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金剛持佛,或作金剛部菩薩
2樓:我是
看來是個藏傳佛教的東西。
3樓:
不是ps出來的吧...= =!!
六手菩薩是那位?
4樓:匿名使用者
"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六觀音之一。 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乾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
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最初的藝術形式是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變相》,即《千手眼大悲變相》製作的。
其經和像雖在唐初就由印度傳法僧攜入中土,但歷經多種曲折和艱辛,才於一百年後在華夏土壤紮根。即便如此。唐宋寺廟壁畫及石窟寺中此類題材仍然較少。
目前見於畫史記載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畫家左全於唐寶曆年間(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學院文殊閣繪製的,惜已蕩然無存。有專家認為,在尚未發現更早的影象資料以前,敦煌盛唐時期諸如79、113、148等窟的《千手經變》,可以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千手經變》影象。 四川石窟中,儲存較好的千手觀音像數量不少。
安嶽的臥佛溝、千佛寨,富順的羅漢洞,資中的重龍山,夾江的千佛巖以及大足寶頂、北山等處的石雕千手觀音像都是較為出色的作品。其中,又以大足北山石窟佛灣第9、273號龕,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等較具代表性。 北山佛灣石窟第9號龕的千手觀音像開鑿於晚唐。
龕高2.9米、寬2.8米、深0.
9米。龕內正壁的千手觀音頭戴花冠,冠中現一化佛。身上化出毫光兩道,分左右射向龕頂,縈統二飛天。
胸飾瓔珞,身著天衣,雙足踏蓮,善跏跌坐於金剛座上,金剛座素面,四方形,高1.1、寬1.5、厚0.
5米。具四十二手(多殘),肩上兩手合託一坐佛於冠頂,胸前兩手合十,稍下兩手置腹下,再下兩手置膝上施禪定印,其餘各手分執瓶、鈴、輪、鏡、弓、柞、盾等法器。背託桃形身光,外沿陰刻火焰紋,內刻手臂多條,以示千手。
掌心各一眼,以示乾眼。觀音座下右側跪一老者,瘦骨磷峋,手捧口袋,作求物狀。左側跪一餓鬼,雙手捧碗,作乞食狀。
龕左右壁有三層造像。上層內側各鐫五佛立雲端,即十方佛。外側各刻羊頭人身的雷神、手持佛塵的雨師及手持風袋的風神、懸鏡的電母。
中層各刻騎於青獅背上的文殊和騎於白象背上的普賢,以及騎在牛背上的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下層各刻一菩薩二侍者二金剛像。 北山石窟佛灣第273號龕鑿造於五代。
龕高1.51米、寬1.1米、深0.
73米。龕內主像千手觀音與前述第9號龕的造像模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此龕左右壁造像內容遠不如第9號龕豐富,僅各刻有一男女侍者。
女侍者站立,捧物。男侍為"波斯仙",身高0.45米、肩寬0.
