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提升自身修養

2021-03-05 09:16:53 字數 5979 閱讀 7308

1樓:飄雪的妞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整合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是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中華傳統文化還應包括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古文、古詩、詞賦、中醫、周易、道教、武術、曲藝、民樂、戲劇、棋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節日、民俗等。

中國古代的典籍浩如煙海,國學也是博大精深。弘揚國學就是要以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滋養自己,去蕪存菁,用古代明人賢士的心得來反思自己,讓自己變成一個溫文爾雅、卓爾不群的賢人。要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

要做到「修生養性」,最有效的是學習國學中儒家文化,不僅是在知識層面上要掌握,還要在言行上做到「仁、義、禮、智、信」。

中國儒家思想,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根本宗旨和目標,「仁義禮智信」作為貫穿儒家學派發展的核心因素,被稱為「五常」,是由孔子、孟子和董仲舒提出、延伸和擴充的。

「仁」:仁慈、善良,愛人即為仁,能與他人平等和諧相處,多為他人著想考慮,就是仁的表現。

「義」:正義、正直,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出手相幫則為義。

「禮」:禮儀、禮節,表現為能尊重別人,謙恭禮讓。

「智」:智慧、才智,不僅指大智慧還包括小常識。

「信」:誠信、信用,古語云「一諾千金」,指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2樓:匿名使用者

那就從孝字開始!百善孝為先。

3樓:匿名使用者

友善待人,少吃肉,健體,遵紀守法

如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

4樓:林雨土

首先copy是看你想汲取哪方面的養分?

1、哲學:論語、莊子、道德經、韓非子、等其他古典名著均可。

2、歷史:資治通鑑、史記、24史等其他著作。

3、詩詞歌賦:唐詩三百首、宋詞、詩經、其他朝代的詩歌合集等。

4、其他:星相、術數、天文地理、農、醫、藥、製造等不一而足。

建議:從眾多文學著作中擇一而讀,讀完了再改其他著作。這樣可以比較快速和全面地掌握傳統文化的某一方面的內容。

學中國傳統文化與人生修養有感怎麼寫

5樓:村夫

有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一個人鼓掌的速度,就是他成長進步的速度。」 你乍一聽好像這鼓掌跟成長進步沒什麼關係,可是你仔細想想,一個人的掌聲,跟他的心態有沒有關係?跟他的狀態有沒有關係?

跟他的胸懷有沒有關係?跟他的修養有沒有關係?所有這些,跟他的成長進步有沒有關係?

我們今天要講修養,一個人的掌聲,其實正是他修養的一個表現。

中國人自古就非常重視人生修養。古人把修養分成兩個部分:「修身」和「養性」。

春秋時期,楚莊王問謀士治國之道,問了三次,得到的答案都是修身。楚莊王說,「我問治國,何言修身?」謀士答:

「不能修身,何能治國?」 其實謀士說的非常有道理,不能修身怎麼能治國呢?那麼,對今天的領導幹部來說,是不是也可以說一句:

不能修身,何能為官?

修身,**於曾子所著的《大學》。大學裡邊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了八個層次,或者是八個步驟,它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共是八個層次,修身是其中的一個層次。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

致知,就是通過研究事物來獲得知識;

誠意,就是做什麼事情都要真誠,都要認真;

正心,就是要使自己的心歸於正,怎麼才算是正呢?你得符合社會規範;

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修養;

齊家,你修身了,才有可能讓你的家庭幸福和睦;

治國,就是治理國家;

最後是平天下,因為中國過去沒有一個嚴格的國家界限,認為天下都是一體的,咱們中國居於天下的中心,為什麼叫中國,跟這個都是有聯絡的。

這是說,人首先要學習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自己道德的提升,道德提升的目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三部曲,先學習,學習是為了修身,修身最終是為了肩負社會責任,所以在這八個層次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修身,修身是根本。

所以,《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是修身的來歷。

養性,出自《孟子》,「平其心,養其性」。就是要涵養自己性情的意思。孟子也提出養浩然之氣的主張,說有一種氣至大至剛,叫浩然之氣。

現在,咱們共產黨人也講正氣,實際上就是指這個浩然之氣。

中國傳統文化,大致可以分成儒釋道三家:

儒,就是孔子的儒家學說;釋,就是釋迦摩尼的佛教;道,就是老子的道家學說。這三大思想體系,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早已經被世界所公認。2023年,美國出版的《人民年鑑手冊》,列出了人類十大思想家,誰排在第一位?孔子。

2023年1月,全世界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舉行了一次聚會,會後發表了一份宣言,宣言中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回首2023年前,去尋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這些科技精英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宣言?其實意思非常明確:科學技術越發達,越需要人類道德的提升。

