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臣受君命說諾,清朝說喳,其他朝代呢

2021-04-02 00:19:49 字數 4236 閱讀 3351

1樓:蓼汀薌漵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說「諾」

隋唐五代時期,一般說「是」、「領命」、「受命」

宋代以後,多為「遵旨」、「受招」

2樓:軒轅劍漢之雲

清朝的喳屬於滿語詞彙。

秦漢和之後的魏晉南北朝都是諾。

以後的漢人王朝一般都是,是,遵命,領命。

其實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

3樓:江劍楓煙

樓上回答的基本正確了!望採納

4樓:古惑熊先森

額。。。。好像就這倆吧 一時間還真想不起來

5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不會說來"諾","諾"是文言文的寫

自法,不是說法,到漢朝也不可能說"諾",因為口語和文字在古時是分開的,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出現近代的白話文運動,在北方民族還沒有侵略中國之前,古漢語類似現在的客家話和廣州話,日語也保留類似的發音,因此,在春秋戰國到漢唐時期"諾"其實就是發客家話和廣州話的"系"的發音,類似日本的"嗨",只是日語發音較重。

就算是從發音上分析,用「諾」字,遠不可能發出較大的聲音,發「系「字因為開頭的」哈「音更清晰更有氣勢,所以很多現代拍的古裝戲裡用」諾「字就是十分貽笑大方的,而且誤導大家了,至於潮汕話裡有說」諾「字作為依據就更站不住腳了,眾所周知,通過語言考古學的論證,古漢語的存留是在現在的客家地區與粵語的白話地區,如果因為某些人的喜好而肆意篡改歷史的話就更是對中華文化的褻瀆了。

在秦朝的時候,下臣對皇上說:「是。 就說 諾 在清朝的時候說 喳或嗻 在唐朝的時候說什

6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不會說"諾","諾"是文言文的寫法,不是說法,到漢朝也不可能說"諾",因為口語和文字在古時是分開的,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出現近代的白話文運動,在北方民族還沒有侵略中國之前,古漢語類似現在的客家話和廣州話,日語也保留類似的發音,因此,在春秋戰國到漢唐時期"諾"其實就是發客家話和廣州話的"系"的發音,類似日本的"嗨",只是日語發音較重。

就算是從發音上分析,用「諾」字,遠不可能發出較大的聲音,發「系「字因為開頭的」哈「音更清晰更有氣勢,所以很多現代拍的古裝戲裡用」諾「字就是十分貽笑大方的,而且誤導大家了,至於潮汕話裡有說」諾「字作為依據就更站不住腳了,眾所周知,通過語言考古學的論證,古漢語的存留是在現在的客家地區與粵語的白話地區,如果因為某些人的喜好而肆意篡改歷史的話就更是對中華文化的褻瀆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喳 是滿語,表示 「是、遵命」的意思。 標準讀音是「zhe」。諾 是春秋,戰國時期裡,表示「是、遵命」的意思。

秦朝時期,秦國是「呵」,表示「是、明白、知道了」的意思。唐宋是「遵命」。除了漢朝以外,其他朝代都用 「遵命」多一點吧。

包括清朝,清朝裡,滿洲族說「遮!」,漢族說「遵命」。

漢朝應:「諾」 清朝應:「嗻」 那麼其他朝代應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用的是「嗨」(魏多用的是「彩」),當然也有用「諾」、「唯」、「允」的,秦多用的是「嗨」(「呵」),偶爾用「諾」,從漢朝到唐朝多用「諾」「唯」,從五代起到明,多用「遵命」「是」(少數民族除外),清用的是「嗻」。

嗻,舊時僕役對主人或賓客的應諾聲,表示「是」之意;語不切要;語氣詞,用於句末,相當於「者」。清劇中多為宦官使用。

滿語中亦有發音為「喳」的詞,寫作ja,但意思是「便宜的、容易的」,跟嗻」完全不是一個意思,也絕不能用於應答。

je「嗻」這個詞專門是下級迴應上級的召喚或者命令的。清文鑑解釋:wesihun niyalma i hūlara de jabure mudan.——尊貴之人呼喚時的應答聲。

9樓:澤蘭蕙草

秦朝是「嗨」(類似於粵語裡是的發音),後世會多用「是」,「遵旨」「等詞,「嗻」僅僅在清朝使用

10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不會說"諾","諾"是文言文的寫法,不是說法,到漢朝也不可能說"諾",因為口語和文字在古時是分開的,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出現近代的白話文運動,在北方民族還沒有侵略中國之前,古漢語類似現在的客家話和廣州話,日語也保留類似的發音,因此,在春秋戰國到漢唐時期"諾"其實就是發客家話和廣州話的"系"的發音,類似日本的"嗨",只是日語發音較重。

就算是從發音上分析,用「諾」字,遠不可能發出較大的聲音,發「系「字因為開頭的」哈「音更清晰更有氣勢,所以很多現代拍的古裝戲裡用」諾「字就是十分貽笑大方的,而且誤導大家了,至於潮汕話裡有說」諾「字作為依據就更站不住腳了,眾所周知,通過語言考古學的論證,古漢語的存留是在現在的客家地區與粵語的白話地區,如果因為某些人的喜好而肆意篡改歷史的話就更是對中華文化的褻瀆了。

古人接到上級命令後 都怎麼回答的 就像清朝人說「喳」其他各朝呢 10

11樓:萬丈

秦漢時都是說「諾」的,季布「千金一諾」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這個「嗨」貌似米聽過

12樓:西漢追逐者

他們愛怎麼說就怎麼說了

13樓:求個好心人

諾是秦漢時期說法,因為一諾千金,古人很重視承諾。

至於「嗨」倒是真沒聽說過。

14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是「諾」。

秦朝說「嗨」這個沒有證實。

古代回答皇上的「諾」和「喳」的歷史分解點是什麼?

