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吢堇色
個人理解抄:詩歌的風格、內容、情襲感(如:李白浪漫到杜甫現實的轉變)官方答案中唐 (766 -- 835):
中唐的詩歌,不過是盛唐的延續。 中唐是唐詩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繼盛唐之後的又一個繁榮時期。至貞元、元和年間,由於出現了韓孟、元白兩大風格迥異的流派和劉禹錫、柳宗元等風格獨標的名家,唐詩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有三個高峰期,稱為「三元」??開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詩人有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與盛唐時期詩歌相比,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呈現如下的特徵:
1)、詩歌作者和作品數量多、遠遠超過盛唐時期2)、追求新變。盛唐時期詩歌創作達到高峰,盛極難繼,中唐詩人不得不另闢蹊徑,追求新變。正如白居易所說:
「詩到元和體變新」(《餘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借用,實際白是專指唱和長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詩人和創作群體有不同的新變追求,結果就形成詩歌創作的多元化。其表現就是創作個性更為鮮明突出,風格流派更為豐富多樣。
消費信用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樓:雪落成殤
(1)消費
信用的發展可以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則需較長時間的貨幣積累;而引入消費信用後,人們可以先消費,再予以支付貨款,或者說,人們可動用一部分未來的收入去消費當前尚無力購買的消費品,從而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
(2)消費信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促進消費商品的生產與銷售,甚至在某種條件下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3)消費信用可以引導消費,調節消費結構。
(4)消費信用可以調節市場供求關係。當出現生產過剩、銷售危機和需求不足時,多采用消費信用。
(5)消費信用對於促進新技術的運用、新產品的推銷以及產品的更新換代等,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消費信用除具有上述積極作用外,在一定情況下會對經濟發展產生消極作用。它的過度發展會增加經濟的不穩定,造成通貨膨脹和債務危機。
3樓:邶智蔚環
消費信用是企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向消費者個人提供的、直接用於生活消費的信用。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消費信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促進消費商品的生產和銷售,並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據統計,若不採用分期付款這一消費信用的典型支付方式,西方汽車的銷售數量將會減少
1/3。此外,企業通過以賒銷方式對顧客提供信用等方式,這一信用形式對於促進新技術的應用、新產品的推銷以及產品的更新換代,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若消費需求過高,生產擴張能力有限,消費信用則會加劇市場供求緊張狀態,促使物價**,促成虛假繁榮等消極影響。
因此,消費信貸應控制在適度範圍內。
一般來說,消費信用的制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1)總供給的能力與水平,總供給的水平越高,消費信用的規模一般越大;(2)居民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實際收入較低,償還能力不高,一味地發展消費信用則會導致風險加大;(3)資金供求關係。
它與消費信用的規模是此消彼長的關係,若資金供求緊張,消費信用的規模就越大;(4)消費觀念和文化程度,它制約著消費信用這種信用方式的普及程度和消費總量。如在我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消費信貸起步較晚,規模也較小,但近年來發展很快,主要體現在住房貸款、汽車貸款的增長上。
新時期文學觀念的嬗變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4樓:寒煙
新時期文學觀念的嬗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歷史和現實的反思:
二、先鋒探索:非理性的文學觸角
三、身體感官:文學的感覺主義時代
新時期文學搭乘著中國現代化、全球化的快車自身不斷髮生裂變,如今中國的文學概念要比當代文學前30年,甚至中國現代文學的概念豐富得多,文學的精神追求以及已經形成的品格逐漸表現出開放、自由、平等,且漸趨非自律化,在此我們且不輕率地做臧否評價。但是,我們期待的是在文學概念的轉換和文學觀念的嬗變中重建中國文學的精神價值,以便為中國文學的輝煌和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中唐詩歌的開拓與新變
5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 (618 -- 907) 的詩主要可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詩的醞釀形成時期,主要的詩人有初唐四傑 (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沈?期、宋之問、陳子昂。
1)詩境上:歌行在盧駱手裡「從宮廷走到市井」(盧照鄰《長安古意》);五律在王楊手裡「從臺閣移至江山塞漠」(楊炯《從軍行》)。
(2)重視聲律;
(3)講求骨氣:如《從軍行》慷慨豪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態,爽朗超脫;《在獄詠蟬》有寄託。