否則,發達的科學技術會毀滅人類自己。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儒家文化已經得到了世界的認同。

2023年,在美國召開的世界宗教大會,把孔子的一句話,確定為全球倫理的底線和**規則。哪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說你自己不願意乾的事,你不要強迫別人去做。

儒家文化早已傳遍了世界,但是它在中國的傳承卻歷經磨難。歷史上有焚書坑儒,暫且不說,五四運動以後,傳統文化成了封建的代名詞。建國之後,傳統文化的日子仍不好過,文革當中更是慘遭屠戮。

還被**拖累了一把,**逃跑摔死之後,發現他的臥室裡掛著一幅字:「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 說**繼承了孔老二的衣缽,要搞復辟倒退。

隨後在全國開展了一場「批林批孔」運動。要批判孔子,大家就得知道孔子的言論和主張。可是,中國建國以後並沒有宣傳過儒家思想,甚至很多年輕人當時都不知道孔子是誰。

大家就得現學,學《春秋戰國時期的儒法鬥爭史》,學得好的還到處去講,當時叫講用。結果一場聲勢浩大的批孔運動,客觀上變成了一場學孔運動,我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接觸儒家經典的。

經典畢竟是經典,打不倒,批不爛,越批越傳承。今天的人,想有大發展大進步的話,一定要讀點經典。讀雜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丈。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

儒學的特點是,它的鬼神觀念不強,他只關注現世,死後的事情一般他不怎麼想。在孔子之前,商朝的時候,中國人是非常迷信的,非常信鬼神。比如說,甲骨文,甲骨文是幹什麼用的?

就是過去占卜,相當於現在算卦,完了以後的那種記錄,刻在龜甲獸骨上面,就是甲骨文。

孔子並不太在意鬼神的存在,有**問他,人死後是什麼樣?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

活著的事情你都不能全知道,你怎麼能知道死後的事呢。他還說,「不能侍人,焉能侍鬼」。說你連人都侍候不好,你能侍候好鬼嗎?

更重要的,孔子說過,「祭神如神在」,這是孔子的原話,他說咱們祭神的時候,就只當神是存在的。這句話恰恰說明,孔子認為這神並不存在。不然他就沒有「如」這個說法了。

孔子的這種無神論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儒學它是一種進取的學說,它講究特別高的目標追求,就像剛才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把人生的目標定的非常高。《左傳》裡邊就提出,說中國人的理想,「泰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說你要想生活的有意義,你有三個層次:

第一是立德,什麼叫立德?就是成為後世模仿的楷模。

第二是立功,立功就是出將入相。出將,就是當將軍;入相,就是當宰相,現在來說就是當總理。

第三是立言,就是要著書立說。

這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講的是做人,立功講的是做事,立言講的是做學問。可見,儒學給人定的目標是非常高的。

那麼,我們應當怎麼樣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來提高個人的修養呢?

首先讓自己有一個好的心態——修身先修心

《大學》裡講的人生追求八個層次,修身之前要正心。孟子講:「平其心,養其性」,也是說要先平心,才能養性。

就是說,修身首先要修心。修得良好的心態,是人生修養的重要基礎。那麼,現代人需要修養什麼樣的心態呢?

一是要有樂觀的心態 修養的核心,是要尋求心裡的平衡,這種平衡主要靠自身的心態。

人的心態可以分成兩種型別:一種是樂觀主義者,一種是悲觀主義者。實際上你仔細考察就會發現,樂觀主義者並不一定比哪些悲觀主義者的處境好,這關鍵是一種態度。

真正的樂觀主義者,他99次失敗,有一次成功,他也會在成功當中得到快樂,甚至連續100次失敗了,他也能夠在對希望的憧憬當中得到快樂,這是樂觀主義者。

真正的悲觀主義者是什麼樣呢?他99次成功,有一次失敗他就精神崩潰了。當然這兩種人的比例都比較小,人往往都是遊離於這兩者之間。你是趨向於哪一個極端,你就是哪種型別。

樂觀主義者,往往得到的快樂會比較多。佛教的《百喻經》裡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老太太整天哭,為什麼哭呢?他有兩個女兒,一個買傘,一個賣鞋。

這老太太眼睛都快哭瞎了,最後找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問她為什麼老哭啊?老太太說,一下雨我就想起我那賣鞋的閨女,她肯定賣不出去,賺不著錢,她吃不上飯,我就哭。要是不下雨,我就想起來我那買傘的閨女,她就賣不出去,吃不上飯,我還得哭。

