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懷450作文,以「愛國情懷」為題的作文

2021-04-18 00:14:16 字數 1663 閱讀 4102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應該如何來愛國呢?有句老話是—兒不嫌母醜。我們必須學會愛自己

回的家,不管家現在多麼答

傳統文化愛國情懷的作文

2樓:三元湖

?在我眼中的中國傳統美德

有一位"母親"比母親更母親,那便是我們的祖國--中國。她,在漫長的歲月裡,孕育了長青的山川,長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萬萬的孩子--中國人。

作為一箇中國人,可堪自豪的事物實在太多了。我們勤儉而誠懇,友善而勇敢,這是叫億萬炎黃子孫倍感驕傲的傳統美德。(開頭兩段,第一段扣住"傳統"--漫長,第二段扣住美德。入題快。)

"勤",是中國傳統美德中最聞名於世的。中國人以農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農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長年累月辛勤地勞動,以汗水換來碩碩豐成,造福子孫後代;同時也因為"勤",加上極富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中國人創造了四大發明、圓周率、渾天儀、《本草綱目》等等智慧結晶,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篇章。(此段說"勤",引用的詩句體現"勤",四大發明等說明"勤"的結果。)

中國人是勇敢的,有傲氣的。南宋名將岳飛以精忠報國的信念,燃起了他那不屈不撓的強烈愛國心志,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奮勇抗敵,保衛河山;民族英雄文天祥,少有大志,終不肯向元人投降,最後從容就義。他曾說過: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何等壯烈感人的豪語!他們的忠義能與日月爭光,在民族史冊上,烙下了不朽的印跡!

中國人愛國,對自己的國家有著非筆墨可形容的深感情。愛國詩人陸游在遺作《示兒》中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對死亡泰然處之,臨終時還念掛著國家民族的安危,是多麼可敬可佩啊!北宋著名文學家及政治家范仲淹,憂國憂民,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充分反映出他"以天下為己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情操。

翻開中國歷史,這樣為國家、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物比比皆是,林則徐、孫中山、***等等,真是數之不盡。(此兩段說"愛國",例舉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的愛國人物,議論中有強烈的感情,用語形象,如"燃起了他那不屈不撓的強烈愛國心志"。)

孝道也是中國傳統美德中的代表,它根植在人心。"臥冰求鯉""黃香暖席"的故事,廣受傳頌。而古詩裡的人物花木蘭更是家喻戶曉,她為免老父再受征戰沙場的痛苦,決心女扮**代父從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女。

反觀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離,變得淡薄、冷漠,這些奠基在利益上的人際關係,缺乏彼此的互諒關懷,完全沒有溫情可言;而家庭不和、子女忤逆引發的倫常悲劇,差不多每天都可在報紙上讀到,在新聞報導中兒女一朝飛黃騰達後,便對父母置之不理,任由父母風餐露宿的事已屢見不鮮;人們的浮誇作風,自以為是、吊兒郎當的處世態度隨處可見,實際上,這種人是名副其實的"井底之蛙",常不可一世地自我吹噓,對他人的才華不屑一顧,甚至冷嘲熱諷,完全不明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這的確是現今社會的一大哀歌。(此兩段說"孝",先說"根植在人心",再"反觀現今的社會",寫得簡潔。)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若這些社會弊病越來越多,越積越深,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們固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

我認為,中國傳統美德是醫治社會弊病的靈丹妙藥。在這個時代,有重新提倡其價值的必要,以廓清社會歪風,為年青的新一代培養優良的品行、淳樸大方的風度,重見我國道德文化的光芒。(此兩段說現實意義。)

有關《愛國主義情懷》的作文

表現愛國情懷的名句,表達愛國情懷的名句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有很多次,只要是愛國都比較提倡,相信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愛國情懷的名句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表達愛國情懷的名句!急需 1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出自唐代戴叔倫的 塞上曲二首 其二 譯文 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

形容愛國情懷的詞語有哪些,形容愛國情懷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1.精忠報國 j ng zh ng b o gu 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出自 北史 顏之儀傳 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宋史 岳飛傳 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 盡忠報國 四大字,深入膚理。2.赤膽忠心 ch d n zh ng x n 赤 比喻真純。形容十分忠誠。出自明 湯顯祖 還魂記 ...

描寫愛國情懷的詩句有哪些,關於愛國情懷的詩句有什麼?

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南 園 其 五 李 賀 男兒何不帶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