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張家琛
s35標記的是細菌,故放射性可能存在於細菌體內和新釋放的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中,子代噬菌體在上清液中,所以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誤差分析:上清液和沉澱物中為何都有放射性
2樓:秋雨颯
1.(1)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澱物中應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後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卻比理論值略低。原因有二:
一是保溫時間過短,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後分佈於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二是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後釋放子代,經離心後分佈於上清液,也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2)若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沉澱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於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隨細菌離心到沉澱物中,使沉澱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加熱殺死s型細菌的過程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是其內部的dna在加熱結束後隨溫度的降低又逐漸恢復其活性。
(2)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原因是s型細菌dna與r型菌dna實現重組,表現出s型菌的性狀,此變異屬於基因重組。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誤差分析:為什麼上清液和沉澱物中為何都有放射性?
3樓:秋雨颯
1.(1)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澱物中應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後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卻比理論值略低。原因有二:
一是保溫時間過短,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後分佈於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二是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後釋放子代,經離心後分佈於上清液,也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2)若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沉澱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於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隨細菌離心到沉澱物中,使沉澱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加熱殺死s型細菌的過程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是其內部的dna在加熱結束後隨溫度的降低又逐漸恢復其活性。
(2)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原因是s型細菌dna與r型菌dna實現重組,表現出s型菌的性狀,此變異屬於基因重組。
下列有關「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用32p標記噬菌體的侵染實驗中,上清液存在
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上清液帶有放射性的原因?
4樓:匿名使用者
上清液中含原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因其質量比大腸桿菌輕),沉澱物中含大腸桿菌,菌體內有子代噬菌體蛋白質和核酸 。
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如果對35s標記的噬菌體甲組不迸行攪拌、32p標記的噬菌體乙組保溫時間過長
5樓:溫柔_峍張紳
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
,35s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32p標記噬菌體的dna.如果對35s標記的噬菌體甲組不進行攪拌,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就不能從細菌表面脫落,離心後蛋白質外殼隨細菌到沉澱物中,導致甲組沉澱物中出現較強放射性;如果對32p標記的噬菌體乙組保溫時間過長,通過半複製保留產生的dna和蛋白質外殼組裝形成的子代噬菌體就會從細菌中釋放出來,離心到上清液中,從而使上清液中也會出現較強放射性.
故選b.
下列關於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相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
a 在噬菌體的親子代之間,只有dna有連續性,子代噬菌體的性狀是通過dna遺傳的,dna是噬內菌體的遺 傳物質,a正確 容 b 侵染過程的 合成 階段,噬菌體以自身的dna作為模板,而原料 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atp 酶 場所 核糖體 等條件均由細菌提供,b正確 c 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進入細...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過程中保溫時間越長,產生的子代噬菌體越多
在噬菌體dna指導下,用細菌的物質合成的 問題讓人看不懂啊!不知道你的保溫是什麼意思?一般來說子代噬菌體的裂解量是與moi,也就是噬菌體和宿主菌的相對數量有關的,但最根本的是噬菌體與宿主本身的性質決定的,這是描述噬菌體的一個重要引數。一般來說和培養時間關係不會太大,因為一定時間後宿主就會全部裂解了。...
噬菌體侵染細菌試驗中,噬菌體的蛋白質是不是根本就沒有進入細菌體內
是的,首先 噬菌體一定是dna病毒 dna主要含有p這種元素,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p蛋白質含有s,放射性同位素標記s 之所以標記這兩種元素是因為其他物質不含這兩種元素,是特異的噬菌體侵染細菌,有這麼幾步 1,吸附 2 注入 注入噬菌體的dna,蛋白質外殼留在外界標記的p就進入細菌3 合成 利用細菌體內...