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荒城沉醉東風
中國北方與中國南方是指中國內部的兩大塊約略性的區域。中國地理以秦嶺至淮河線為界,將中國分為南方和北方。
南方的地域範圍大致包括華東地區、中南地區、西南地區地區。北方的地域範圍大致包括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
歷史上的中,國,統,一:多是由北向南,僅有兩次短暫的統一是由南向北,但都在隨後的內,戰,中被北,方,政,權取代。
戰國末期秦始皇消滅六國。
漢朝漢高祖劉邦擊敗楚國項羽結束楚,漢,戰,爭。
西晉消滅東吳統一中國。
隋朝滅南朝陳,結束南北朝中國南北方分立狀態。
北宋取代後周,從北方開始逐步消滅了盤踞在南方的諸,多,政,權,結束唐末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明朝初期結束蒙古元朝末期中國各地的**局面。
北,伐,後,蔣,中,正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中,國。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共,產,黨由北向南擊,敗,中,國,國,民,黨。
據歷史記載,北方的中原一帶是中華民族的誕生地,西晉時期的永嘉之禍導致北,方,大,家,族遷移到南方江東一帶,這些家族中最大的為王,謝,袁,蕭等家族,而普通的平民因為沒有巨大的家產需要遷移,只帶上自己的衣服,帽子等必須用品,所以此次大遷移也稱為衣,冠,南,渡,此次遷移給中國的將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北方人帶到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後,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從中原一帶遷到了江東,江東因為其影響,漸漸的而成為了江南。
在經濟上,歷來是北方經濟超過南方。一直到唐末經濟重心南移,至宋代南方經濟超過北方。宋以前,南北對峙中北方取勝主要依靠的是經濟上的優勢。
而宋以後,則除了經濟因素外,更多的有其它的原因。其中地理因素是很重要的。
南方物產豐富,大都是魚米之鄉。在對峙與割據的時期,南方由於地形複雜,容易出現割,據,一,方的偏安小朝廷。北方地形開闊,容易形成較大規模的軍,事,力,量。
北方歸一,形成大,規,模的軍事力量,長驅南下,南方偏安的小朝廷往往無力抗衡。
一個地域能否興起強大的社,會,政,治,力,量與這個地域的民風、社,會,文,化,特,色及其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係。關中地近西戎,風俗勁勇,民皆習戰;自商鞅變法,秦人以耕戰為本,遺風流披,影響深遠,形成了與東部地區迥然相異的社會風尚,秦漢時期即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說法;北朝後期,鮮,卑,軍,事,貴,族與北,方,漢,姓,土,族結合,形成集團勢力——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成為西魏、北周、隋和初,唐,統,治的基礎。河北自戰國時起便一直是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前沿重地,河北勁悍習戰民風的形成與這一點有很大關係。
自趙武靈王改,制,胡服騎射,河北精兵,為天下雄。另一方面,河北的政權相當大一部分是由起自塞外的遊,牧,民,族所建,這些生長、生活於馬背上的民,族,男子皆精於騎射,是天生的戰,士,平時遊,牧,馳,獵,戰時出,徵,打,仗;而且,那些人據塞內的遊,牧,民,族大都能夠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這樣,新,興,民,族初起的銳氣、遊牧民族宜於徵,戰的天性和對於漢,族先進文化的接受,幾個方面相結合,所形成的力量至少在軍,事,上令漢,族難與爭鋒。
東南政,權多為喬遷政,權,是中國傳,統,政,治,中的正朔所在和中原先進文化的保全者,這樣,在東南地區與中原之間沒有那種地方文化與中心文化區之間的差距。中原先進的社會文化遂構成東,南,政,權的重要基礎。在北方淪亡之後,喬遷到東南的政,權大多能憑藉這一點整合南,方,社,會,保有江南半壁江山,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中國的疆域南北跨度很大,南北方氣候、環境及人的習性差異較大,遂使南北雙方,軍,事,特,長,上也有很大差異。