四傑有自覺的變革文風的意識,提倡剛健骨氣的文風。楊炯《王勃集序》曰:「(龍朔變體)骨氣都盡,剛健不聞。
思革其弊,用光志業。」在他們的詩中已出現壯大、慷慨的作品。楊炯《王勃集序》評王詩:
「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認為王勃能以風骨充實作品,既壯健又有藻飾。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詞旨華麗,固緣陳、樑之跡,骨氣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認為既有宮體詩華靡的一面,又有風骨。
他們努力開拓詩歌境界,能夠運用比較暢達的氣勢來去感駕文辭,將六朝的駢儷轉化為流麗矯健。
杜甫《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時期是唐詩的**時代。
當時優秀詩人如群星麗天,還出現了兩位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 -- 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也是傑出的詩人。
初唐詩歌發展的脈絡是從宮廷御用轉向個人抒情。盛唐詩歌普遍的主題是社會政治主題,盛唐詩歌反映了唐人重視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懷開朗、熱情豪邁的總體風貌。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李白《上李邕》)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2)、表現新的體驗。即使是舊題材,也寫出新體驗。如邊塞詩。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詩歌精細,盛唐詩歌闊大。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會須一飲三百杯......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
(李白)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寒士階層大量地走向詩壇。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詩歌,不過是盛唐的延續。
中唐是唐詩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繼盛唐之後的又一個繁榮時期。至貞元、元和年間,由於出現了韓孟、元白兩大風格迥異的流派和劉禹錫、柳宗元等風格獨標的名家,唐詩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有三個高峰期,稱為「三元」??
開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詩人有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與盛唐時期詩歌相比,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呈現如下的特徵:
1)、詩歌作者和作品數量多、遠遠超過盛唐時期
2)、追求新變。盛唐時期詩歌創作達到高峰,盛極難繼,中唐詩人不得不另闢蹊徑,追求新變。正如白居易所說:
「詩到元和體變新」(《餘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借用,實際白是專指唱和長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詩人和創作群體有不同的新變追求,結果就形成詩歌創作的多元化。其表現就是創作個性更為鮮明突出,風格流派更為豐富多樣。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時期是唐詩從盛轉入衰微的時代,多數的詩人以摹仿前人為能事,氣度不足,藝術成就不高。
晚唐詩歌普遍帶有衰颯悲涼的氣氛,感傷色彩很濃。葉燮《原詩?外篇》:
論者謂晚唐之詩,其音衰颯。......盛唐之詩,春花也,......晚唐之詩,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籬邊之叢菊,極幽豔晚香之韻,可不美乎?
餘恕誠《唐詩風貌》把晚唐詩歌分為兩大群體:一是窮士詩人,以賈島、姚合、孟郊為代表,包括皮日休、陸龜蒙。風貌特點:
收斂境界縮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著意寫詩用心思。二是綺豔詩人,以「小李杜」、溫庭筠為代表。風貌特點:
悲愴、綺麗、委婉。
晚唐詩人以李商隱、溫庭筠、杜牧三人為代表。
初唐約百年,詩人大約270人,詩歌2757首,其中心問題是要批判地繼承六朝文學,融合南北文風,為詩歌發闢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初唐百年詩歌的演進,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前後兩個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說是宮廷詩的時代(2)。從作家來講,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為代表,包括李百藥、虞世南、馬周、許敬宗、楊師道、長孫無忌、魏徵、上官儀、褚亮等人在內的作家群,而以「綺錯婉靡為本」的「上官體」為這一時期的代表。
初唐的後五十年是逐步突破舊的詩風,建立唐詩風範的時期。這一時期,文壇上比較熱鬧,改革詩風的呼聲與創作實踐同樣強烈,先是高宗武后時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傑登上詩壇,把詩歌的題材從宮廷移到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與塞漠,感情基調也清新健康起來,繼之有沈?期、宋之問確立了律詩這種新形式。
最後是陳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齊樑,高倡風骨,為唐詩開展健康地發展道路。總而言之,初唐詩歌雖未完全擺脫六朝的浮華和纖弱,詩歌的現實性和思想性尚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氣息。