15樓:匿名使用者

喳是清朝電視劇中臣工回答皇帝時的用語,表示意思是「是」。

但請注意,在歷史上應該回答的是「(口庶),讀音為zhe,喳是錯誤的。

諾:秦漢朝時期人與人之間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唯唯諾諾。秦漢朝時「唯」與「諾」皆為象聲詞,皆為應答之聲。但「諾」指地位或者輩分高的人對下級或者小輩分的應答。

「唯」才是指地位或者輩分低的人對地位高或者輩分高的人的應答。

嗻:舊時僕役對主人或賓客的應諾聲,表示「是」之意。

注意:嗻和喳不是一回事。雖然發音都是「zhe」。「喳」是滿語詞彙,清代僕役對主人的應諾聲。

16樓:最愛只是當時

就清朝用喳

不是「喳」,是「嗻」,讀音zhē 。

嗻(je),為清朝時在下位者對主上的應答聲。平輩之間可以用「是」「恩那」等。

喳(ja)的滿語意思是輕賤,便宜,簡單。

諾是漢朝以前用的,上級或同等身份才用諾,下級應該謹諾

17樓:金米豆粿

諾在春秋時期就開始執行了,喳是滿清時期獨用的。

18樓:匿名使用者

諾是錯誤的,至少到唐朝為止,漢族普遍使用喏而非諾,喏(re)發第三聲,而且至少宋以前,應該是使用叉手禮而非抱拳禮。

19樓:liqin芹芹

老戴不同,他們的回答也是不同。在六國沒有統一之前,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的時候,他們的回答都是諾,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以後,他們的回答就成了渣。

20樓:匿名使用者

漢朝時的「喏(諾)」一直到清朝男性大臣就回答「喳」,相當於「是」

21樓:觀雨若忘

戰國至西漢用喏,清朝用喳

2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以明清為分界點吧(指明朝、清朝)

23樓:匿名使用者

諾 第一次在影視劇中出現始於馮小剛的《夜宴》。歷史上從來沒有這個字眼。

清朝用喳,可能是實。

古代為什麼說諾與與喳

24樓:洛戀晨心

喳:是滿語,表示「是、遵命」的意思。標準讀音是「zhe」。

諾漢朝時期下人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唯唯諾諾。(此處有誤,漢朝時「唯」與「諾」皆為象聲詞,皆為應答之聲。但「諾」指地位或者輩分高的人對下級或者小輩分的應答。

「唯」才是指地位或者輩分低的人對地位高或者輩分高的人的應答。現在的影視劇中大都搞混了!)

答應,允許:諾言。許諾。承諾。一諾千金。

各朝代裡臣子對皇帝說是的時候都是怎麼說的。 20

25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也分很多國家,秦漢說的是「諾」,清朝說的是「喳」,上面的區別在於一個滿人,一個是漢人,所以制定的文字就不同了,說的也不一樣了。

26樓:匿名使用者

除了諾和喳,通常都叫「遵旨」或者「是」?

27樓:神泣玖淵

秦朝說「諾」清朝說「查」唄

「君逸臣勞則國興,君勞臣逸則國衰?」什麼意思

這個一般說法是諸葛亮說的,但是我在三國志裡面沒有找到原話。君逸臣勞內涵 1全部是說 領導者需要的是選拔和任用人才的能力,而不是自己一把抓,東西兼顧,起到指導監督的作用,而被任用者才需要忙具體的工作,具體操作 ls的答案我不大認同.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無為而治 出自 道德經 是道家的治國理念 無為而...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翻譯

做 君主 的,要有 君主 的品德和志向 為 臣子 的,要盡好 臣版子 的職責。做父親的權,要盡父親的義務和做出父親的榜樣 為兒子的要盡兒子的孝心繼承前輩好的傳統和事業。這句話出自春秋戰國孔子 論語 顏淵 原文如下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

古時皇權至上,有「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之說,那皇帝賜死,違抗聖旨的後果是什麼呢

古時皇權至上,有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之說,那皇帝賜死,違抗聖旨的後果是用更狠的辦法,逼著他自盡。據說聖旨起源於秦漢時期,當時秦始皇定自己的名號為皇帝,自稱朕,而下達的命令為詔,後來漢朝又有了改善,漢高祖下達的詔書,任何人不得更改,而聖旨的規格一般也有規定,長的可達500釐米,短的約為20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