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看見一處呆瓜
初祖達摩祖師。二祖慧可大師,三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慧能大師
2樓:宗陽子
下一個祖師是上一個祖師的衣缽**。
佛教中是如何劃分等級的?
3樓:愛了你五年
擴充套件資料:
1.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雲南傣族等地區的上座部佛教)。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流傳於中國,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為主。
2.自藏傳佛教出現後,南傳、北傳佛教兩支的劃分漸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劃分法。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漢傳佛教還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參考資料:佛教
4樓:因緣法
佛教中的等級,與世俗社會的等級完全不同的。它是以修行所達到的層次來劃分的。它的標準是以內心的煩惱的清淨程度、菩提心的發心程度(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福報積累的多少程度、智慧證悟的程度來劃分的。
又因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因此分類和標準也是不同的。
小乘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須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一個果位。小乘佛教認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
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
第一果為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迴。
第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
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
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
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的聖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聖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但是大乘佛教卻不這樣認為,認為阿羅漢遠未達到佛教的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
5樓:心語無塵
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開悟之後有羅漢、菩薩、佛之分。
聖嚴法師開示:從本質上說,佛教是主張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權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層次上說,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由於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級,那就是:
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於寺院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沙彌及沙彌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彌尼至比丘尼之間的必經階段,為時兩年,目的是在察驗女子的曾否懷孕,以及能否習慣於出家的生活而設。
6樓:阿彌陀佛正法
阿彌陀佛不要把世俗的看法去看佛教。佛教沒有等級劃分,但根據修行的狀態和境界有不同。
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優婆塞、優婆夷
佛教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菩薩,佛。
法界:十法界(六道和四聖法界),一真法界,常寂光。
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
另外圓教把修行的境界詳細說了52個,如下圖
7樓:匿名使用者
佛、菩薩、(阿)羅漢的根本區別: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菩薩:自覺、覺他
(阿羅漢):自覺;
也就是說,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圓滿;菩薩次之,羅漢最低。
具體解說如下(來自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羅漢果。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脫生死,即不再生死輪迴就叫阿羅漢。我國漢族地區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其實本應是十六羅漢。
據佛經上說,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不入涅盤,住世濟人。西元二世紀師子國(今與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記載了十六位羅漢的姓名,這本書由我國玄奘法師譯出。後代畫家畫像時不知為什麼卻畫成了十八羅漢,據推測可能是把慶友與玄奘也畫了進去,但在標姓名時,雖把慶友標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卻重覆地把第一位羅漢的名字標在第十八位羅漢上。
宋代即有人指出這一錯誤,然而十八羅漢卻已經在我國廣泛流傳開了。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讀朵)的簡譯音。菩提意思為覺悟,薩埵意譯為有
情意的生物或眾生。大乘佛教認為,以阿羅漢果為修行的目標還不夠,應修持佛果,即達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應先作菩薩,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眾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
佛經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國漢族地區影響較大的菩薩,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彌勒菩薩。
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的意譯。意思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覺有三個意思:
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據稱,阿羅漢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後二項,菩薩缺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是指釋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
大乘佛教認為,三界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恆河之沙。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音同觸ㄔㄨˋ)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從佛身上說,還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
佛教裡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分別是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三身,佛學術語,梵語 trikāyāh 的意譯,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梵dharmakāya ),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梵sambhogakāya ),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梵nirmāṇakāya )。
【四智】 (梵catvāri jñānāni,藏ye s/es bshi) 具雲四智相應心品,又簡稱四智心品,意即與四智相應的一聚心、心所,是菩提的四種德能,亦即佛的四種智慧,是轉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如其次第所得︰
(1)大圓鏡智,
(2)平等性智,
(3)妙觀察智,
(4)成所作智。
佛之五眼
在佛教的名詞裡,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在佛眼中: 無主體與客體,是沒有絕對與相對的概念;不可思,不可議,一切皆是佛
無限的無限,是沒有空間的概念;不可思,不可議,一切皆是佛
瞬息性和一發即到性,是沒有時間的概念;不可思,不可議,一切皆是佛
總體性和無不涵攝性,是沒有空無的概念。需悟道的人親證,非語言文字可形容。
佛家六神通
又作六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即:
(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
(三)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六)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擴充套件資料
四智的種子,皆無始時來法爾本來具有,依附第八阿賴耶識,前滅後生,相續不斷,不是現在從熏習所生,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本姓住種姓,《成唯識論》卷九說(大正31·48b)︰「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
發心以後,由聽聞正法等外緣薰發,令無漏舊種漸漸增長,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習所成種姓。又說(大正31·48b)︰「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薰習所成。」
大圓鏡智,有說菩薩金剛喻定(第十地滿心金剛無間道)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及異熟識等,即開始現行;有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還沒有頓舍異熟識種,要到次剎那的解脫道初成佛位才得開始現行。《成唯識論》卷十平列兩說,《佛地經論》卷三隻舉前說,然而《成唯識論述記》卷十以後說為正義。
9樓:匿名使用者
三身:法,報,化
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
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著,終日說菩提.」
應智通的請求,慧大師又解釋四智的意義及這四智如何由八識轉化而來.慧能說:」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
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他又復說一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是非功,成所做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者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三身:法身、報身、化身。
四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
五眼:天眼、肉眼、慧眼、法眼、佛眼。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份,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對此眾生也不欠缺,奈被五欲六塵所遮而不顯。
11樓:情有獨鍾
三身:是指「法身」「報身」「化身」。
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
法身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法身經常用明鏡、明月等來譬喻。如果不受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是清淨無暇的。這就是法身。
報身指以法身為因,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
化身指佛菩薩為教化救濟眾生而變化示現各種形相之身。
大圓鏡智又作大圓鑑智。謂可如實映現一切法之佛智。法相宗所說的四智之一,由轉第八識(阿賴耶識)而得。
亦即在證入佛果之時,阿賴耶識舍斷一切煩惱習氣,轉依而成純粹的無漏智。此智慧明察三世一切諸法,萬德圓滿,無所欠缺,猶如大圓鏡之能顯現一切色像,故稱為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又作平等智。指體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妙觀察智是由九識中的意識轉化而來,即觀察諸法法性平等,法相有差別,從而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而為眾生說法,斷除其疑惑之智。
成所作智者,謂能通於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為成所作智。
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以此礙故,求天眼。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是天眼見和合因緣生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如前中後亦爾;為實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舍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眾生!所以者何?
