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千世絕殤
運用典故,表達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希望自己能像孔
明一樣,為國家盡忠,保國家安定(愛國之情)。
杜甫,中唐時期的詩人,恰逢安史之亂,一生鬱郁不得志。都城被破後,過著飄泊不定的生活,看著國家每況愈下,杜甫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希望驅敵於國門外,可惜無人用他,空有一腔壯志。看到諸葛亮的遺像,想到他的雄才偉略,想到他的赫赫功績,自然會聯想到自己的悲哀境遇。
所以說會羨慕諸葛亮,羨慕他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愛國之情。
2樓:匿名使用者
誇張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樓:
借代 表達了自己愛國之情
4樓:曹洋婁弘懿
《詠懷古蹟其三》
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頸聯是寫王昭君只能死後魂魄歸來,突出活著無法歸來的悲劇,遺恨之深,並寄予詩人的同情。這首詩借王昭君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對薄命紅顏的深切同情。
詠懷古蹟其三 寄予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5樓:軒轅蕭夏
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抱負。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記敘和對比的表現手法。
詠懷古蹟其三頸聯和頷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詠懷古蹟》(其三)詠歎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6樓:匿名使用者
寄予的情感: 借昭君之怨,抒自身流離之苦。頷聯與頸聯的表現手法:對仗
7樓:潭恕懷申
杜甫的詩題叫《bai詠懷古蹟du》,顯然他在寫zhi昭君的怨恨dao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回家國之情的答。
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來寫王昭君的悲劇,有去與留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通過對比,反襯出昭君出塞的悲慘命運。
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五)中頸聯採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作用? 急啊 謝謝啦…
8樓:terpe白
詠懷古蹟·其五 《詠懷古蹟·其五》
作者: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註解】:
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肅清高:為其清高而肅然起敬。
3、三分割據:指魏蜀吳鼎立。
4、紆籌策:曲折周密地展運策略。
5、伯仲之間:伯仲本指兄弟,這裡是說不相上下,也即當於伊呂間求之之意。伊、
詠懷古蹟其五杜甫,這首詩在表達上突出手法是什麼?
9樓:9點說史
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後,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紆,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雲,奇功偉業,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亦只雄鳳一羽罷了。
「萬古雲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託於形,自是議論中高於人之處。
《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唐代: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譯文: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雲霄的鸞鳳。
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漢朝的氣運已經衰落難以恢復,他意志堅決終因軍務繁忙殉職。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詩,由於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弔古,所以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蹟外,其餘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
三分霸業,在後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得掛齒。詩句寫得這樣曲折跌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
這首詩通篇議論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層層蓄勢,到詩的尾聯達到高潮:「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束於這裡的最強音上。
這組詩是詠古蹟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蹟,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蹟五首》,以抒情懷。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詠懷古蹟五首》中的最末一篇。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發而為詩。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對其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曰宙,"垂於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人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峰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總領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後,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紆,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雲,奇功偉業,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亦只雄鳳一羽罷了。
"萬古雲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託於形,自是議論中高於人之處。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膽略,使人如見其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撥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讚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讚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
這,一則表現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以事業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曰:"臥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
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為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髮之。"黃生曰:此論出,"區區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
"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後,"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人抱恨漢朝"氣數"已終,長嘆儘管有武侯這樣稀世傑出的人物,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於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尚品節的讚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於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弔古,故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蹟外,其餘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在後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耳;"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掛齒。
如此曲折回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層層推選:如果把首聯比作一雷乍起,傾盆而下的暴雨,那麼,頷聯、頸聯則如江河奔注,波濤翻卷,愈漲愈高,至尾聯蓄勢已足,突遇萬丈絕壁,瀑布而下,空谷傳響──"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於這動人心絃的最強音上。
詠懷古蹟(其三)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11樓:solely時瀲
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來寫王昭君的悲劇。
【原文】:
詠懷古蹟·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詠懷古蹟其一中間兩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12樓:天平座de魚
肚子的《詠懷古蹟》,其中一兩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語文不太好。
13樓:愛在沒理那
應該是使用了,誇張和舉例子的手法吧,我也忘了是什麼句子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 杜甫
詠懷古蹟其三賞析。幫幫忙哇
15樓:南京張磊律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
「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
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本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裡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
這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對照。。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
「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16樓:匿名使用者
在做這首詩時,詩人寓居昭君故鄉詩人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歸魂的形象,寄託自己思念故鄉的心情,並塑造了一個鮮明的悲劇形象。以昭君的怨恨之情寄託自己的深深家國之情
17樓:莫生風
啊~那我來評評............
只要第一句是吧?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ok,首先,看格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那麼七律的首句有一式應該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後半句第一字可作平,所以不出律,對的還算工整,但是當然是把第一句第一字也作仄聲更好。
然後,內容:
首先翻譯一下...字面上解釋,群山萬壑,向荊門而去,生出明妃的村子還在。
按我的理解,意思是越過群山萬壑,奔赴荊門山,那裡是明妃出生的地方,明妃不在了,但那村子還在。
我認為好的地方是,尚有村,點明是懷古,人不在村還在,並且後句【獨留青冢向黃昏】,也和此句有呼應。
而第一句的目的,個人認為在於描繪那麼一個場景,群山萬壑,統統指向昭君的山村,山,和下文千載應該有關係。昭君掛了山還指著她村子......
其實古人的詩也不一定是字字皆金,說白了其實並沒有什麼可以大大賞析的,就算賞析也要結合全詩,單看一句也就這麼點東西了。
18樓:社保風歌
起首二句先介紹昭君的故鄉。在荊門,而這荊門也非同一般,詩人須「赴」千山萬壑,才看到「尚有村」,即昭君村。
此一句由千山萬壑襯托昭君故鄉的靈秀和巨集偉,正所謂「人傑地靈」,從地靈,側面反映昭君的「傑」。為下文繼續敘述昭君事蹟作鋪墊。
而句中「赴」字則顯生動,譬如「赴湯蹈火」,這「赴」一字讓讀者自然領悟其地勢之險要,比「到」、「去」一類詞語更有意味。「尚有村」中「尚有」,即仍然有之意,略帶驚歎之情,而這種驚歎也不難覺察到詩人的嘆息。為下文描述昭君的悲劇和思念,作了情感上的鋪墊。
作為七律詩的起句,此二句形象生動,又合乎七律章法,為下文的提供了足夠的氣勢和開始,有此句「起」,自然地容易有了下句的「承」。
以上絕對為風歌個人原創,放心抄襲。
不見杜甫頷聯和頸聯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
不見唐 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專,飄屬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頷聯這兩句用了一個 反對 產生了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世人 指統治集團中的人,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牽連,這些人就叫嚷要將 亂臣賊子 李白處以極刑。這裡 皆欲殺 和 獨憐才 突出表現了杜甫與...
詩歌的頸聯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有怎麼樣的表達效果
頸聯運用擬人手法,以 逆 迎接 私 偏愛 兩個動詞,賦予綠草田園以人性人情,寫出它們對人的熱情親暱之狀,生動而傳神地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頸聯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與東吳生相遇詩歌鑑賞答案 貧疑陋巷春bai偏少,貴想du豪家月最明。頸聯運用zhi了對比dao手法,以 貧 者內的苦容難坎坷和 貴...
《詩經》在表現手法上普遍運用了什麼手法
1 普遍運用了賦 bai 比 興的表現手法 du2 知識延伸zhi 詩經 的表現手法,dao前人概括為賦 內比 興。朱熹在容 詩集傳 中解釋說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一般多見於 頌 和 大雅 但像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