13米。高鼻深目,長髯**,胡貌梵像。左手執長杖,右手持串珠。
另龕頂壁上扁狀蓮花形寶蓋左右側各有一飛天,體態優美。 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的千手觀音覆蓋於南巖東端"大悲閣"內,鑿造於南宋,是其同類題材的登峰造極之作。 此龕系摩巖龕,左右側為大橢圓形。
龕高7.2米、寬12.5米,造像崖面88平方米。
主像幹手觀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座呈金剛須彌式,高0.7米。
四力士左右抬座,觀音前額豎開一眼,八尊小佛飾於冠上,兩條飄帶由冠頂垂於肩,胸前八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撫膝。觀暗慧目下視,面相慈祥,大有拯救眾生於苦難的慈悲胸懷。 觀音左側有一男像,著交領寬袖袍服,戴方巾,執笏。
其左有一女像,首戴冠,頂豬頭,著圓領儒服。觀音右側有一女像,拱手捧物,穿圓領寬袖長服。其右有一女像頭頂象頭。
龕左下角一老者跪地,手提口袋,觀音一手掌中有銅錢施與。右下角跪一餓鬼,雙手捧缽,觀音一手掌中施以食物。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觀音的左右兩側和頭頂上方,呈放射狀似孔雀開屏般地浮雕著一支支似乎是難以數計的"金"手,且每隻手掌心中有一隻眼睛,每隻手中持一種器物。
其姿勢或伸、或屈、或正、或側,顯得圓潤多姿,金碧輝煌,給 人以眼昏目炫之感。 那麼,這尊千手觀音到底有多少隻手呢? 據說,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解開這個謎。
但數來數去,終因手的分佈過於紛繁,一直未能數清。於是,數手竟成了一個難題。至清代時,一位聰明的和尚利用貼金箔的機會,貼一隻手標明一個號碼,才最後解開了這個謎:
寶頂山大佛灣的千手觀音有一千零七隻手,一千零七隻眼。因一般千手觀音的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隻手、眼。故稱它是我國佛教藝術中唯一的名符其實的石刻千手乾眼觀音像毫不為過。
關於千手觀音的來歷,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古印度妙莊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長女妙金,次女妙銀,小女妙善。
妙金、妙銀都在家中侍奉父母,唯妙善從小虔誠禮佛,出家當了尼姑。妙莊王苦苦勸她回宮,但她始終不肯。一怒之下,妙莊王命人拆了廟宇,趕走了僧尼。
哪知天神怪罪下來,使妙莊王全身長了五百個大膿瘡,久治不愈。後來有位醫生說此病必須要親骨肉的手眼合藥才能治好。於是,妙莊王求助於妙金、妙銀,但二位公主皆不願獻出。
三公主在外知道後,毅然獻出手眼為父親合藥治病。果然,不久妙莊王的病體就**了。此事不僅使妙莊王深受教育,同時也感動了釋加牟尼。
他為讓妙善公主能時時拯救苦難眾生,便賞賜了千手千眼給妙善公主。從此,妙善公主就成了眾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據考,這個故事出自於元代趙孟兆夫人管道昇撰的《觀音大士傳》。
因此,寶頂石窟的千手觀音絕非源於這個故事,而仍是依據佛經創作的。 比較上述幾龕造像不難看出,北山佛灣石窟第9龕不顧龕內空間的限制,著力於佛經內容的忠實,嚴格,咯守佛經所規定的儀軌,基本上表現了《千手眼大悲經變相》的內容,它可以稱得上是四川石窟中最完整的《千手觀音經變相》。第273龕在嚴守佛經基本內容的前提下,視龕內空間的實際情況,刪去了部分內容。
寶頂大佛灣石窟第8龕與之不同,它全力渲染和展現的是千手乾眼,以及手中所持的各種法器,把佛經內容的表現放在了次要地位。由此反映出大足石窟中晚唐至宋的千手觀音像,在表現上經歷了一個由嚴恪恪守佛經儀軌到簡化佛經內容的歷史過程
5樓:匿名使用者
確切地說應該叫 六臂觀音 觀自在菩薩化身之一 六臂及所持法器分別代表六菠蘿蜜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6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千手菩薩的正面簡化版。真的,沒開玩笑。
7樓:匿名使用者
老是聽般諾菠蘿蜜的什麼的,什麼意思啊,
請問在佛教中有位菩薩,有三個頭,分別為白綠紅色,六隻手,.站在蓮花上,請問這是哪尊菩薩呢
8樓:匿名使用者
"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六觀音之一。
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乾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
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最初的藝術形式是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變相》,即《千手眼大悲變相》製作的。其經和像雖在唐初就由印度傳法僧攜入中土,但歷經多種曲折和艱辛,才於一百年後在華夏土壤紮根。即便如此。
唐宋寺廟壁畫及石窟寺中此類題材仍然較少。目前見於畫史記載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畫家左全於唐寶曆年間(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學院文殊閣繪製的,惜已蕩然無存。有專家認為,在尚未發現更早的影象資料以前,敦煌盛唐時期諸如79、113、148等窟的《千手經變》,可以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千手經變》影象。
四川石窟中,儲存較好的千手觀音像數量不少。安嶽的臥佛溝、千佛寨,富順的羅漢洞,資中的重龍山,夾江的千佛巖以及大足寶頂、北山等處的石雕千手觀音像都是較為出色的作品。其中,又以大足北山石窟佛灣第9、273號龕,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等較具代表性。
北山佛灣石窟第9號龕的千手觀音像開鑿於晚唐。龕高2.9米、寬2.