那老和尚說,你換一個角度去想:一下雨,你就想想你那買傘的閨女肯定要發財了,你就會高興。要不下雨,你就想想你那賣鞋的閨女肯定要發財了,你也會高興。

從那以後,老太太就天天高興了。

這就是佛教的一種智慧,就是要你換一種方式進行思維。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如果你能經常看到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東西,經常看到那些你所得到的東西,你就會高興,這其實就是樂觀的心態。比如說,我們這些人的工作、生活,跟工人農民比起來,我們應該是很高興的。但是你非要跟大款們比,人家有錢有車,你沒有;人家有小

三、小四,你連小二都沒有。你要是總這麼看,那你就是自尋煩惱,你肯定就高興不起來,你總想自己沒有的,你就永遠也不會快樂。

作為一個領導者,更要有樂觀的心態,你沒有一個樂觀的心態,整天冤著臉,就很難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交往當中,大家最忌諱什麼樣的人?整天冤著臉,一臉死相。

其實,人際交往最忌諱的就是一臉死相。

《易經》裡有一卦,叫渙卦——渙然冰釋。

有的人,他往家裡一進,家裡就充滿了笑聲,往辦公室裡一進,辦公室裡就充滿了笑聲,他走到**,**的氣氛就會好。這些人,他每時每刻遇到的都是高興的事嗎?不可能,這其實就是人家有一個樂觀的心態。

但是有的人就不一樣,本來屋裡氣氛挺好,他一進去就變了。請大家記住:永遠,不要做氣氛和情緒的汙染者,永遠,不要做破場的事。

大家都在專心聽課的時候,你在那嘮嗑,你在那走動,你手機響了,影響情緒,破壞氣氛。反省一下自己,渙然冰釋,一個好的領導者,往哪一走,像春風解凍一樣,堅冰消融。

二是要有平靜的心態 諸葛亮用一句話告誡兒子:「非寧靜無以致遠」。現在有很多人在辦公室裡掛一幅字,「寧靜致遠」,就是從這來的。

意思是說,靜下心來,潛心苦學,冷靜地觀察世事,才能**遠矚,明察秋毫。

「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各家各派,雖然它們的主旨不同,它最後的指向都是靜,無論是儒家的、道家的還是佛家的,最後都指向靜。

古人講,一個人如果不靜,則省身也不明、反省也不明、見地也不明、道理也不明,一切都是浮的。我們今天的社會,最大的毛病就是浮躁,浮躁就是不靜。

人一定要有平靜的心態,當領導的更是這樣。如果你的靜不下來,你的思考就會出問題,思考一出問題,你做出的決策往往就是錯誤的,甚至很可能是致命的。

有一則現代語言,講了這樣一件事:說有一隻母雞,跟豬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約會,經常一起**怎麼能發財。有一天,雞說,咱倆關係這麼好,合作一個專案吧。

豬問是什麼專案,雞說我考察市場了,合作一個雞蛋火腿腸一定暢銷,肯定能發大財。豬說好,就跟雞簽了協議,生產雞蛋火腿腸,而且辦了法律公證。這個協議簽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嗎?

雞回去下蛋就行了,豬卻要獻出生命啊。

大家看,這個豬,沒有一顆平靜的心,發財心切,一心光想著發大財,沒有經過冷靜的思考,就做出決策,最後連命是怎麼丟的都不知道,還是修行不夠啊。所以,《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三是要有積極的心態 什麼叫積極的心態?任何事物都有積極和消極兩個面,在看待事物的時候,如果你的注意力經常盯在積極面上,那你就是積極的心態。否則,你就是消極的心態。

中國傳統文化 詩詞,快,中國傳統文化古詩

一七令,茶 胡秉言茗 碧嫩,神凝 著聖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異客,閒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歲月,盪滌塵緣凡情 半盞淳茶方寸潤,修德養性淨心靈 一七令,茶 胡秉言祥 茗嫩,一槍 銅壺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瓊玉漿 陸羽邀神農,禪坐細品嚐 清高文人墨客,達官貴侯飲狂 淡淡清香飄千古,修身聽命...

傳統文化如何活在當下,中國傳統文化中哪些經典名言是為「活在當下」

傳統文化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今天,當中華民族從 站起來 到 富起來 再到 強起來 的時候,優秀傳統文化又一次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要讓傳統文化 活 在當下,就要使傳統文化融入生活。通過系列的文化建設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 價值觀念滲透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民族成員的血管中,沉...

如何繼承傳統文化高中,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繼承

文化繼承是發展的bai基礎。du繼承中國 傳統文zhi化才能發展中國文化。文化對政dao治經濟具有內反作用。繼承中國容 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促進我國經濟 政治的發展 文化影響人 文化塑造人。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一個民族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