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歌特狂人
何尊西周成王時期宗族中
的一位姓何的所作的青銅器,是西周初期的一件珍貴藝術品。此器造型紋飾都有獨到之處,莊嚴厚重,美觀大方,主體感極強。圓口方體,有四道大扉稜裝飾。
器內底有銘文122字,殘損3字,現存119字。銘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
周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王賞賜何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訓誡勉勵的文告。對研究西周初年曆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何尊的最**值在於,尊內鑄有122字的銘文!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繼承武王的遺訓,營建被稱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這一重要史實,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同時,「中國」兩字作為片語,首次在何尊銘文中出現,這是我們做為中國人應該記住的一件大事。
青銅銘文,就是用青銅鑄造出的寶貴歷史,除了印證史籍或彌補史籍的不足外,它們又代表著真實、誠信,代表著久遠,代表著不朽。
2樓:隱河靈候辭
西周大克鼎,通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腹徑74.
9釐米,腹深43釐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雙立耳,口沿微斂,方脣寬沿,腹略鼓而垂,稱斂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
鼎足著地點比上端略寬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變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證。
大克鼎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歷史重要文獻,對於研究西周時期的職官、禮儀、土地制度等都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由於西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精湛,銘文一般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墨書的筆意。此銘文字型規範,字跡優美,筆畫圓潤,結構和諧,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型之一。
西周時期青銅器鼎的傑出代表作是哪個
3樓:看你不爽就封號
西周大克鼎,通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腹徑74.
9釐米,腹深43釐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雙立耳,口沿微斂,方脣寬沿,腹略鼓而垂,稱斂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
鼎足著地點比上端略寬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變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證。
大克鼎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歷史重要文獻,對於研究西周時期的職官、禮儀、土地制度等都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由於西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精湛,銘文一般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墨書的筆意。此銘文字型規範,字跡優美,筆畫圓潤,結構和諧,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型之一。
司母戊鼎的介紹稿
4樓:巴斯特少佐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2023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875公斤,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2023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國成立後,於2023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稜,扉稜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
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兩隻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
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其腹部鑄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後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範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
經測定,司母戊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
79%,其他0.8%。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的青銅鼎
5樓:咪浠w眯兮
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的青銅鼎分別是: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毛公鼎。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
3釐米,重近34.5公斤,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
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2023年5月,中國歷史博物館首次遴選館藏青銅器十大頂級國寶,四羊方尊位列其中。202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確定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名單。
出土的同類青銅器有人面方鼎等。
後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
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毛公鼎通高54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
鼎為直耳,半球腹,足為獸蹄形,矮短而莊重有力,鼎的口沿還裝飾有環帶狀的重環紋。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6樓:墨漾似魂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
3釐米,重近34.5公斤,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
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西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 金文對嗎
7樓:真英魂修羅
是叫金文,也叫鐘鼎文
8樓:問麗文鎮湘
嚴格的說,從商代到戰國,所有刻在青銅器上的都叫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稱鐘鼎文。
9樓:典暄郜邵美
西周時期青銅器上面的文字有兩種稱呼,一種是金文,另一種是銘文。
鼎有什麼用處?
10樓:小草的心闖天涯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誌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擴充套件資料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
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
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
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11樓:追尋複製者
開始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就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
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就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能夠熬煮油烹食物。
自從青銅鼎呈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用,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鼎是我國青銅文明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明的載體。
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能夠推想,我國遠古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鍛鍊和鑄造技能;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利的標誌,「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顯貴」、「隆重」等引申含義。
12樓:杭育鞏夜春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祕的禮器。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
七、五鼎為卿大夫,
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製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政權的九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
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商代青銅器紋樣與西周時期青銅器紋樣的主要區別
商周時期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商時已蟬紋為主,西周以花紋為主 青銅器銘文拓片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 補史的作用。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
夏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特點種類及作用
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
西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對嗎
對。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周武王滅商紂bai王后,建立du周朝。周朝分西周zhi與東周。西周的金 dao文數量 回大,藝術水準高,是歷史上答金文的鼎盛時期。西周前期的金文具有朴茂凝重 瑰麗奇偉的特徵。用筆藏鋒而線條粗細兼施,點面結合,有著強烈的形式之美。如 何尊 圖21 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