北方少數民族以遊,牧、射,獵為業,男子皆精於騎,射,平時遊,牧、馳,獵,戰,時,出,徵,可謂兵民合一;在戰,略,戰,術上,以遠,程,奔,襲、騎,兵,野,戰見長;注重發揮個人的積極性,人自為戰;生長北方,性習溫涼,不耐暑熱,故其對南方的作戰主要是在秋冬時節。秋冬時節,秋高馬肥,大地堅淨,利於騎兵驅馳。
南方漢人以農耕為業,其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社會的高度組織化、對水利的利用是其社會的主要特點。其治,軍、用,兵亦與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上的特點相適應。治,軍以組,織、秩,序和紀,律見長。
歷史上的南方比較著名的軍,隊如北府兵、岳家軍、戚家軍、湘軍都是以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見長。在戰,略,戰,術,上,注,重,謀,略,講,究,部,伍,陣,法,善於利,用,城,市作為據,點,防,守,利用平原地區的江河水道來進行運輸。建立水,師。
南方對北方的主動用兵主要是在春夏時節。春夏時節,正值中國東部季風區的雨季,江河水漲,便於利用江河水道進行人力物力的運輸、投送。
南北雙方可謂各有所長,各有千秋。鑑於中原地區的氣候和地形上的特點,南北雙方在天時和地利上都可謂利弊半參。利於南方者不利於北方,利於北方者不利於南方。
雙方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對方的短處。
在南北對抗比較穩定的時期,雙方往往達成一種均勢。雙方之間的對,抗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某條中間線上穩定下來。任何一方只要越過這條中間線便會面臨大的困難,也會遭遇大的抵抗。
這條中間線,在東部地區通常是淮河。儘管南方勢力偶爾能遠達黃河,北方勢力有時也能飲馬長江,但雙方大致在淮河一線穩定下來;在西部地區,則通常是以秦嶺為界。
東南的防,御,格,局是一個以長江和淮河為依託的多層次的防,御,體,系。南北對抗,南方主要是依託長江和淮河。南方一些軍,事,重,鎮的形成,都是以此為基礎的。
長江上通巴蜀,中經荊襄,下連吳越,縱貫東西,延綿數千裡,上下游之間相互呼應,使整個南方地區的形勢得以完整;另外,長江本身即發揮著對抗北方鐵騎衝擊的天塹作用。南方在長江沿線置列有一系列軍,事,重,鎮,扼守長江的幾處要點。古代長江下游易渡之處有二,一是採石渡,一是刮洲渡,分處建康(今南京)的上下游。
建康方面也加強對兩處渡口的防守。在這兩處渡口的南岸,分別有京口(今江蘇鎮江)和採石,北岸分別有廣陵(今江蘇揚州)和歷陽(今安徽和縣),都,置,兵,戍,守,立為重鎮。淮河與長江相表裡,發揮著雙重的屏障作用。
經營淮河兼有防,守和主,動,進,攻兩層戰略意義。歷代保據江南者,對於淮河與長江的這種脣齒關係都有比較深入的認識, 「 守江必先守淮」的議論亦隨處可見。南方在淮河一線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鎮,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與淮河的交匯口。
在淮西,主要是鍾離(今安徽鳳陽)和壽春(今安徽壽縣),在淮東,主要是山陽(今江蘇淮安)和盱眙。壽春正對潁口(潁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擋潁河或淮河上游方向的來敵;鍾離正對渦口(渦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擋渦河之衝。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是泗水,古代泗水自山東南流,在淮安附近匯入淮河。
淮泗水路自古為南北水運交通要道,山陽和盱眙即控制著泗水方向的來路。在泗水方向,若取更積極的態勢,還可以經營彭城(今徐州)以圖北方。隨著南北力量的消長變化,其攻守之勢也隨著而變化南方強,盛時,可以前出淮北進取中原;南方衰弱時,則往往退守長江;南北勢均力敵時,則往往以淮河一線為對抗前沿。
黃淮平原是南北交兵的主戰場。這一帶季節變化比較明顯,既有曠闊的原野,又有縱橫的江河水道。秋冬時節,大地堅淨,曠闊的原野宜於北,方,鐵,騎,驅,馳,利於北方發揮其騎兵野戰的特長;春夏時節,江河水漲,利於南方發揮其水,戰和守,城,戰的特長。
因此,無論從時機還是從地利上,雙方都是利弊半參,因而易於陷入一種拉鋸式的角逐之中。
當時南方所依據的地理優勢只是江淮防線。而守江則莫如守淮,守江必先守淮。一旦北方勢,力突破淮,河,防,線,則南方只能依,靠,長,江,防,御。
而長江漫長的江邊不可能處處置,兵,戍,守。也就是說長,江,防,線必須依託於淮,河,防,線,一旦淮,河,失,守,則長江必不可保。而對於北,方,勢,力來說,攻破淮,河,防,線並不必登天還難。