盛唐,是唐代詩歌達到繁榮的頂點時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裡,湧現出了十幾位大詩人,他們以不相同的風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風》其一所說:「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
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在盛唐詩壇上,李白、杜甫無疑是兩位最偉大的時代歌手。而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一批詩人和以高適、岑參為首的另一批詩人分別以或寧靜優美、或豪邁奔放的音符,彈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
總體來說,這一代詩人大都具有巨集偉的理想和抱負、蓬勃熱烈的感情,他們的詩歌大都充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青春活力,這也就是後人所稱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詩歌則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偉大的詩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筆,在詩中真實而又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代鉅變。在詩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結束者,又是中唐詩歌的開啟者,在整個唐代詩歌史上佔據著繼往開來的作用,也是整個中國古代詩史上一位傑出偉大詩人。
中唐詩人大約五百七十人,詩歌數量最多,約一萬九千餘首,詩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稱之為「中唐之再盛」。這時與安史之亂期間相比,雖然時局得到相對的穩定,但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使社會陷於嚴重的無法擺脫的危機之中。
盛唐那積極浪漫主義的熱情和理想退潮了,嚴峻、冷酷的現實使詩人們不得不傾向冷靜的觀察與思考,所以詩歌轉向了現實主義道路。而盛唐詩歌在藝術上所達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為中唐詩人在詩歌藝術的創新與開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中唐詩歌無論在內容還是藝術上,都出現了竟相創新的局面,詩人及流派的創作「如危峰絕壑,深澗流泉,並自成趣,不相沿襲」(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
中唐詩壇,大致有以下幾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為首,包括李紳、王建、張籍等人在內,倡導新樂府的創作,要求「歌詩合為時而作文章和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會政治的各種弊端,反映時弊民疾,在詩歌形式上只要求淺顯平易通俗,自然,他們的創作在當時乃至以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一派詩人,從尚奇怪,重主觀的創作主張出發,著力於**詩歌的新的藝術形式,並且通過個人的遭遇來反映社會的黑暗。這一派詩人除了韓孟之外,還有劉叉、盧仝、馬異、賈島、李賀等,其中韓、孟、李最為出色。
(3)韓、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劉長卿、韋應物與大曆十才子等詩人,帶著對盛唐的依戀,以蕭條、冷落的心境表現山林隱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劉禹錫等「元和貶謫」詩人,或借異鄉山水以抒發貶謫之苦悶,或借歷史古蹟抒發千古興亡之慨嘆,柳的山水詩寫得清淡秀麗,峻潔峭激,劉的詠史詩則豪邁暢朗。
晚唐七十年,是唐詩的晚秋時節,但並非一片蕭瑟。總體來看,由於晚唐政治形勢的惡化,人民生活更加貧困,所以現實主義詩歌在晚唐繼續得到發展。李商隱、杜牧兩位詩人為晚唐之翹楚,他們的詩歌,無論其內容還是藝術都具有傑出的成就。
許渾、溫庭筠、韋莊、司空圖、韓?、鄭谷等詩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鶴、聶夷中等人,繼承了中唐元白新樂府的傳統,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由於晚唐時局如西風落照,士人深感迴天乏力,故淡泊情懷與豔情綺思的主題在晚唐詩壇便十分流行。而豔情綺思的題材在詞這一新起的藝術形式中表現的更為充分。到了五代時期,詞這種形式迅速發展,為後來宋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智慧體現在哪些方面,人類的智慧體現在哪些方面
智慧體現在方方面面。不管是生活學習談話工作等等,有智慧的人總是冷靜沉著全面的去想問題,在學習上有智慧的人總是成績很好,工作上總是做的又快又好。我們把智慧的範疇縮小來看,企業的中人的智慧體現在 1 你有一雙千里眼,能夠識別各個階段的時局和時勢,也能夠看清看準這個時局將有怎樣的變化趨勢,前提是你必須得活...
幼兒文學的教育功能體現在哪些方面
幼兒文學的教育功能,具體表現為 一 文學與幼兒語言發展 激發藝術表達的興趣 培養良好的語感 豐富詞彙 擴大句式。二 文學與幼兒智力發展 豐富知識經 驗 培養幼兒思維能力 培養幼兒創造力 想象力。三 文學與幼兒情感發展 尊重 熱愛生命 滿足心理需要。四 文學與幼兒社會性發展 傳達社會要求 認識自己的生...
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實際對其中的一種進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它旨在 培養學生傾聽 表達和應付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可見,口語交際既整合了以前的 聽 與 說 其功能又超過了聽與說。它所提出的要求,涵蓋面很廣,體現了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的性質,有利於增強學生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能力。但是,課改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