8米、深0.9米。龕內正壁的千手觀音頭戴花冠,冠中現一化佛。
身上化出毫光兩道,分左右射向龕頂,縈統二飛天。胸飾瓔珞,身著天衣,雙足踏蓮,善跏跌坐於金剛座上,金剛座素面,四方形,高1.1、寬1.
5、厚0.5米。具四十二手(多殘),肩上兩手合託一坐佛於冠頂,胸前兩手合十,稍下兩手置腹下,再下兩手置膝上施禪定印,其餘各手分執瓶、鈴、輪、鏡、弓、柞、盾等法器。
背託桃形身光,外沿陰刻火焰紋,內刻手臂多條,以示千手。掌心各一眼,以示乾眼。觀音座下右側跪一老者,瘦骨磷峋,手捧口袋,作求物狀。
左側跪一餓鬼,雙手捧碗,作乞食狀。
龕左右壁有三層造像。上層內側各鐫五佛立雲端,即十方佛。外側各刻羊頭人身的雷神、手持佛塵的雨師及手持風袋的風神、懸鏡的電母。
中層各刻騎於青獅背上的文殊和騎於白象背上的普賢,以及騎在牛背上的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下層各刻一菩薩二侍者二金剛像。
北山石窟佛灣第273號龕鑿造於五代。龕高1.51米、寬1.
1米、深0.73米。龕內主像千手觀音與前述第9號龕的造像模式基本相同。
所不同的是此龕左右壁造像內容遠不如第9號龕豐富,僅各刻有一男女侍者。女侍者站立,捧物。男侍為"波斯仙",身高0.
45米、肩寬0.13米。高鼻深目,長髯**,胡貌梵像。
左手執長杖,右手持串珠。另龕頂壁上扁狀蓮花形寶蓋左右側各有一飛天,體態優美。
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的千手觀音覆蓋於南巖東端"大悲閣"內,鑿造於南宋,是其同類題材的登峰造極之作。
此龕系摩巖龕,左右側為大橢圓形。龕高7.2米、寬12.
5米,造像崖面88平方米。主像幹手觀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座呈金剛須彌式,高0.
7米。四力士左右抬座,觀音前額豎開一眼,八尊小佛飾於冠上,兩條飄帶由冠頂垂於肩,胸前八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撫膝。觀暗慧目下視,面相慈祥,大有拯救眾生於苦難的慈悲胸懷。
觀音左側有一男像,著交領寬袖袍服,戴方巾,執笏。其左有一女像,首戴冠,頂豬頭,著圓領儒服。觀音右側有一女像,拱手捧物,穿圓領寬袖長服。
其右有一女像頭頂象頭。龕左下角一老者跪地,手提口袋,觀音一手掌中有銅錢施與。右下角跪一餓鬼,雙手捧缽,觀音一手掌中施以食物。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觀音的左右兩側和頭頂上方,呈放射狀似孔雀開屏般地浮雕著一支支似乎是難以數計的"金"手,且每隻手掌心中有一隻眼睛,每隻手中持一種器物。其姿勢或伸、或屈、或正、或側,顯得圓潤多姿,金碧輝煌,給 人以眼昏目炫之感。
那麼,這尊千手觀音到底有多少隻手呢?