而且在淮河的平原地區則更適合北,方,騎,兵的優勢的發揮。
不僅如此,南方的喬遷政,權本身又是為強,敵,所,逼、被,迫,遷,徙的產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進取的特性。歷史上,立足東南的政,權多以北伐、收復中原為口號,但真正北伐成功的卻極少。立足東南的政,權大多能統一江南半壁江山,與北方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而很少能統,一,天,下,便跟喬遷政,權的這種特性有關。
宋代胡安國曰:「建康以三吳為東門,荊蜀為西戶,七閩、二廣為南府。」要保證南,方,政,權的安全,則萬不可忽視東,南,防,御,格,局。
東,南,防,御,格,局主要是江淮防線。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廣大的西南、中南地區。南,方,政,權要穩定,則必須要依託於整個南方地區。
不僅要利用閩廣的資源,更要注意荊蜀地區的防,御,作,用。西邊有秦嶺大散關防線,再往西南則有蜀地,湖北地區又有襄樊防線。所以南,北,對,峙,時,整個防,線就有秦嶺大散關、蜀地、襄樊以及江淮等防,線。
這些防線缺一不可。南,方,政,權只***四個防,線都安全,才能保,證,政,權的安全。這就是為什麼南宋偏安如此之久,而最後亡於蒙,古之手的原因。
因為南宋雖偏安於東南,但是西南、中南地區仍在。有此防,線,南宋初年才能有北,伐。但是後來大散關失守,整個南,方,防,線,屢,遭,攻,擊,後來蒙,古,滅,西,夏,並關中、蜀地,下襄樊,才從西邊攻入東南,滅亡南宋。
偏於東南的南,方,政,權總的來說有兩道防,御,線。大的防,御就是上面所說的以整個南方地區作為防禦區。小的防,御則是利用東南地區本身的水,網,密,布的特,點,牽,制,敵,人。
比如南京,則利用本身周圍的有利的地形。北有長江,西邊有安徽,東邊有紫金山、牛首山等。但是依靠小的防,御只能在短期內牽,制,敵,人,並不能長久。
若要久安,則要著眼於全南方地區,實行大防,御,政,策。
北方統一南方依靠的並不僅僅是經濟上和地理上的條件。最關鍵的在於人心向背以及政,權,內,部建,設的問題。如果政,治,清,明,百姓和睦,則任何險阻都不是險阻。
縱觀歷史,北方之統一南方都滿足了以上的幾個條件。
在中國歷史上,為什麼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可能因為北方人不願接受南方人統治,典型的就是明朝,早期明朝定都南京,北方人不滿南人統治,給起兵的燕王捐錢捐物,成功奪 權,將首都定在北京,自此明朝成了北方王朝。可以認為南京的明朝二世而亡了。為什麼中國古代歷史上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為什麼中國古代歷史上總是北方統一南方?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
縱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需要吸取教訓?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就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而言,曹操就範了大意的錯誤。在當時,曹操雖然佔據了絕對優勢,但也有弱點,他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習慣打水站,來到這裡水土不服,有很多士兵生病,而他的對手劉備和孫權,手下也有很多能爭善戰的猛將,更有周瑜和諸葛亮這樣的奇才。曹操對諸葛亮和周瑜也有過...
中國歷史上西晉統一全國嗎,西晉是中國歷史上九個統一朝代之一,為什麼東晉卻淪為地方政權?東晉不是打贏了淝水之戰嗎,怎麼還是亡了
是的,西晉也就是晉朝 西晉 265 316年 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奪皇位,改國號為 晉 定都洛陽。司馬炎就是晉武帝 廟號世祖 它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了當時還處於 之中的中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後的混亂局面,但由於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在很短的時間內,西晉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國又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