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
原文如下: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白話譯文:
宋國的一戶丁姓人家,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到遠處去打水澆田,派家裡的一個人去打水,常常有一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歌。
」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
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節省一個空閒的人的勞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2樓:匿名使用者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的意思是「尋到的訊息如此,不如不知道」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覽·察傳》。
3樓:匿名使用者
聞,即聽到.引申為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尋到的訊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4樓:匿名使用者
聽到這種訊息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好。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是什麼意思?
5樓:路戍人
尋到的訊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原文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宋君使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譯文宋國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沒有井,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到外面打水洗滌.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後,便對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一個人.
」 有人聽到這話,傳播說:「丁家挖了一口井,井裡出來了一個人.」全國的人都談論這件事,一直傳到宋國國君那裡.
宋國國君派人去問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說:「家裡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節約一個勞動力,等於多一個人使用,並非在井中得到一個人.
」早知道是這個結果,還不如不問.
註釋1: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覽·察傳》. 2:
溉汲——打水洗滌.溉:音gai,澆灌.
汲:音ji,從井裡打水. 3:
及——到了……的時候. 4:國人道之——全國人都在說這件事.
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5:
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
於: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
宋君:宋國國君. 6:
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當「向」講.
7:使——勞動力. 8:
吾——我家. 9:於——向;在 10:
對——回答 11:不若:不如.
啟示不要輕信流言蜚語,不要傳播未經自己考察的話,切忌道聽途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以有聞而傳之者的角度來看:不要聽到什麼傳聞之後就外傳,要動腦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聽到風就是雨,以致於以訛傳訛.
以丁氏的角度來講:在交際中,語言的表達很重要,必須做到表達準確、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歧義.
6樓:雨琦
意思是: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白話全文譯文:
宋國的一戶丁姓人家,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到遠處去打水澆田,派家裡的一個人去打水,常常有一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歌。
」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
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節省一個空閒的人的勞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7樓:路戍人
尋到的訊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原文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宋君使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譯文宋國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沒有井,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到外面打水洗滌.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後,便對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一個人.
」 有人聽到這話,傳播說:「丁家挖了一口井,井裡出來了一個人.」全國的人都談論這件事,一直傳到宋國國君那裡.
宋國國君派人去問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說:「家裡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節約一個勞動力,等於多一個人使用,並非在井中得到一個人.
」早知道是這個結果,還不如不問.
註釋1: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覽·察傳》. 2:
溉汲——打水洗滌.溉:音gai,澆灌.
汲:音ji,從井裡打水. 3:
及——到了……的時候. 4:國人道之——全國人都在說這件事.
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5:
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
於: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
宋君:宋國國君. 6:
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當「向」講.
7:使——勞動力. 8:
吾——我家. 9:於——向;在 10:
對——回答 11:不若:不如.
啟示不要輕信流言蜚語,不要傳播未經自己考察的話,切忌道聽途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以有聞而傳之者的角度來看:不要聽到什麼傳聞之後就外傳,要動腦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聽到風就是雨,以致於以訛傳訛.
以丁氏的角度來講:在交際中,語言的表達很重要,必須做到表達準確、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歧義.
8樓:steve史蒂夫
譯文裡不是洗滌,是澆田
9樓:樹樹樹夏
尋到的訊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只聞新人笑,不聞舊人哭」是什麼意思?
釋義 在一些人眼裡有了新人就忘了舊人,無論以前多愛,有了新人就不會再管舊了。所以只看到。新人的笑,看不到昔日愛人的哭!佳人 杜甫 唐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已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此女只因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是什麼意思
此女抄只因天上有,人間難得襲幾回聞這個女子只有天上才有,人間很難能聽聞到這樣如仙女般的人物。絕對是褒義,就是讚揚這個女子,人間再也沒有這樣的女子了,勸你好好珍惜的。簡介一 應該是出自杜甫的 贈花卿 1 美妙悠揚的樂曲,整日地飄散在錦城上空,輕輕的盪漾在錦江波上,悠悠地升騰進白雲之間。如此美妙 只應神...
詩《春夜洛城聞笛》中, 聞折柳 是什麼意思
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 折柳 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盪起來。何人不起故園情 好象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