無所分別故,以是故生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法眼不能遍知度眾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於餘人極遠,於佛至近;於餘幽闇,於佛顯明;於餘為疑,於佛決定;於餘微細,於佛為粗;於餘甚深,於佛甚淺。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天眼通:我們的肉眼只能看見粗大東西,微細的東西如果不假借顯微鏡或者放大鏡的幫助,就無法看清楚。有天眼通的人,無論細如微塵的東西,都能一目瞭然。
肉眼只能看清近處的東西,距離一遙遠,視線就模糊,無法辨別物體。而天眼通的人,無論多遠的東西,彷佛近在眼前那麼清晰明白。平時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範圍之內的景物,而天眼通可以超越任何的窒礙、阻隔,能透視牆壁、山嶺,瞭解牆那一邊、山那一頭的情況。
肉眼光線充足時固然能辨明事物,陰暗漆黑就無法發揮視覺效用。而天眼通無論多麼黑暗的環境,如同白晝一般,毫無障礙。具有天眼通的人不僅能看見吾人生存的世界,並且能看見其它世界的活動情形,天眼通是視覺上的自在無礙力。
天耳通:我們的肉耳只能聽見近處的聲音,遠處的聲音需要藉著擴音器、麥克風等科學儀器的輔助,才能聽得清楚。有天耳通的人無論路途多麼遙遠,彷佛在耳邊交談一樣。
目犍連尊者是佛**中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有一次他為了測度佛說法的音聲,而在娑婆世界說法的佛陀法音仍然句句清晰地響於耳畔。
他心通:他心通是對於別人起心動念都能瞭若指掌。我們常聽到某人埋怨某人說:
「你不瞭解我。」瞭解自己已經不是容易的事了,更何況去了解另一個人。具有他心通人,對方有什麼善惡的念頭、正邪的想法,好像放置一面***一樣,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神足通:具有神足通的人,能夠將一個變成無數,同時也能將無數變成一個,這就是變化自在。具有神足通的人,遠處就是近處,近處就是遠處,來去自如。
入水、入火、入地易如折枝,要隱即隱,要顯即顯,山河石壁也阻擋不了,超越了空間的限制,這就是通行自在。神足通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甚至可以用手把日月托住,對於外境能夠縱心所欲,無所障礙,這就是隨意自在,為身如意通。
宿命通:我們有時對於昨天才發生的事,今日就忘得一乾二淨;博聞強記的人,或許記得數月前,乃至數年前的事,而宿命通不僅記得今生今世的事情,累劫累世的塵封往事,彷如昨日般明白;不僅知道自己的過往,眾生過去的宿命是什麼來路?某人去世了,將受何種業報?
出生於何趣?也能夠知曉。
漏盡通:漏是煩惱的意思,漏盡通是斷除煩惱,了生脫死,不再受生於迷界的神通,為究竟的神通。前面五種神通不一定修行者才具備,鬼、魔、仙等也能修得,但是不能免於煩惱的煎熬、輪迴的痛苦,不是究竟的神通。
只有第六種的漏盡通才能超拔於生死,為究竟的神通,而這種神通唯有聖者的阿羅漢和佛才能證得,凡夫和魔鬼是無法取證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大寫怎麼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大寫怎麼寫??
大寫數字一到八分別是 壹 貳 叄 肆 伍 陸 柒 捌。大寫數字是中國特有的數字書寫方式,利用與數字同音的漢字取代數字,以防止數目被塗改。據考證,大寫數字最早是由武則天發明,後經朱元璋改進完善,一直沿用至今。應用 1 銀行支票 在銀行支票中,就有許多大寫數字。比如 伍拾陸萬元整 560,000元 壹佰...
一二三四五六歇後語是什麼,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歇後語是什麼啊
一二三抄四五六 歇後語 無妻 七 一二三四五六七 十開頭 的歇後語 1 一根頭髮系石磨 千鈞一髮。2 二齒釘耙 有兩下子。3 三手指撿田螺 十拿九穩。4 四兩棉花十張弓 從何彈 談 起。5 五臟六腑抹蜜糖 甜透了心。6 六月天穿皮袍 不是時候。7 七斤麵粉調三斤漿糊 糊里糊塗。8 八字寫了一撇 差一...
分別以一二三四五六開頭的成語有哪些
一帆風順 y f nf ng sh n 船掛著滿帆順風行駛。比喻非常順利,沒有任何阻礙。二龍戲珠 r l ng x zh 兩條龍相對,戲玩著一顆寶珠。三羊開泰 s n y ng k it i 中國古代陽與羊同音,羊即為陽。三陽 依照字面來析,解釋為三個太陽比較直觀,即早陽 正陽 晚陽。朝陽啟明,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