據說,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解開這個謎。但數來數去,終因手的分佈過於紛繁,一直未能數清。於是,數手竟成了一個難題。
至清代時,一位聰明的和尚利用貼金箔的機會,貼一隻手標明一個號碼,才最後解開了這個謎:寶頂山大佛灣的千手觀音有一千零七隻手,一千零七隻眼。因一般千手觀音的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隻手、眼。
故稱它是我國佛教藝術中唯一的名符其實的石刻千手乾眼觀音像毫不為過。
關於千手觀音的來歷,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古印度妙莊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長女妙金,次女妙銀,小女妙善。
妙金、妙銀都在家中侍奉父母,唯妙善從小虔誠禮佛,出家當了尼姑。妙莊王苦苦勸她回宮,但她始終不肯。一怒之下,妙莊王命人拆了廟宇,趕走了僧尼。
哪知天神怪罪下來,使妙莊王全身長了五百個大膿瘡,久治不愈。後來有位醫生說此病必須要親骨肉的手眼合藥才能治好。於是,妙莊王求助於妙金、妙銀,但二位公主皆不願獻出。
三公主在外知道後,毅然獻出手眼為父親合藥治病。果然,不久妙莊王的病體就**了。此事不僅使妙莊王深受教育,同時也感動了釋加牟尼。
他為讓妙善公主能時時拯救苦難眾生,便賞賜了千手千眼給妙善公主。從此,妙善公主就成了眾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據考,這個故事出自於元代趙孟兆夫人管道昇撰的《觀音大士傳》。因此,寶頂石窟的千手觀音絕非源於這個故事,而仍是依據佛經創作的。
比較上述幾龕造像不難看出,北山佛灣石窟第9龕不顧龕內空間的限制,著力於佛經內容的忠實,嚴格,咯守佛經所規定的儀軌,基本上表現了《千手眼大悲經變相》的內容,它可以稱得上是四川石窟中最完整的《千手觀音經變相》。第273龕在嚴守佛經基本內容的前提下,視龕內空間的實際情況,刪去了部分內容。寶頂大佛灣石窟第8龕與之不同,它全力渲染和展現的是千手乾眼,以及手中所持的各種法器,把佛經內容的表現放在了次要地位。
由此反映出大足石窟中晚唐至宋的千手觀音像,在表現上經歷了一個由嚴恪恪守佛經儀軌到簡化佛經內容的歷史過程
我家裡有一尊觀音和一尊財神,是分別放在土灶的上方和堂屋裡的,請問,我現在要在堂屋裡供奉大一點的財神
家裡有供觀音,沒有必要再供財神。能保佑你的,菩薩完全有這個能力。除非你不信。能讓你發財的,菩薩也有這個能力。除非你不信。不是供的財神大,就能發大財。是慈悲佈施,得大富大貴。不想供的財神,可以請到廟裡去。南無阿彌陀佛!你現在有個誤區 灶本是灶王爺呆的地方 而不是財神爺呆的地方 如果是無財神 趙公明 關...
我們家有兩尊文財神,一尊是以前請的,一尊是開店請的因故店轉租給別人了,就把店裡那尊也請家裡了
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同時供奉兩尊跟供奉一尊沒有多大的區別.主要是心誠就行.再一個如果遇到真心想請的人可以讓他請走.不是真心的還是供奉在自己家裡更好.希望能幫到你 家裡有兩尊財神,可以送給自己的親人嗎?這個東西不能自己隨便送人的 得讓你的哥哥自己來你那請走才對 然後自己在拜一下送一下神 讓你哥哥捧著財神...
在樓房中,請一尊觀音像和一尊財神像,該擺放在什麼方位
觀音像在最高樓正東方,財神像在客廳朝門口方向。財神放在客廳裡,觀音放在第二個客廳 什麼方位沒有固定的,通常菩薩來自西方擺在西方。這個無所謂的。財神像可以擺在菩薩的下面或者旁側。不宜與菩薩同排,財神是 這些其實都是形式主要還是看供養者的心意。在樓房中,請一尊 觀音像和一尊財神像,該擺放在什麼方位?前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