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米蘭的藍白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註釋】知:此句有五個「知」字,前四個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後一個同「智」,聰明。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的態度。
【評介】孔子教導他的學生,在學習上應堅持老老實實的態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裝懂。學習如此,其他各方面何嘗不是如此呢!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漢書》中的「張釋之傳」,有一事記載:漢文帝視察圈養野獸的上林苑,問上林尉苑裡野獸的數量,十餘問,尉不能盡答。文帝頗不滿,以為此尉無能,打算撤其職而任用他手下對答如流的「嗇夫」。
事情後經張釋之的一番勸說而作罷。
上林尉不能盡答皇帝的詢問,當然可說是「官僚主義」,未盡職守。但他不妄答,不吹牛,仍有其可取處。這使我想起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問題。
先哲孔子曾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又云: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子路」) 其基本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幾分就是知道幾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說。
這才可謂「知」。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重現實與人事的。比如,對於神鬼幽明之事他不知,所以他「不語怪、力、亂、神」(「述而」)。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尚且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又如何能去從事神怪之事?
孔子於神怪之事付之闕如,避而不談,意味著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無。
大智慧如孔子,尚且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不知道的事物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那麼中智以下的人當然不可能樣樣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度,也是最聰明的態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宋代的大臣呂端,宋太宗稱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就是棄「小慧」而就「大智」的一個好例子。《漢書》中張釋之為上林尉的辯護,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來立論,從而得到漢文帝理解的。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電視臺《東方之子》採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階段又聽說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
」「不知道。」「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不知道。
」「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不知道。」三問三不知!
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
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說「不知道」。美國現代物理學家費曼說:科學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
當一個科學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時,他也會對質疑留有餘地。對科學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論留有被質疑的餘地,是科學發展所必須的。學人只有秉持這樣的科學態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
常言所謂「一事不知,學者之恥」,其本意正是在於策勵學者們不斷求索,不斷進取。「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其實,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 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
」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無損於他的科學家形象,更凸現了他嚴謹的科學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與丁肇中「三問三不知」相似的還有帕瓦羅蒂在一個大型演唱會上的表現,他演唱時剛到高潮之際,卻突然停頓下來。舉座譁然,連樂隊都停了下來。帕瓦羅蒂坦誠地說自己忘記歌詞了,請求大家原諒,希望大家再給他一次表演機會。
在一陣沉寂後,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事後,有人告訴帕瓦羅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認自己忘了詞。
相信觀眾肯定會認為是麥克風壞了而絲毫不會懷疑到你身上。」帕瓦羅蒂微微一笑:「如果還有下次,我同樣會認錯。
因為事實早晚會被人知道,那對我的聲譽影響會更大。
與丁先生相反的是,一些人尤其是個別**,在很多問題面前往往表現了「萬事通」、「博學家」的「風采」,下基層、搞調研在情況不明、事情未弄清的時候就髮指示、提要求、做決定,流露出一種「傲視萬眾」、「唯我正確」的態度。殊不知,一些指示、要求、決定有時與基層的實際不相符合,有的甚至離題萬里,基層照此做下去,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有一般常識的人都知道:人非聖賢,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學之要,行政之本,就在於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孜孜以求,來不得半點虛假。對不知道的東西,就不要充當「先知先覺」,更不要自認為能「升」而知之,認為自己一旦當了領導就對什麼問題都有發言權。
這是做學問做官乃至做人的一個最起碼的要求。時下有些「專家」、「學者」,總喜歡對一些自己不甚瞭解的事情發言,不負責任地亂說一通。結果是「專家意見」並不「專業」,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有些「專家」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力在減弱。
與此相對照,讓人更覺得作為學術大師的丁肇中「三問三不知」,對於學人來說十分可貴,令人警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坦然與誠實,不僅是科學家、藝術家和領導幹部應該具有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知識都是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得來的,與官位的大小沒有直接關係。個別**之所以「升而知之」、「官升知識長」、「官大本領強」,其實是官僚主義在作怪,並錯誤地認為只有如此才能顯示其「水平」、「能力」和「高明之處」,才不至於混同於一般老百姓,而且自己確實「高」。這些**「升而知之」的做法令老百姓倒胃口、反感「事小」,給人民、國家帶來損失「事大」!
謹防「升而知之」,才能使個別**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樹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態度;才能注意學習、加強學習,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才能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實踐「****」,更好地為人民、國家作貢獻。否則,總認為「升而知之」,就會堵塞其提高、前進的道路,最終貽害無窮。
2樓:長孫煙諫春
孔子名丘字字春仲尼
秋時魯國人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
《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的言行
3樓:高恭安鶯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即語錄體散文集及《五經》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
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
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孔子的文學常識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三千,賢**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5樓:范姜佑平卿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即語錄體散文集及《五經》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
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
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孔子的詩學思想概括三百字左右,孔子文學常識
孔子的思想 主張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 1 思想家 孔子開創了儒家思想體系,主張 仁者,愛人 克己復禮為仁 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 仁道精神 主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2 教育家 主張 有教無類 的教育原則,主張 因材施教 的教育策略,主張 舉一反三 ...
文學常識試題,文學常識試題
31 孔雀東南飛 焦仲卿 和 劉蘭芝32 文藝復興 莎士比亞 安東尼奧33 如何批判繼承文學理論遺產 34 李季 暴風驟雨 丁玲原名蔣冰之35 b 36 c 37 1 詞 論語 2 伏契克 著 捷克 38 b 39 b 40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 水滸傳作者是 時期的 所寫。其內容是描寫北宋後期山東梁...
文學常識求教,文學常識分類
普希金 詩人,對本國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代表作 葉甫蓋尼 奧涅金 是生活的百科全書。弗羅斯特 其詩富於象徵和哲理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