都陸續延續下來,以示正統而已。其中華,並不僅僅指服飾美的意思。其舜帝名重華,實際就是整個民族以其名代族名的重要意思。

而夏朝是第一個王朝,也意味著第一個家族,實際也是第一個族群控制多個民族進行融匯所形成的「國」,即第一個國家。所以才出現了「華夏」這個詞。而且基本代指的是國家,雖然這個國家在當時的地域實際是很小的一塊。

後來各個朝代的大國都是該族群逐步延續下來。因此,華夏即中華也就是中國的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你初中的時候應該學過炎帝和皇帝吧,應為他們是我們的祖先,所以我們就被稱為華夏民族

望你採納!

11樓:後起的麟暉

中華指中國

中華民族指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統稱

華夏=漢

華夏(民)族=漢(民)族

12樓:呂屹

中國有三個意思,地名,華夏族2023年建立的國家的正式國號,

文化概念,華夏也有三個意思,地名,民族稱號,文化概念,夏國是傳說中的國家,甲骨文中沒有發現夏字,對商湯的歌頌中也沒有滅夏,周是商國的冊封,祖先來自中原,華夏族由中原向四方擴張,華夏擴張出現在的中原已經是商國晚期了。華者有文明先進之意,諸夏,中夏,夏也是個很好的詞,華夏出現了。

中國九州是指哪州中國九州是指哪九個州?

天下分為 九州 分別為豫州 青州 徐州 揚州 荊州 梁州 雍州 冀州 兗州。據 禹貢 所敘述九州的範圍,北有燕山山脈 渤海灣和遼東,南至南海,西至甘肅接西域,東至東海。西漢以前認為 九州 是大禹治水後所劃分 東漢以後認為九州是周制,有的認為九州是殷制。具體州名未有定論 尚書 記載為冀 兗 青 徐 揚...

大禹將中原大地劃分為九州,管理九州的長官是

沒有真正的史料記載下九州的管理者。九州是冀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兗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為九州。西漢以前,認為 九州 系禹治水後所劃分,東漢以後,有的認為 九州 是周制,有的認為 九州 是殷制,具體州名未有定說。尚書 作冀 兗 青 徐 揚 荊 豫 樑 雍 呂氏春秋 作冀...

古人把中國叫九州。九州是什麼意思?

一 根據 尚書 禹貢 的記載,九州分別是 冀州 兗州 青州 徐州 揚州 荊州 豫州 梁州和雍州。如下。荊州 佔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 在今兩湖,兩广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 今河北省東南部 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 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